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14116800000014

第14章 莫让小事成就坏习惯(1)

任何小事在孩子眼里都是大事。小事处理不好,孩子会养成坏毛病。如果妈妈能在小事上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成就了未来。

孩子“不怕",得从童年开始

孩子生来不畏惧这个世界,不要让孩子有怕。所有害怕的念头可能是妈妈的神情,可能是来自一句暗示,也可能来自父母不经意的聊天。

丽文对我说,她很害怕猫,不光怕活物,也怕图片,尤其是害怕猫的眼睛。

丽文对我说她自己也知道她这是心理症结,也很困扰,但克服不了。她说可能是小时候受过惊吓吧。她说自己小时候半夜起来屋子里很黑,突然看见远处一双圆圆的绿色的眼睛盯着自己,随后听到猫叫的声音。丽文吓得大叫起来,她的母亲起来哄了她半天,原来是邻居家的猫半夜跑到她家里了。从那以后,丽文见到猫就浑身发抖,即使白天看见了也是害怕,并深为此事苦恼,丽文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这类困惑。尤其女孩子,很容易害怕一些事物,这方面丽文就很留心,尽量让女儿妞妞什么都不怕。丽文经常带着妞妞去动物园观察和欣赏各种动物,老虎、大象,甚至玻璃箱里的蛇和蜘蛛。

妞妞在看到猫的一瞬间时,一开始也是有些躲,丽文觉得不能让孩子有自己的那种恐惧心理了,就让先生带着妞妞接触猫,妞妞在爸爸的引导下,慢慢就接受了。现在妞妞一点都不害怕猫,也不害怕别的小动物。有些小动物妞妞不喜欢,但最多是不用手去抓它们,不需要忍受任何惧怕的痛苦。

这方面丽文亲身悟出了几条经验,我给妈妈们整理出来:

首先,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六岁以前。

妞妞小时候,丽文从来不让女儿知道妈妈害怕猫。在给妞妞讲故事时偶然会在书上遇到。要是按以前的样子,丽文会吓得一下子把书扔掉;但为了不吓着女儿,就硬是忍下来了,找个借口赶快翻过这一页就是了。要是妞妞和先生一起看画册或者科普电视节目时,丽文只是假装去做别的事,不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因为害怕才不和她一起看。其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如果能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其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比如孩子表现出对某种东西害怕时,不要以怜爱的口气安慰孩子说“不要怕,我们不怕它”,这种安慰是一种无意识的奖赏,让他觉得害怕是应该的;而应该用轻松的口气谈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觉得家长没在意他的恐惧,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恐惧可能没必要。

还有一点,妈妈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孩子怕什么东西。大人这种议论会更加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好像有一种说法,在所有消极感受中,比如悲伤、焦虑、压抑等,惧怕是最折磨人的。人生“无怕”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上开始。

要想吃饭好,就不能破坏胃口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可是孩子的吃饭问题却成了家长们头等的大事。

孩子一口饭,全家总动员

每天电视上有很多关于幼儿的广告,有补钙补锌的保健品,也有很多帮助幼儿促进消化的饮料、药品等等,而且这些产品的销售额很乐观。由于孩子不爱吃饭、没有食欲、挑食等等成了爸爸妈妈们头疼的大事,这些产品也就不愁没有市场了。

孩子不爱吃饭现在似乎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而不少为此忧心忡忡的家长,也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

“我的小乖乖,快来吃口饭!来来来,吃一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跟在宝宝后面追呀追,宝宝在前面跑呀跑,追来跑去只是为了让宝宝多吃一口饭!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不吃饭!我要喝牛奶!我要喝牛奶!哇……!”看着宝宝撕心裂肺的哭,全家人都心疼啦:喝就喝呗,何况宝宝早上没吃饭呢!哪知就小家伙一天要喝近十盒,还非要旺仔牛奶!一天三餐粒米不沾。“宝宝,快张大嘴巴呀!张大嘴巴!”妈妈在一旁心急地喂,可宝宝还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每小口只添三四粒米,喂了老半天,碗里的米不见少!“我要爸爸喂!”爸爸赶紧上来给孩子喂饭,过一会儿,孩子又说:“我要妈妈喂!…‘嘴巴里的饭咽下去了吗?宝宝,张大嘴巴让我看看!”宝宝张大嘴巴,可嘴巴里还是满满的饭!唉,这嘴巴里的饭咋就这么难咽下去呀,嚼来嚼去还在嘴巴里!妈妈望着不见少而且已经凉了的饭菜,一脸的无奈。

相信这样的现象,不少妈妈都遇到过。要孩子吃上一口饭,怎么这么难啊?

