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完自己的课题也就离开了那所小学,静雅和雨薇经常和我联系,我也对他们一直很关注。如今这几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中考结束后,静雅说她考得很一般,只能上普通中学;雨薇被保送到市里重点中学;哲鹏在初三成绩一直不错,上重点也应该没有问题;军军初三时成绩是中等偏下的,也只能上普通中学。
我只能祝愿,静雅和军军到普通中学后,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而哲鹏和雨薇,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稳定地生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有能力把握自己的未来。
四个孩子的故事讲到这里,你也许能明白很多。
那根神秘的“魔杖”就是课外阅读。它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魔杖”给予他更好的学习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量;而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平,即使很用功,未来的路比那些阅读多的孩子要窄得多。
神奇的”魔杖”
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的阅读有很多研究,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这位教育家以三十年的从教经验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而后他又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如果学生缺乏阅读,就会阻碍和抑制大脑中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从而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学生要是不善于阅读,也就不善于思考。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了如果学生缺乏阅读将会造成一些坏处。他从自己的观察中认为,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多,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不错。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孩子天生就有过人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阅读能力。正因为有好的阅读能力,这能力反过来促进了他们智力才能的发展。
我想教育家总结的这些很精炼和经典了。
而有些妈妈却告诉自己的孩子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要去看,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是固定的,也是肤浅的,课下孩子又被家庭作业重重地压着,不得翻身。一边是妈妈的唠叨,一边是大山似的作业,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优秀的刊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听到的只是这些妈妈们的一声叹息。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儿童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中低年级阶段,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暂时阶段的好成绩,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茅草房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致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道理都是一样的。
不少妈妈都很苦恼,他们的孩子小学时候学习成绩都很好,每门功课都是九十分以上,可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却越来越让人失望。这时,我只问一个问题,孩子这些年读了多少课外书。妈妈们的回答,也是让我很失望,但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基本不读”。
问题的原因很明显,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而能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会越来越显示出神奇的作用。
有的妈妈看到,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了,成绩也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而有的妈妈发现,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考试分数越来越低,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笨”,越来越不去学习了。
可是有几个妈妈知道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越来越懂事的。可不同的是,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赢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体会到的是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也就越没有兴趣了。
现代心理学对此也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点。从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相关理论,我总结了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智力背景。而“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阅读少的孩子也就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就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笨,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妈妈们为了让孩子聪明又学习好,都在倾尽全力,现在的妈妈从怀孕开始就忙着吃这个补那个。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二种加法手段。除极个别的超常儿童,所有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这种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让孩子去”读”
很多家长和教师之所以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主要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心里担心,学校课程很多,孩子学习已经很忙,考试只有考出好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划不过来。那我们来做个选择,如果你正在美国,着急到中国的上海来开会,你是选择要等一个小时的飞机还是选择马上开启的轮船?人们一时间都去乘坐开启的轮船,而没有耐心等待那一个小时。
一把相同的种子,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
这时会听到振振有词的质疑:难道经常读书的人学习就一定好,不读书的就一定不好?我的回答:当然不是。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表述一种现象时,从来不能把它绝对化。如果所有文化或社会范畴中的“规律”,都需要像数理定律那样有100%的准确率才可以被承认成立,那么所有的社会规律都将不存在,所有的对话都无法进行。
世界如此复杂,每件事情都和其他事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种现象。比如“喝绿茶能有效预防癌症”的结论,和“爱喝绿茶的人也会得癌症”的现象并不形成冲突,因为癌症致病原因非常多,用后者否定前者是没意义的。我在这里不能保证爱读书的孩子学习一定好,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出色。
我在做研究中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群中有一种“偏科”的现象,似乎对我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比如有的女孩喜欢语文、英语、历史等文科课程,而一些男孩子,偏爱数理化,对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不感兴趣,这种不感兴趣似乎并不影响他们的数理科目成绩。
我的一位老乡,上学时一直上的是重点学校,尤其高中读的是省级的实验班,酷爱物理,立志要考到清华大学,以后做第二个杨振宁。高考时物理是满分,而语文刚刚及格。语文科目拉了他的分数,补习了一年还是没有实现进入清华的梦想,因为他不太喜欢语文,更不喜欢阅读。大学上了普通大学,毕业后到一所中学任教。
这位老乡语重深长地对我说,从他这几年教学中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经验,才深切地感觉到语文的重要。班里每年高考前十名的学生,很少有偏科的,基本上都是文理兼佳。他说他当时没考上清华大学很是不甘心,现在想重来,即使考上了,语文底蕴的缺失也会影响专业学习,因为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比起那些博览群书的人,总是有很大局限性。
有不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科”,甚是得意地说,只要孩子理科成绩好就可以了,语文分数低些没关系。真是个错误的观点!哪怕孩子是个特别的数学“神童”、物理“天才”,你也应该关注他的阅读。让孩子多去阅读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的传记,这可能比让他多解两本习题集更能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
当下也有些学生偏向语文学科的,语文学得很好,文科成绩特别突出,写作能力很强,不少高中生还是小有名气的“少年作家”,而数理化理科成绩很差。这个现象要这样理解:造成他们不喜欢数理化学科的原因很多,天赋、教师、家庭以及同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阅读不是万能的,不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问题,让所有的孩子分数都大有提高。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数理化学科成绩不好,绝不是阅读课外书造成的。这样的孩子,应该庆幸他们还喜欢阅读。不管能不能考上大学,他们都是聪颖的,思维也是敏捷的,在其他方面都可以取得相应的成就。阅读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妈妈们,其实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是孩子学习进步的神奇力量,它能让孩子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会多么地幸运!
