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14117000000035

第35章 提升品位,培养孩子热爱艺术的习惯(1)

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然而艺术修养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在艺术欣赏和才艺学习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孩子在幼儿时期的艺术培养很重要,我们不应该在乎孩子在艺术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而是应该关注孩子气质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活动对孩子气质的培养有益处,那家长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

艺术修养,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

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促进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从艺术中孩子可以得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可通过训练孩子用眼、耳或肢体去感受和观察事物,使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发掘,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1.艺术教育的作用

艺术教育可陶冶情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

艺术教育可增强审美意识,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鉴赏,如欣赏璀璨、辉煌的中国瓷器和丝绸织锦艺术,即可激发孩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唤起孩子对美的追求;聆听欢快、悦耳、充满生机的乐曲《蓝色的多瑙河》,观看、参与盛装的节日舞蹈,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不但激发了孩子对文艺活动的爱好和兴趣,还提高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及心理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尤其是舞蹈和艺术体操等表演活动,可以锻炼和加强孩子身体的谐调性,从而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造就乐观豁达的性格,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艺术教育可启迪智慧,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艺术教育实践中,要让孩子懂得用眼去观察事物,用耳去感受事物,用心去体会事物,这是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的过程。

孔子最爱观赏壮丽的江河和雄伟的高山。每到名山大川,必流连忘返。有一次弟子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总爱在大江大河前一动不动地站立半天,而毫不劳累,好像总也看不够,我们怎么看一会儿就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了呢?”

孔子回答:对于我来说,这大江大河是最受看的东西,你看这滔滔江水日夜奔腾,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自己的神态和面容,此时之水已经不是彼时之水,从这水中我看到了变动不居的“道”。这水以自己的躯体滋养两岸的植物、牲畜和人类,自己总在付出,却从不要求任何回报,所以最有德:这水虽然不时遭遇险恶的高山和深谷,却从不畏惧,总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对,所以最勇敢;这水,每当填满深谷和浅坑,就变得像一面平平的镜子,所以最公平;这水,纵然千回百折,却始终指向东方,从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实;这水,总避高就低,遇到障碍便绕行,所以最智慧。正是由于以上理由,所以君子每见大河,必流连忘返。

可见,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能唤醒、点燃、开发、发展。就像孔子那样,从一种景色中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和意境,正是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创新思维得以提高和发展。

平时经常有人说:“给我一双慧眼吧!为什么你看到了,我却没看到?你想到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其实这就是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否上升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在看将来的问题,也是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

孩子在感受艺术美的时候,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舞蹈、戏剧等艺术,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这种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创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地被记忆到人的脑海中去,而且会显得更加深刻和持久。这种激情和创造力,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可发展孩子个性,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个性是社会组织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艺术课程是最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的课程之一。

2.怎样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不一定要上专门的“艺术班”,也无须按成人的意愿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把艺术教育渗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怎样通过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呢?

(1)培养孩子爱好艺术的情感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家长对“美”的浓厚情趣都可以使孩子直接受到熏陶和感染。心理学家指出:

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巾的“父母意识”,即由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会自动播放。这种播放具有贯穿人生始终的强大影响。例如,父母喜欢音乐、理解音乐并善于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会感染到自己的孩子。

(2)善于发现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倾向

当发现孩子喜欢画画时,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带他多看别人的画,家长自己最好能通过画画把事物表现出来,使孩子明白可以用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然后,再为孩子准备纸、笔,有意识地带他画,教他用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孩子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对此,家长不要性急,要循循善诱,应尽量鼓励和支持孩子开展他自己喜爱的活动,不要强迫孩子去参加那些他并不感兴趣的活动;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有意识的练习,满足他们正当的活动愿望.从而使他们的兴趣得以发展、巩固。

(3)多让孩子看现场演出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看电影总是令人很兴奋的,电影院有巨大的银幕,环绕的立体声。但是观看一次现场演出会更令人神魂颠倒,为什么不计’划去参加一次音乐会或是芭蕾舞剧呢?

如果你准备参加一次音乐会,可花点时间给你的孩子讲讲不同种类的音乐知识和一些著名作曲家的故事,还可以从朋友那儿或是图书馆里借些磁带或光碟,放给孩子听,让孩子对音乐有个初步的印象。听音乐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调查表明多听音乐可以提高人的计算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机会去听交响乐,可以去听电影音乐演奏会、民乐演奏会等。

如果让你的孩子早些时候接触音乐,他也许会一辈子喜欢上音乐的。如果你有幸住在大城市里,那就带你的孩子去参加一次特别为孩子们设计的、由孩子们表演的音乐会吧。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得非常感兴趣的话,可以让他报考学生乐队,参加各种演出,让孩子体会做演员的经历。

如果有条件的话,带你的孩子去看一次芭蕾舞表演,这在大部分城市都可以看到。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它那充满魔力的场面——穿上你最好的衣服去听音乐、看芭蕾,然后还可以去美妙的地方喝喝茶。在表演开始之前,可以让你的孩子大概了解一下芭蕾舞剧的背景故事。

(4)要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当发现孩子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才华时,可以送孩子到专门的训练班去训练。但应该注意的是,你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参加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训练。若孩子虽有兴趣但又不认真进行练习时,家长不应急躁,应该考虑训练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若某项活动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免半途而废。总之,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家长切忌急于求成。

开启孩子的艺术灵感

孩子天生具有对艺术的灵敏度,而4~5岁则是儿童启蒙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急切学习各项“操作”与“控制”的技能,同时他们也喜好模仿,若能善加引导这个能力,儿童便可以透过模仿家长自然地学习艺术。

所以,让孩子亲近艺术愈早愈好!

