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队的组织异常严密,而且调动起来灵便迅速。1万名战士分成10个千人队,一队分为10个百人队,这l万名战士由大汗的一个亲戚或亲信指挥。2万人可组成一军。另外,大汗亲选1万名“体格矫健,技能好”的人,组成精锐的“护卫军”,在平时分为4班宿卫,战时随大汗出征。
虽然全军的统一命令是由快马下达,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个别将领在作战时享有极大自主权力。军队消息非常灵通,在大军前面有斥候部队,随时将敌情送回军队总部。
而且在斥候部队前面还有大量敌后探子,他们潜入敌城打探情报,扰乱人心。蒙古人特别喜欢结交商人,并招募商人从事谍报工作,可能是大多数商人惟利是图,比较容易予以收买吧!
此外,蒙古大汗还有一种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计划周详,时时刻刻对敌人施行心理战术。
如果大汗想攻取的繁盛城市不愿意投降,那么,他们最终一定逃不掉屠城的下场。当时最大而最兴盛的撒马尔罕和内沙布尔两城,就由于这个原因先后被夷为平地,居民无一幸免。这个消息传开后,别的城市就不敢抵抗。但是有的即使投降也不一定能避过厄运。基辅城中的俄罗斯王公投降前虽得到宽大保证,但最后还是给扔在饮酒祝捷的桌下活活压死。阿富汗西北边境赦拉特城的居民在听到赫免消息后走出城外,却被全部杀死,整座城也被夷为平地。
希特勒偷袭苏军的“巴巴罗萨”空战
1941年6月22日夜,希特勒一手发动“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成千上万颗绰号为“恶魔之卵”的球型炸弹使苏联空军蒙受了巨大损失,那么在“巴巴罗萨”空战中损失的飞机到底有多少?
这必然是个不小的数目。据德军4个航空队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报告说:德国空军轰炸机炸毁了来不及起飞的苏军飞机1489架。此外,德军战斗机及高炮部队击落了升空的飞机322架,共计1811架。德军自己也不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竟能获得如此的战绩。
与此同时,戈林密令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分别到各个已被占领的苏军机场,依据飞机残骸进行一次统计调查。调查进行得很快,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呈送至戈林面前:“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不止1811架,而是2000架以上。报告说,准确的数字已无法核实清楚,但肯定在2000架以上。
因为戈林没有对此事展开进~步深入调查,所以人们都对此战果的报道持怀疑态度。是4个航空队初报战果时的错误,还是空军总司令部的军官们秘密调查统计的错误?航空队与总司令部的军官们会不会勾结起来虚报战功?因此,对德国空军来说,“巴巴罗萨”空战的战果是个谜。两次战果统计,相差竟达200架飞机,这个数字可不小。而且,在“巴巴罗萨”空战以后,苏联空军并没有公布损失飞机的数字。战争结束以后,苏联国防部出版社发行了6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该书称,苏联空军在“巴巴罗萨”空战的第一天里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单在地面上被炸毁的就有800架。
苏联与德国公布的数字相差竞达600~800架,这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国家整个空军的实力。令人奇怪的是,苏、德双方对于升空后被击落400架飞机的数字,统计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数字的大出大入在于地面飞机的损失,而地面飞机的损失数字说什么也比空中击落的飞机数字易于统计。
斯大林在当天早晨曾命令西部军区将所有飞机均加以伪装。但是斯大林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执行,苏联空军的新旧飞机均没有加任何隐蔽,而是整齐地排列在跑道上,大部分飞机来不及升空便被炸毁了。
甲午战争中日军登陆之谜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当时日军首先在山东登陆,但对于具体位置却说法不一。
一说荣成登陆。甲午战争时期的荣成在今荣成县城崖头东北80多里的龙须岛西部。
