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4119700000035

第35章 欧洲(7)

科隆大教堂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中央的两座双尖塔与门墙连砌在一起。这两座塔高达161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中央大礼拜堂的穹顶高达43.35米。堂内整齐地排列着木制席位。大教堂四壁上设有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窗户上安装着五彩玻璃,上面描绘有《圣经》中的人物,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在教堂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其中圣彼得钟最重,达24吨。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洪亮的钟声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站在钟楼顶端,莱茵河美丽的风光和科隆大教堂全貌可尽收眼底。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这些文物现保存在一个金神龛内,此金神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在唱诗班回廊.还保存着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画家斯蒂芬洛赫纳1440年为教堂所作的壁画和法衣、雕像、福音书等文物。每当夜晚,在灯光的辉映下,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美不胜收。

魏玛和德绍的住宅建筑研究所

魏玛和德绍的住宅建筑研究所分别位于德国的图林根州和哈勒专区。这个研究所曾多次搬迁。先是在1925年从魏玛搬到德绍,后又因纳粹势力的压迫于1932年迁往柏林,最终在1933年关闭。研究所内现存的作品大部分是实验住宅。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魏玛和德绍的住宅建筑研究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魏玛住宅建筑研究所现存的作品中,只保存了1932年展出的实验住宅。这座住宅单门独院,由水泥建造,呈正方形,结构严谨。

住宅研究所是建筑家们实践他们设计的巨型实验场。1926年这些建筑家们开始建造连栋式住宅区。住宅区用矿渣制作的水泥板和水泥梁建造,开创了预制房屋的先河,先由工程师制定合理的工程计划,再由建筑工人按计划进行施工。

埃斯勒本和维滕贝格的路德纪念建筑群

位于德国的埃斯勒本是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的出生地。距首都柏林西南80千米左右的埃斯勒本和维滕贝格的路德纪念建筑群正是为纪念他而修建。马丁.路德传教的许多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1996年,埃斯勒本和维滕贝格的路德纪念建筑群被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丁路德出生于1483年。他出生后不久,全家从埃斯勒本迁到曼斯菲尔德。1689年,马丁路德的故居被火灾烧毁了一部分。1693年,对被毁部分进行重建。人们尽量将具有晚期哥特式风格的中心部分保留下来。

维滕贝格城北部是大学附属教堂的高塔,大学一直将教堂的大门板当做发布通知的黑板。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就曾在这里发表了著名论纲。在教堂内的祭坛附近,安葬着马丁路德和他的同道菲利浦梅兰希顿的遗体。

维滕贝格圣玛利亚教堂,是马丁路德公开传教的地方。

始建于1505年的阿乌右斯提诺修道院被撤销后,原建筑赠给了当时的副院长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去世后,维滕贝格大学将这里接收下来。

十二、希 腊

巴塞的伊壁鸠鲁阿波罗神庙

巴塞的伊壁鸠鲁阿波罗神庙,坐落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巴塞市,位于阿尔卡迪亚山上,是一座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圆柱式建筑,外部朴实无华,内部装饰十分精美。另外,还曾在里面发现了著名的精美雕像,对世界宗教艺术,尤其是寺庙建筑艺术的研究,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是世界庙宇建筑中的瑰宝。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塞的伊壁鸠鲁阿波罗神庙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波罗神庙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菲拉吉亚人躲过了一场瘟疫,他们认为这全都得益于医神伊壁鸠鲁阿波罗的庇佑,于是在阿尔卡迪亚山上修建了一座神庙,以此纪念,这便是伊壁鸠鲁阿波罗神庙。

阿波罗神庙约40米长,16米宽,主要采用灰色石灰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其设计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整体呈圆柱形。阿波罗神庙的墙壁和庙基均由石灰岩筑成,而柱头和庙内的墙裙则主要以大理石为建筑材料。

阿波罗神庙的内部装饰得十分精美。其立柱尤其体现了它多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点。前殿和后殿的外面采用了巴洛克式柱,而门廊内则是一排爱奥尼亚式圆柱。