也许有的父母觉得,要学的东西那么多,学艺术只是“陶冶性情”。

看起来好像比较“没用”,所以等孩子长大一点再学没关系。对此专家强调,学艺术和学语文一样,都有一个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长大以后再学就会比较辛苦。小孩子若是喜欢画画,从小就让他涂鸦,引导他画画的技巧,那么未来他就能自然地进人绘画欣赏的领域.甚至成为画家。反之,如果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提笔,那么一定连一个图都画不好,在成就感低落的情况下,很容易把绘画拒之千里外,更别期望成为画家了,所以还是尽早让孩子亲近艺术更好些。

若想让孩子的学艺之旅变得轻松有趣,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他的成长需要。下面这3个小故事,隐藏着孩子在才艺启蒙过程中最重要的3个小秘密。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它们的。

故事一

我很喜欢古老的书法艺术,它确实是我“终身相许”的兴趣爱好。正因为深刻地体会到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也希望女儿能喜欢它。

于是,我急迫地想教女儿写毛笔字。时常追着问她:“静静,要写毛笔字吗?”“宝贝儿,来看这些字多漂亮啊!”女儿一般会给我一个否定答案,然后迅速跑掉,留给我一个后脑勺。后来我放弃了强迫她,但是会在自己每天临帖的时候让女儿在身边玩。她玩她的玩具,我练我的书法。

几次之后,当我写了一段时间,女儿就会提出她也要写一写,这正合我意.于是我们母女俩开始一起快乐地书写。

模仿是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甚至有些理论认为,小婴儿仅在出生十几天后就会模仿成人的张口、撅嘴等行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

与成人比较起来,儿童有更强的模仿倾向,这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独立性有关。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越是他喜欢的、熟悉的、见得最多的人.他就越喜欢模仿他们。所以,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或者小朋友。

孩子的这个特点,可能需要我们先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吗?那些放给孩子听的音乐,我们自己会欣赏吗?孩子涂鸦的时候,我们会有去参与的热情和冲动吗?其实,父母自身的行为最能感染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故事二

我从怀孕开始就每天晚上给肚子里的宝宝念一两篇故事或诗歌。

他出生后我也保持着每天给他讲故事的习惯。但是,有一阵儿,我每天一回家,儿子就会把一本已经翻得旧旧的图画书放到我面前,让我给他讲,一直讲到他满意为止。有时是3遍,有时是5遍。我也曾经给他买过几本新书,试图替换旧书讲给他听,都被他拒绝了,真无奈,难道他对阅读别的书没有兴趣了?

很多孩子都喜欢反复地听一个故事,或者反复地要求妈妈唱一首歌。如果妈妈这样做了,效果就是孩子强化了他的记忆。而且,孩子喜欢这个过程,是因为他在期待妈妈讲出来的下一个故事情节或一句歌词,和自己知道的正好一致,这让孩子颇有成就感,好玩程度远远超过讲给他新的故事听。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里,除了模仿,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自己的尝试来验证。在尝试中,孩子就需要不断地重复。当重复之后的结果被验证是正确的话,孩子会很快乐;如果被验证是错误的话,孩子就会在下一次的重复中校正自己。

在兴趣启蒙中,如果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试图去改变他。

故事三

女儿还不到2岁,孩子爷爷就教她看起了地图。开始我有些不以为然,孩子那么小,话还没说利落呢,哪里能明白那些版块和颜色的含义啊?只能算游戏吧?可是没过多久,孩子爷爷就向我展示了成果:“中国在哪儿呢?”女儿的小胖手毫不犹豫地指向了亚洲版图上那只“大公鸡”。爷爷又问:“澳大利亚在哪儿?”女儿迅速去找大洋洲。这真让我吃惊。现在女儿每个洲都熟悉了一个国家,能迅速找到,比很多大孩子还强呢。以后女儿要是成了地理学家,孩子爷爷的功劳可不小啊!

孩子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的主体,即使是小婴儿也有很大的吸收新事物的能力。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对外界的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2岁左右的孩子又正是处于什么都想尝试的年龄,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相对丰富,孩子就会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这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反馈是积极的,而且是有帮助的话,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或各种学习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去限制孩子的兴趣范围。

另外,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往往会出于安全或卫生的考虑.给孩子设置过多的规矩或规定,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而且还觉得他太小,会替他做很多事。其实,只要我们多花费一些精力,就可以给孩子扩大很多活动范围。他们能在这个合理的边界里随心探索,才能被激发出更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