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14117000000012

第12章 教子有方,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从以下几方面付诸行动:积极鼓励和夸奖孩子良好的行为;

对孩子的不良表现进行一贯的冷淡或限制;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计划

从前,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后失败了。当一个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商人元精打采,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失败。

商人问债主:“我怎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

债主说:“是啊,你为什么会失败?失败了也不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做起!”

“什么?再从头做起?”商人有些生气。

“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地劝他。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泄气地说。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道。

于是,商人按债主说的去做了,并改掉以前做事没有计划的坏习惯,果然他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

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能反映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计划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讲究计划。

如果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他的爸爸不会直接说“好”或者“不好”。他会问孩子:“你的计划呢?你想跟谁一起去?

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要带什么东西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

爸爸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德国人做事严谨,做事之前往往都会有周密的计划.这是从孩子起由家庭教育培养的习惯。

做事没有条理的人,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更艰难。

你的孩子有梦想吗?如果有,就要让他们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用一个有力的计划来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

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如何帮助孩子事半功倍地实现他们的梦想呢?

1.告诉孩子分清事情的先后

要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就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要先做,什么事后做,这样做事就会变得有条理起来。

有的人做事情有计划,做起来却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因此,按计划做事,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需要坚强的毅力。

2.让孩子随时调整计划

有时,做事不能按计划进行,是因为事前对任务的难度和所需要的时问估计不足,这就要随时调整计划,使其更合理。

3.帮助孩子克服惰性

有计划地做事,还需要克服惰性,当天的事要当天做完。如果难以完成的事情不断累积,最后越积越多,计划就会被弄得乱七八糟,很可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完成要做的事情,这样做事很容易不了了之。

4.教孩子善于利用时间

要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必须引导孩子学会运用和把握时间,这是有计划做事最重要的一环。

狄更斯曾说过:‘‘延误是偷光阴的贼。一天24小时,为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空留悔恨。有成就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绝不虚度年华。”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有的人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学习和工作效果却不理想;有的人却学得好、玩得好,为什么有会如此之大的差异呢?关键是管理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不同。

那么,怎么才能管理好时间,利用好时间呢?那就是制定详细可行的行事计划。计划主要包括目标、具体任务、时间安排等几方面内容,而且要切合实际。对每天、每周、每月以及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做出准确的计划,才能控制好时间。

5.在家务事中培养孩子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不能轻视,因为这些小事有助于培养孩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特别是一些家务劳动。例如,打扫房间,房间摆设井井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6.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要让孩子养成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周密计划,学会有条理地生活,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7.帮助孩子合理安排.重点突出

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安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说,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复习功课,有的孩子却恰好相反。哪种方法好呢?

如果一天学下来的功课没有消化就急急忙忙写作业,看起来好像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做作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导致错误百出,以致耽误很多时间。

相反.先复习再写作业,把一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后,再用作业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就很容易发现学习上存在的漏洞。这样做作业,既是总结。也是查漏补缺。

这么一解释,哪种方法更好就很明了了。

所以,做计划时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顺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当然,光顺序合理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重点。还要教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重点所在。

8.让孩子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一口吃不成胖子,做好一件事情也需要一步一步地来。一个好的计划应该是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时间安排得太满,会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放松,久了只会积蓄压力。时间安排得太松,又会使人懒散。

张弛有度的节奏能帮助孩子更有效率地达到目标。所以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的时候,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节奏,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觉得不是很妥当,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进程进行调整。

总之.培养孩子有计划做事,不能着急,让孩子逐步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习惯后,孩子也就在无形中养成了良好的做事习惯,不再盲目行事。

让孩子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弗兰克是心理学家,他一生经历坎坷,不仅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他自己也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凄惨的岁月。但是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弗兰克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介绍给自己的学生。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他在狱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所以,如果一个人想成功,就必须具备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

现在,许多孩子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是不知道如何积极主动地去做事。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呢?要想养成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要按步骤进行,要循序渐进地调整孩子的心态,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具体方法如下:

1.让孩子远离被动

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消极被动。要改掉这个习惯,就需要孩子远离被动。例如,自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时.自己决定要怎么度过等。孩子只有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才能学会主动。

2.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才不会随波逐流。许多孩子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

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从众”的习惯,就要设法让孩子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避免孩子盲目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从小事到大事,孩子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3.鼓励孩子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一般来说,孩子稍大一点,当大人帮他穿衣服、系鞋带时,常常会说“我自己会,’或“我自己做”。这时候,家长不要嫌他穿不好而说“你不行”,而是应当耐心地指导他自己去做,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看你扫地,会说我也要扫,这时你就让他扫,并教他怎么扫得干净。如果他扫得不干净,不要指责,也不要当面重扫,否则会有伤孩子的自信心。

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好“逞能”,他们常常兴致勃勃地叫大人去看他们的“作品”:‘‘妈妈,你看这是我叠的飞机,它能飞!”“爸爸,你看我画的鱼,好看吧?’’这时家长千万不能随意否定他们的“杰作”,而应当表现出你对他所做的很感兴趣,并尽量予以肯定。如果他的鱼画得不太像,你就可以说:‘‘如果身体再长一点,尾巴再大一点就更好了。”这样他既得到了鼓励,又有了新的目标,会继续去琢磨怎么样把鱼画得更好。如果你说:“这画的叫哪门子鱼呀!根本就不像。”孩子会既伤心又失望,甚至有可能从此不再拿画笔。

总之,孩子出于好奇,什么都想学、想做,父母要鼓励孩子勇于尝试。那么父母应如何培养和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的习惯呢?

(1)让孩子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尤其要认真地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人生中一个个“第一次”的成功,让他在“我能行”的体验中挺起胸,昂着头长大,而不是经常处于“我不行”的心态之中,背着“我不行”的包袱低着头长大。对于孩子,成功的体验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自小在心灵里播下自信的种子,它会成长为孩子一生事业成功的基石。

(2)对孩子的事切忌包办代替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

因为怕摔着,孩子十多岁了,还不让学骑自行车。特别是许多母亲.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游泳给水呛了。总之,一百个不放心。

古人说,世上不会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妈妈。然而.现在真有不少因噎废食的父母。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怕车祸,怕走失,于是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不许摸电器,不让碰炉灶,老大不小了,还不许单独外出,已经上中学了不许单独坐公交车,不许自己去公园等。

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独立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

(3)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4)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

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父母应该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

孔子曾感慨时间就像河水一样正在不停地流逝着,由此给后世留下了一句警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时间的珍爱和慨叹,年龄越大,经历越丰富的人,感受自然也越深刻。所以,面对时下许多孩子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之中,一连数个小时甚至熬通宵的行为,家长们显得那么急切、焦虑、忧思和痛心。还有沉溺于武侠小说中的孩子,一本接一本.一个都不放过,课下课上,学校家中,宝贵的时光就这样被白白耗在了武侠上。

还有痴迷电视的孩子,偶像剧、古装片、球赛等一个都不会拉下,加之全国几十个卫视节目给孩子提供了极大的选择面,他们把大把时间泡在电视上,着实让家长忧心忡忡、头痛不已,却又一筹莫展。而一到学习时.他们就糊里糊涂过日子了,摸摸这个,又碰碰那个,或者完全从兴趣出发,或者干脆将学习任务堆积起来,一直拖到不得不完成时为止。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究其实质,还是没有培养起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须知习惯的好与坏都是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着力去纠正孩子对待时间的淡漠观念,逐步培养他们重视时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