德尔菲的考古遗迹

德尔菲的考古遗迹,位于距希腊首都雅典西北约120千米处的弗吉达州。在德尔菲这个号称“世界之脐”的城市,挖掘出了大量的文物,它们对于研究德尔菲的历史,考察希腊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德尔菲的考古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德尔菲“世界之脐”的称号来源于一个古希腊传说:在正确的地球概念形成之前,地球是一个大圆盘的时代,宙斯想看一看这个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于是他从世界的两头放出两只山鹰,而两只山鹰相遇在今天的德尔菲的帕尔纳索斯山。因此德尔菲就有了“世界之脐”的称号。

法国考古学者首次发掘德尔菲遗址,他们于1892年开始在这里进行发掘。面积达1.69万平方米,三面被德尔菲城所围绕的圣地被发现,在院墙之内的这块圣地人口处在东南面。有许多座纪念碑在圣地庭院内,这些多由城邦或私人树立的纪念碑,用于颂扬神谕圣迹。此外的20多所藏珍库是由各城邦修建的。阿波罗神庙是圣地中心,神庙多次被毁,第一次被公元前548年的火灾毁坏,第二次则毁于公元前373年的地震,最后一次是在公元400年前后毁坏。现在只剩下参差不齐的石柱以及残存的墙垣,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宏伟景象。这些纪念碑遗迹以及残存的神庙建筑,都是今天研究希腊艺术的资料来源。

一座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大剧场在离阿波罗神庙不远的地方,至今仍保存完好。大剧场可以同时供5000名观众使用。在大剧场的附近另有一处大竞技场遗址。

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位于希腊首都雅典。这里曾是王宫所在地,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古代文明,尤其是城中的古建筑,堪称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87年雅典卫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在一块高地上的雅典卫域,高地海拔虽然只有1.52米,但东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悬崖绝壁,地形十分险峻,面积有4000平方米。

在公元前1500年,这块高地是王宫所在地,坚固的城墙筑在四周。公元前800年开始形成雅典卫城,当时,高地上筑有神庙等祭祀建筑物,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

波斯人曾在希波战争中破坏了雅典卫城。人们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波战争结束之后,修筑了一条“长墙”,它长65千米,连结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此外,卫城内的神庙也进行了重建。公元前4世纪以后,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筑物,体现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如竞技场、会堂、扩建的狄奥尼索斯露天剧场、大柱廊等。

雅典卫城有一座山门,正高18米,侧高13米。一座收藏精美绘画的画廊在山门左侧。

雅典娜女神庙在山门右前方。雅典娜女神庙全由蓬泰利克大理石建成,其产地就在雅典附近。18英尺长、12英尺宽的神庙内有一个爱奥尼亚式门厅和一个约呈方形的内殿组成。一条饰以高凸浮雕、宽18英寸的中楣饰带,围绕在建筑物外部。在神庙东面有一个执盾的雅典娜神像浮雕。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又称作“神庙中的神庙”。基座长69.5米、宽30.88米的神庙,建筑材料为石灰岩,神庙有23根高18.5米的圆柱。顾名思义,雅典娜神庙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雅典”之名即源于此。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神像,全身饰以黄金和象牙。

圣山阿索斯

圣山阿索斯,坐落在希腊的哈尔基季基州,距首都雅典以北240千米。山上修建着很多修道院,并且自古以来就是女性的禁地。这里是希腊的一个宗教文化中心,有大量的宗教建筑。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山阿索斯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传说圣母玛利亚休息的庭院是阿索斯山,其他女性被玛利亚禁止入内。因此,自古以来阿索斯山就成为女性的禁地。

修道士早在公元9世纪就定居于此。在拜占廷时代,修道院得到很大的发展,于公元10世纪出现僧侣村。修道院进入鼎盛时期是在15世纪以后,当时的修士曾超过2万人。于是可拥有私人财产的僧侣自治村开始组建。

有20多座修道院在阿索斯,其中瓦妥佩迪修道院建于公元10世纪,高约二三十米的主教堂建于拜占廷时期。墙上的壁画绘于14~18世纪,柱子上则是古老的圣像画。地面上则是各种颜色的大理石铺成的图案,圣坛前有高大的木隔扇,金箔的装饰加上精致的雕刻,使得木隔扇金光闪闪。

