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也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总是和川川一起读,随手指出川川念错的字。不知不觉,一本书都念完了,川川的词汇、表达以及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都大大增加了。有些内容川川的爸爸自己也闹不清楚,就去查词典,几个月之后,同事发现川川的爸爸对动物世界非常内行,都很惊奇,川川的爸爸说:“是和我儿子一起学的。”
川川一直记着这个故事,还带这本书给其他的小朋友讲书里面的故事。川川不仅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而且还经常用书里面的故事给其他小朋友做思想工作。成了“思想工作者”。
起初,川川的爸爸陷入了亲子共读的误区,不过,他最终还是意识到怎样和孩子一起读书才能达到锻炼口才,培养读书兴趣的目的。和孩子一起读书,我们先要明确目的——锻炼口才,在读的时候还要配合朗读、讲解、听说练习和谈话。
享受共同读书的乐趣
进行亲子共读前,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心态,那就是亲子共读是快乐的,没有压力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体会到乐趣。为什么孩子喜欢和父母一起做游戏,一起看电视,实际上是父母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不知不觉地投入。父母的投入反过来会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都像川川的爸爸一样,希望孩子读书,也做出了陪孩子读书的样子,但是自己心不在焉,孩子自然也没有胃口,怎么谈得上交流心得、锻炼口才呢?有一些家长名为“亲子共读”,实际上是随时准备考问和测试孩子,不断生硬地提出问题,搞得气氛很紧张,孩子很快就会厌恶这种“共读”,不少父母进行亲子共读时都有“陪太子看书”的错误心态。所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应该是一件温馨又愉快的事,父母在情绪上是享受的。这样,才能愉快地和孩子交谈和交流,达到亲子共读的目的。
布置温馨的共读空间
父母可以在家里布置类似幼儿园的读书角的空间,那儿有配合孩子身高的书架、坐垫。看书的时候,父母坐在写字台的另一边或者不太远的地方,方便交流。有的家长喜欢抱着孩子,或者搂着孩子躺在床上看书,这些不正确的读书姿势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影响。
固定共读时间,让孩子养成习惯。共读时间最好能定在晚上,那时候家务做完了,是比较轻松的时间。另外,家人要配合,在亲子共读的时候不要将电视打开,以免孩子分心。
所以,特意规定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的效果会很不错,有心建立孩子阅读习惯的父母可以试试看。不过,一旦孩子的精神状况不是很好时,或是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下,就不要勉强孩子阅读。
大声地读出来
别忘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口才。因此父母为孩子朗读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朗读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优美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从一出生就为孩子读儿歌、唐诗那样的韵文,父母会发现孩子很快会对节律感很好的发音很敏感。实际上无论读什么,孩子在一岁前后就已经能跟着大人的朗读,有目的地哼哼唧唧。孩子这是在模仿,大人应该特别鼓励,可以通过调整朗读的节奏感让孩子更容易参与。如果朗读的是韵文,则能使孩子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停顿和语调中的抑扬顿挫,这有助于培养孩子语言的韵律美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美国已发起一场“运动”——号召父母在一天的24小时之内抽出宝贵的20分钟,坚持为孩子朗读,从婴儿起直至中学阶段,以作为对抗电视机、游戏机的有力武器。
用“朗读”这种特殊方式与孩子交流,在当今的中国家庭中已不多见了,或者说被多数父母忽视了,以下是为孩子朗读的4个要点,供父母们参考:
①朗读的开始:朗读开始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可以从新生儿期就开始。
②朗读的规律:最好是睡前朗读,以养成习惯。“习惯”即为“三定”:定时、定地点、定朗读者。
③作品的选择:选择好书,不仅儿歌、故事可以朗读,经典著作、名篇佳作都未尝不可。
④朗读的方式:朗读者一定要有表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读。
父母只要先读起来,孩子紧随其后跟着读就是了。跟读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顿读:父母读一个字,孩子跟读一个字。这样既轻松又准确,“音”、“形”容易对上,还可以起到纠正读音的作用。
②顺读:父母完整地读一句话、孩子也完整地跟读一句话。
③跳读:当孩子熟练了以后,就可以由父母读上句,孩子读下句。
当孩子稚嫩的童声与父母的读书声交融的时候,父母可以逐渐放低声音,让孩子成为朗读的主角。朗读要自然,声音要明亮。要采取一切方法让孩子的朗诵更具魅力。朗读的意义,是提高表达能力及洞察力,这样会使孩子的讲话更具说服力。
聪明的提问锻炼口才
父母在和孩子共同阅读时,不妨就书籍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提问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常用的有五种:
①补充型提问。父母说出一句不完整的句子让孩子补充完整。当图书中有押韵或重复多次的句子或短语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补充型提问帮助孩子更多地了解故事中语言的结构特点,逐步产生对语言结构顺序的敏感,使孩子的语言变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②记忆型提问。让孩子回忆刚刚读过的故事内容。回忆型提问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描述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更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③开放型提问。引导孩子对图书内容或书中的图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开放型提问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可以提高孩子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方便孩子将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已有的相关经验融入图书阅读的过程之中,同时也能引起他们对图书画面细节的注意。
④特殊型提问。以“是什么”、“在哪儿”、“什么时候”和“为什么”等形式提出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教孩子学习新的词汇以及对图书中重点内容的关注。
⑤联想型提问。孩子将书中的图片或故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实际经历联系起来,有利于孩子建立故事中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看《滴波和答波》时,同样一个画面可以交替使用上述的五种方式进行提问,同样一个问题可以展开深入的讨论。当画面上出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芦苇)在河中左右漂动时,就可以问:“这是什么?”(特殊型问题)“这是……?”(补充型问题)“我们昨天说了,这种草叫什么名字呀?”(回忆型问题)“你看芦苇像什么?”(开放型)“你还在哪儿见过这种草?”(联想型提问)等。
当问过“这是什么”之后,如果孩子回答是“草”,父母可以先给予赞同:“对,这的确是一种草。”这既是对孩子回答的肯定,同时也暗示孩子,还有一个更加恰当的词。如果孩子仍然回答不上来,就可以补充说“这叫芦苇”,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更加精确的表述。如果孩子重复得不正确,就需要通过纠正错误说法,让孩子重复一遍,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个词的发音。
来自父母的提问并非每时每刻都需要,如果孩子主动地说出了书中的一些内容,父母可以紧接着给予评价、补充和重复。父母还需要注意提问的语气,不要让孩子认为这是父母对自己的考试。即使孩子答不上来,父母耐心地给予启发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对书的内容已经十分熟悉,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来主动启动阅读、提出问题,将讨论图书内容的主动权逐渐交由孩子。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获得一种通过阅读来锻炼口才的方法,通过对内容的把握锻炼和丰富语言能力。
与孩子聊书通常也是从一些问题开始,但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考察他是否理解正确,而是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来。因此这种聊书应当是无压力的、发散性的、结论开放的。与孩子聊书最好以“说来听听”这样轻松的用语开始,而不要以“……是什么意思”这样有点儿咄咄逼人的口吻。看看下面这位父亲与孩子聊书的情景,是否能获得一些启发?