记得有一次去了老同学家里,很多年没有见过了,相互很是感慨。她的儿子都三岁了,可是我却看到,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吃,还是要妈妈喂,要不喂就不吃。老同学当着我的面有些不好意思,说:“孩子从小到大喂习惯了。”

是啊,老同学都知道,自己给孩子喂饭喂习惯了,这都是她给惯出来的“毛病”。

我刚开始上班时,有一天同事小叶说保姆打来电话,说孩子发烧了,要赶紧带着去看医生,让我帮她请个假。周末的时候我去小叶家给她送些材料。可是一到小叶家里,一家人正围着孩子转。原来孩子不好好吃饭,爷爷拿着牛奶杯子、奶奶端着碗、爸爸忙着给孩子当“跑腿的”,因为孩子一会儿要玩这个玩具,一会儿要玩那个玩具,小叶则拿着勺子一口一口地喂。这简直就是个“小皇帝”啊。小叶笑着说,孩子生病了,要多吃点,可他就是不吃饭,只好全家人都喂他了。看见我来了,小孩说要我喂他吃饭,小叶生气地说,阿姨是客人,快吃吧。孩子不同意了,开始大哭。小叶为难地看着我。我似乎明白了,小叶想让我喂孩子吃饭,一切都要顺从“小皇帝”。孩子好不容易吃了几口,小叶一家人都给我说谢谢。

孩子玩得累了,要奶奶哄他睡觉,年迈的奶奶高兴地说,好。看着孩子瘦弱的身体,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小叶无奈地说,孩子怎么这么难养啊,每天喂他吃饭,全家人都累死了,早知道这样,真不如不生孩子了。

我劝小叶,以后不要太计较孩子吃多少,饿了他肯定会吃的。小叶说,哪能让孩子饿着啊,他这几天生病,本来就身体不好,再不吃饭,能有抵抗力嘛!

我想还是改天和小叶好好聊聊,孩子的胃口不好,其实和家长有很大关系。

“科学化”的营养餐

我经常听到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们说,现在的孩子吃一口饭太难了。想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哪里听说有不好好吃饭的?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哪个孩子需要父母追着喂饭?现在的孩子,那么好的饭菜就是不吃!老人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可是家长们是否知道这到底为什么呢?

一位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一针见血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主要原因是更多做父母的喜欢逼着孩子吃饭。看来,孩子不爱吃饭,或者不喜欢吃饭,不是孩子单方面的原因。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们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太强迫孩子了。

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丰裕的物质和有充足时间的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们好心地破坏了。我换个说法吧,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父母都有精力采做反天性的事了。

几乎每个儿童天生就有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的能力,每个儿童自身都具有自我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根本不需要去管,他就能正常发展自己的饮食功能;而家长在这方面如果经常干涉孩子,事情就会变糟。

我发现很多“厌食”的孩子身上还有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反抗。如果父母硬逼着孩子去吃他不喜欢的东西,在第二次的时候,孩子就会厌倦这种东西,久而久之,不仅不喜欢一种食物,整体的食欲都会破坏,连父母逼着他吃饭,他都会知道。

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汪女士,她是省级著名的营养专家,在行业里颇有名气。自己有个儿子十岁了,听说也是很聪明,成绩很不错。有一次我去汪女士家做客,谈到他们家的食谱菜肴,真是令人羡慕,听她说她家每天晚上给儿子单独做的就是六个菜一个汤,早餐也是很讲究。每天的菜谱都是汪女士精心设计的,大部分的菜肴都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来考虑,而保姆烧菜的手艺也不错。我心里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下培养出的小男孩肯定是健康茁壮的。

可是小男孩放学回家,我一看,很是惊奇。这个孩子和其他同龄的同学们相比,长得又瘦又小,像个缺吃少喝的小难民,根本不像是十岁的孩子;孩子脾气也很暴躁,性情孤僻,根本不和大家说话。汪女士说起孩子愁得要命。