对于孩子来说,“有趣”才是学习的理由
儿童喜欢“有趣”的事物。家长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也是件有趣的事,让孩子喜欢上这项一生的活动。
有的妈妈问我,让孩子去阅读,具体怎么做呢?
事情总是充满“好’’与“坏’’之分的。这里,我们暂且将阅读中值得提倡的做法称为“好阅读”,相反的做法称为“坏阅读”。
好阅读用书面语,坏阅读用口语
有的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担心孩子听不懂,就尽量用通俗的口语来讲。我认为这样做不太好。从丽文的经验中,我得出的方法是,从一开始给孩子讲故事,就应该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最好让孩子接触有情节、有文字的图书,当你给孩子选择有文字说明的图书时,最好给孩子按着图书的文字一字一句地“读”故事,而不要“讲”故事。现在全国都在倡导讲普通话,我在这里也要给妈妈们提这个建议,要用普通话给孩子“读”故事,这样孩子从小就对标准的字词耳濡目染,对孩子以后说好普通话有很好的帮助。如果妈妈在讲故事时,总是用自己的口语来讲,生活化的很多语言都会传达给孩子,尤其是很多地方的方言也会传给孩子。比如,我国的方言很是丰富,而方言中很多字词的发音与普通话的标准音有很大差异,妈妈们在用口语讲故事时,有些不标准的发音也会刻在孩子的脑里。
妈妈们,请用书面语给孩子“读”故事吧!
好阅读求快,坏阅读求慢
我发现,在课外阅读上,有的妈妈,甚至很多教师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句地看。其实这是不对的。有的学者认为阅读能力包含五个要素:认读、理解、鉴赏、记忆、速度。认读是基本的识字能力,阅读速度对理解、鉴赏、记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字一字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较好,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当然,“一目十行”只是个比喻,指人的阅读已达到一种非常熟练、自如的程度,阅读的视角宽,注意范围大,一次扫视从一行扩展到几行。
当阅读速度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鉴赏和记忆;一字一字地读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人的阅读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观上想快就能快起来的,且不可能用某种训练方法轻易获得。速度取决于阅读量,是在“量”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儿童在这方面进步惊人,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学生,他的阅读速度很快就会形成,且由于他们在阅读中想法单纯,急于知道后面的内容,所以速度常常超过那些同样酷爱读书的成年人。阅读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们的阅读速度大体相同。
妞妞在小学毕业时就读完了金庸全部武侠小说,共十四部,有四十本左右。丽文只给妞妞买了一本《射雕英雄传》,其余都是妞妞去书店租来看。每本书一天五角钱。妞妞开始读得慢,读了两三本后,速度就很快了。妞妞在每天还要上学的情况下,一本书最多需要一元五角,两三天就读完一本;到了暑假每天去换一本。丽文笑着说,妞妞当时读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累计阅读时间大约只需要五六个小时。妞妞的这个速度并非神奇,别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速度自然也会达到这么快。
丽文说自己的邻居也模仿她的做法,可这个邻居自己不喜欢读书,总担心儿子读书浪费学习时间。丽文给邻居把读书的好处讲了以后,她也照猫画虎地去租了金庸的小说给她的儿子读。她的儿子以前只喜欢玩游戏,读书很少,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居然就喜欢上了读金庸,越读越快,也把武侠小说读了个遍。这个邻居有时候抱怨说,现在整天就是给宝贝儿子去小店里租书了,这浪费了多少学习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