甲午战争期间在北洋舰队“定远”舰任职的陈兆锵持此说。在《中日战役情况》中陈兆锵写道:“日敌又用陆军在荣城(成)登陆,亦是由背进攻,各炮台又落敌手。”
二说龙须岛登陆。持此说者较多。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日军登陆的当天,将日军活动情况电告李鸿章,电文中说:“两船向龙须岛驶,二十二船在灯塔处或二英里或八英里游弋,必是倭船有登岸之举。”北洋海军复之时,办理威海营务处二品衔候选道牛昶Ⅱ丙、办理北洋海军营务处三品衔候选道马复恒和会办沿海水陆营务处二品衔山东登莱青道东海关监督刘含芳三人向李鸿章禀报海军复之经过,《会陈海军复之禀》中有记载说:“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895年1月20日),倭以水陆劲派自龙须岛登岸,破荣成县城,攻桥头等隘。”
三说落凤港登陆。落凤港位于龙须岛南则、荣成湾的北端。山东巡抚李秉衡在日军登击的第二天电告清廷称:“昨调倭、里岛防营听赴龙须岛,尚未赶到,而倭人于落凤港登陆,径薄荣成县。”甲午战争期间曾一度上书言事的易顺鼎说:“二十五日,倭以运船四十艘,载陆兵由落凤港登岸,扑荣成县。”
四说荣成湾登陆。日方中日战争资料《日清战争实纪》一书持此说。《实纪》中记载说:
“自二十日未明至二十二日正午,搭载第二、第六师团士兵的各船都到达荣成湾陆续登陆。”还说,“我陆军决定以此地为登陆地,完全是由于八重山舰侦察的功劳。这样,在金州的大山第二军司令官亦从大连出发,二十日到达荣成湾,即时登陆人荣成县。”
五说金山嘴登陆。在日军登陆的第二天,当时镇守威海卫南帮炮台的总兵刘超佩,将日军登陆和中国军队抵抗的详细情况电告李鸿章,电文中这样说:“二十五日早四点钟,倭船三四十只在龙须岛、倭岛.里岛游弋,嗣在于龙须岛、倭岛交界之金山嘴水深处下兵……贼兵蜂拥而上,枪队不能存身,退回荣成。”
美国为何选择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美国人投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让人们一方面为日本人民遭受的巨大痛苦而悲叹,一方面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而高兴。但美国人为什么要把原子弹投到城市里去呢?
对于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意图如何,传统的观点认为: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避免美军伤亡,同时对苏联炫耀一下原子弹的威力。而且,在投掷原子弹后第2天,杜鲁门就发表声明,让日本接受提出的条件,早日投降,否则的话,日本只会自取灭亡。
但是有些日本学者对上述看法提出了质疑。1986年3月,金子郭朗在日本《文艺春秋》特别号上发表《美国选择广岛投掷原子弹的原因》一文。
文章说,日本驻华盛顿的7名记者通过查阅美国国会公文文书馆中当时美国政府的有关机密文件和有关人员的日记、著作后发表观点:避免100万美军阵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当时美军绝密文件《日本登陆作战纲要》记载,美军准备在日本进行两场登陆作战,一是九州,二是关东平原。在拟制这份纲要时,美总参谋部曾征询过西南太平洋军司令部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九州登陆作战的头30天将死亡5万多人,而麦克阿瑟坚持认为事实上不会有那么多伤亡。
总之,不论从哪个文件也找不到死亡100万人的推算数字。所以,他们认为宣称避免100万美军阵亡完全是一种夸张,是为了使投掷原子弹的行为正常化。
究其最终目的,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昵?记者们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证明,在原子弹研究初期,美国就已确定对日使用原子弹,他们把它当作一种“巨大的实验”。美国还曾计划把这种未有充分把握的原子弹用来轰炸集合在特鲁克群岛的日本舰队,以避免万一原子弹不爆炸的机密泄露。随着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他们坚持要实施有视界爆炸投掷,目标选择在人口集中、没有遭到普通轰炸的城市,以便科学家同行观测原子弹的功能,检测其威力。这是原因之一。
另有一个原因是,美国迫于议会强大的压力而最终决定使用原子弹,因为美国研制这两颗原子弹耗资巨大,花了20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中“特遣部队之鹰”计划缘何流产?