在和汪女士聊天中,知道了汪女士家庭中一些生活细节后,觉得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汪女士用心地把菜谱制定得非常科学,生活中对孩子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都有规定,而且每一周的食谱和要求都贴在厨房和孩子的房间里,时刻提醒着孩子。孩子吃不到规定的标准,他们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稻谷,肯定会成功,可惜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我试图劝汪女士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要过分追求“科学化、标准化”,不要在饭桌上太逼迫孩子,汪女士立即摇头说,现在的孩子太坏了,太会耍花招,前几天竟然和她讲条件,说家长如果不因为吃饭唠叨教训他,他就好好吃;可是这孩子每次只夹一根青菜,犹豫半天,好像妈妈放了毒药似的,一根菜放嘴里嚼半天,一顿饭下来,其实只吃了很少的一点。汪女士突然忿忿地说:“我们现在都不管他了。”

其实,我了解到汪女士所谓的“不管”,只是换了管的方式,每顿饭都给孩子单独盛出一大碗,不管他吃多长时间,都必须吃完。汪女士觉得自己做得已很够意思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总因为吃饭和孩子发生冲突了。但令她气愤的是,儿子居然有时能把这一碗饭一直吃上三四个小时。

我真想劝说这位营养专家,让她替孩子着想一下,体会一下自己不想吃饭别人硬往嘴里塞的感觉,真的很想建议她不要那样和孩子天天冲突,允许孩子少吃一些。也许汪女士会立即反驳说,我是个营养专家,我自己知道他该吃什么。何况他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吃那么少,个子长不高怎么办,我这不都是为了他好吗。不多吃些怎么能长个子呢!

我能理解每个家长的着急,但是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的情绪和食欲有很大关系,只有先解决孩子的厌食问题,才能解决进食问题,而厌食的根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斤斤计较了。

汪女士对其他任何人的话都没有兴趣,在言语间表示其他人不懂得食品营养,不知道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每天需要哪些营养,必须达到多少量;她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比谁都懂,觉得不需要别人指点。

在这个营养专家面前,我只能沉默了。

看着汪女士的孩子那瘦小的身体,脸上不时流露的敌意和目光里的飘忽不定,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遗憾。每个妈妈都对孩子充满着很大的期望,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健康,长得高高大大,外表出众;还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能上名牌大学;也都希望孩子心理健康,能生活得幸福。可单是吃饭这一件事,弄不对了,对其他方方面面就不知有多大的破坏作用。

在孩子学习上,我经常对不少干涉过多的妈妈们说“不要管孩子”,往往会遭到这些妈妈们的反感。同样地,在吃饭的问题上,我也对那些斤斤计较的父母们说“不要管”的话,也会遭到反对,这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做家长的责任和权利一样难以接受。“不管”一词对于许多父母而言真是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原因在于家长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管”是多余的,也不相信自己的做法就叫“干涉”,而是坚信这些都是家长的关心和指导。

妈妈们,孩子吃多吃少,不要管那么多。不要认为你能管得住孩子,其实,孩子的“对策”多着呢。

顺其自然就好

那怎么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呢?我的答案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孩子有自己的饮食喜好,也有自己想吃不想吃的时候,家长们不要苛求孩子吃饭的事,由着孩子的胃口来。

有的妈妈发现,在孩子吃饭问题上要是采取不强迫的态度,发现孩子今天胃口大开,觉得什么都想吃,什么都好吃,可是第二天却什么又都不想吃。

我要说的是,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妈妈们只需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给他;但孩子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孩子自己的事,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厌食的情况。妈妈们在这件事上越做得简单越是成功。

在一本杂志上,我看一篇文章的主题是讨论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的问题。

开头给出一个案例,小男孩都六岁了,可是瘦弱得厉害,家长特别希望孩子长得高高的、壮壮的,可孩子每天就是不好好吃饭,家里人为此都很发愁。

下文中给出了一个方案:家长准备一个玻璃杯(有盖子的那种)和三十颗编织的小星星,瓶里一开始是空的,孩子哪天吃得好就加一颗小星星进去,不好就不加。要是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的话,就要孩子把三十个星星靠吃饭攒够全放在玻璃瓶里。假如小男孩很想要一辆儿童车,家长按照专家的方法要求孩子必须瓶里攒够三十颗才可以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