各修道院的建筑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相似的结构,一般都由教堂、院墙、钟楼、静室和饭厅等组成。此外,也有的修道院没有饭厅,因为这些修道院的修道士们生活能自理,所以不需要过集体生活。阿索斯山各修道院在拜占廷时期依靠帝国皇帝的保护和特恩,在被土耳其征服后,东正教在此发展和繁荣。

阿索斯山以藏书闻名。并珍藏着绘于13世纪的地图。此外,还有大量的善本书、古代手抄本和轴卷。阿索斯山的迷人景色吸引游人到此游览。

曼代奥拉

曼代奥拉,位于希腊的特里卡拉色州境内。当地的地形非常奇特,一座座修道院雄踞在壮观的岩石上,犹如悬在空中。曼代奥拉即是这里最有名的一座修道院的名字。1988年曼代奥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曼代奥拉有与众不同的地质地貌:在广阔的塞萨里亚平原上,耸立着巨大山岩。这些山岩千姿百态,有的高达400米,并且色彩丰富。

“曼代奥拉”意思是“悬在半空”,意即此处的修道院悬在半空中,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地区的特征。

12世纪,一座名叫“斯凯特”的小教堂修建在曼代奥拉,它由一些修道士和隐士修建。为了躲避战乱和宗教的迫害,13世纪初,大批隐士和修道士来到这里,第一批修道院建成。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这里已建成24座修道院。其中“伟大的曼代奥拉”修道院最著名。它最初只是一个私人祈祷所,建在海拔613米的岩峰上,后来不断扩建,塔楼、教堂、餐厅、厨房、医院等不断建成,最终扩建为当地最著名的修道院。

曼代奥拉坡陡岩高,因此水资源和建材很少。因此,这里的修道院造价很高。但是,在政府的资助以及修士们顽强的毅力和信念下,一座座修道院最终出现在巨岩上。陡峭的山岩和庄严的修道院浑然一体,气势磅礴。

塞萨洛尼基的历史建筑

希腊的塞萨洛尼基背靠着连绵群山,濒临爱琴海萨洛尼卡湾,附近有著名的奥林匹斯山。塞萨洛尼基原是一座殖民城市,曾受多国统治。城内保存着许多有名的古街道和古建筑,这些都是希腊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1988年,塞萨洛尼基的历史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塞萨洛尼基城先后是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殖民地,这也成为塞萨洛尼基城的特点,因此,其建筑风格不一,历史背景不同。

建于罗马时代的阿格纳泰大道横贯东西,东头为卡拉马利亚门,西头为瓦达门。后来在瓦达门的旁边建胜利拱门,拆于1867年。现今加莱里乌斯拱门雄踞于阿格纳泰东街之上,它建于公元303年,已有1700年历史。拱门中有萨洛尼卡人战胜波斯人的场面。

基督教堂是塞萨洛尼基最古老的建筑。它原来在公元4世纪建成于罗马皇帝加莱里乌斯的圆形陵墓上。教堂的圆顶直径达24米。教堂的东面是放置祭坛的祭室,西面入口处是柱廊式前门大厅。周围墙壁上和大圆顶镶嵌着金碧辉煌的镶嵌板。加莱里乌斯皇帝的凯旋门,罗马皇帝的宫殿和赛马场等建筑物分布在教堂的周围。

塞萨洛尼基自由象征的白塔,高达33米,矗立在海滨广场西南角,建于1430年的白塔因其是外国侵略者关押和屠杀萨洛尼卡人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血塔”。后来,经过许多次粉刷才真正成为白塔。自从白塔于1944年升起自己的国旗后,白塔就象征着塞萨洛尼基的自由。

埃皮道鲁斯古迹

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纳夫普利亚省境内,分布着埃皮道鲁斯古迹。它由埃皮道鲁斯圣地、阿波罗圣地和阿斯克莱比奥斯圣地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历史文物群。这里的建筑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文化艺术气息。1988年,埃皮道鲁斯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希腊传统医学发源地的埃皮道鲁斯圣地,拥有着4000年的悠久历史,其中神庙和住宅、旅馆等是此地常见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