战火燃烧的1999年3月,美国迟迟未向科索沃派遣地面部队,受到北约其他国家的广泛质疑。
美国的妙计是什么呢?是“特遣部队之鹰”。原来,为了赢得各成员国民众的支持,并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飞行员的伤亡,北约专门制订了所谓“捕获一22”战略计划,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发动有限的空中打击。对此,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和北约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军多次向白宫提出警告:企图靠几天的空袭使米洛舍维奇屈服是不现实的,飞机不可能摧毁南联盟的武装。对此,白宫无从回答。因为按照白宫的设想.这个任务属于“阿帕奇”。
但是,在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美国当局突然下令撤回“阿帕奇”。就这样,耗资数亿的“阿帕奇”在没发射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便领命按原路返回了。为什么要取消原定计划?为了探得其中的缘由,《今日美国报》资深记者达娜普里斯特对驻欧美军40多位飞行员和指挥员以及包括7名四星上将在内的华盛顿高级国防官员进行了几个月的采访。
2001年1月2日,答案终于水落石出:最终导致白宫不让“阿帕奇”参战的是拉尔斯顿等人估计出的令人沮丧的伤亡人数。
“特遣部队之鹰”司令约翰·亨德利克斯阳克拉克早就告诉美国政府,任何伤亡估计都是不足信的,但在这场特别注重飞行员安全的空袭战中,最敏感的问题还是伤亡。
到了今天,一些北约和美国的军官仍然愤愤不平,要是“阿帕奇”能够及时派上场,战争早就鼹决了。美国陆军部长卡尔迪拉谈及流产的“特遣队之鹰”计划时愤愤不平地说:“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在训练中死多少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战争中却绝对不能死人。他们给士兵们设立了一种错误的标准。”然而,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些成员和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取消计划,并不是过于担心人员伤亡,他们的理由是:“特遣部队之鹰”存在许多问题,它太脱离常规了,抵达阿尔巴尼亚太慢了,它不可能消灭足够多的敌方目标,从而彻底使战争进程改变。何况5月中旬,A一10飞机已经参战,“阿帕奇”就更没有参战的必要了……
不管怎样,“特遣部队之鹰”终于胎死腹中,留给美国的是一肚子的牢骚和不平,也许还有其他……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科索沃战争中“特遣部队之鹰”计划缘何流产?
战火燃烧的1999年3月,美国迟迟未向科索沃派遣地面部队,受到北约其他国家的广泛质疑。
美国的妙计是什么呢?是“特遣部队之鹰”。原来,为了赢得各成员国民众的支持,并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飞行员的伤亡,北约专门制订了所谓“捕获一22”战略计划,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发动有限的空中打击。对此,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和北约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军多次向白宫提出警告:企图靠几天的空袭使米洛舍维奇屈服是不现实的,飞机不可能摧毁南联盟的武装。对此,白宫无从回答。因为按照白宫的设想.这个任务属于“阿帕奇”。
但是,在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美国当局突然下令撤回“阿帕奇”。就这样,耗资数亿的“阿帕奇”在没发射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便领命按原路返回了。为什么要取消原定计划?为了探得其中的缘由,《今日美国报》资深记者达娜普里斯特对驻欧美军40多位飞行员和指挥员以及包括7名四星上将在内的华盛顿高级国防官员进行了几个月的采访。
2001年1月2日,答案终于水落石出:最终导致白宫不让“阿帕奇”参战的是拉尔斯顿等人估计出的令人沮丧的伤亡人数。
“特遣部队之鹰”司令约翰·亨德利克斯阳克拉克早就告诉美国政府,任何伤亡估计都是不足信的,但在这场特别注重飞行员安全的空袭战中,最敏感的问题还是伤亡。
到了今天,一些北约和美国的军官仍然愤愤不平,要是“阿帕奇”能够及时派上场,战争早就鼹决了。美国陆军部长卡尔迪拉谈及流产的“特遣队之鹰”计划时愤愤不平地说:“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在训练中死多少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战争中却绝对不能死人。他们给士兵们设立了一种错误的标准。”然而,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些成员和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取消计划,并不是过于担心人员伤亡,他们的理由是:“特遣部队之鹰”存在许多问题,它太脱离常规了,抵达阿尔巴尼亚太慢了,它不可能消灭足够多的敌方目标,从而彻底使战争进程改变。何况5月中旬,A一10飞机已经参战,“阿帕奇”就更没有参战的必要了……不管怎样,“特遣部队之鹰”终于胎死腹中,留给美国的是一肚子的牢骚和不平,也许还有其他……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