《哈利·波特》对全世界的孩子和成年人都有一种魔力,对丹尼和他9岁的女儿露西也不例外。
新一集《混血王子》拿到手之后,他们甚至为谁先阅读起了争执。不过,最终妥协的还是父亲,他把先睹为快的机会留给女儿,条件是女儿每读完一章要讲给他听。
看完最后一章,女儿无言地望着对面的父亲,神色悲哀地说:“爸爸,我没想到邓不利多也会死,对此我非常伤心。”
“亲爱的,不必太难过,谁都会死去,魔法世界的人也不例外。但是,过于悲痛是没有意义的,你认为哈利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吗?”
“找到马尔福,找到斯内普和伏地魔,杀死他们!”露西愤怒地说。
“孩子,我希望你能够明白,性命相抵未必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况且,哈利他们想要杀死这些人,恐怕还非常困难。”
“哦,是的爸爸,我同意你的话。”听到这儿,露西的神色开始黯然。“我希望他们先成为伟大的巫师,学会最强大的魔法。”
“然后呢?亲爱的。”父亲微笑着对小女儿说。
“嗯。然后是保卫整个魔法世界的和平和平衡。与复仇相比,保护更多的人才更重要,更有意义。”
看到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丹尼轻松起来。“你觉得我们现在需要点别的什么吗?”
“是的,我需要一杯牛奶和一个睡眠咒,明天我们还有活动呢,爸爸。”
听到女儿的小幽默,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孩子读了故事书之后,往往会陷入故事的情感之中,同时构造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说出让父母感到吃惊的语言,像露西所说的“杀死他们”,难免让人有恶狠狠的感觉。
如果父母不和孩子交流,改变她的想法,恐怕会让她形成这种讲话凶狠的习惯。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他人共同经历过某件事情后,共同参与者就这件事情有许多可以交流的话题,也更加容易在交流中获得认同。亲子共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类似这种关系。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书,从中获得快乐。
所以孩子的回答无所谓正确与否。将父母对虚构故事与现实生活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传导给孩子。
亲子共读应该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只有成人将提问与直接阅读相结合、不同提问方式交叉使用、提问与游戏或表演等活动相结合,才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口头表述,参与回答或提问的积极性。
一起表演书中的情节
读完一本书,孩子对书中的内容有着自己独到的分析能力和见解,可以组织并运用语言技巧将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现出来。父母与孩子一起表演书中的情节,是非常有趣的锻炼口才的方法,一定会赢得孩子的喜欢。
《小口袋文学》丛书中有一篇童话《善良的吃人巨魔》,讲两个孩子在森林边的一个城堡里遇到一个善良的巨魔,最终与它成为好朋友的故事。当故事讲到孩子与巨魔初遇时,两个孩子尖叫:“哇,吃小孩的巨魔!”而巨魔也大叫:“哇!吃巨魔的小孩!”两个孩子吓得在原地动弹不得,而巨魔却也吓得一下子蹦上楼梯。这是故事里最幽默最热闹的一场,听过几遍的孩子每到这里就会特别兴奋。在类似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比如学故事里的孩子那样大叫,而大人学巨魔那样大叫,这会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有趣。这么做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在阅读中投入,同时也是让孩子学会体验故事里的语言,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选好书籍是关键
选择一本内容健康、适合孩子阅读水平的好书是通过亲子共读锻炼孩子口才的关键。
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3岁至5岁),选择色彩鲜艳、图多字少、绘图准确的书籍,这样的书既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又能让他在阅读的时候体会到趣味。书不必太厚,否则在孩子眼里只是一块“板砖”,玩一会儿就丢开了。内容应该以简单为原则,如认识颜色、大小、形状,或者是简单有趣的小故事、琅琅上口的儿歌、拟人童话都可以。这样的书可以让孩子边看边念,积累大量的词汇,提高视觉能力、认知能力,为锻炼口才打好基础。
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或者是小学低年级,买书仍以图为主,画面开始复杂,绘图一定要准确。有些儿童书里的小动物非牛非马,大人看着也许觉得可爱,但对孩子却可能起着误导作用,难免出现“指鹿为马”的笑话。选书的重点开始从以画为主向以字为主偏移,像《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上下五千年》、《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这类书。孩子读得多了,可以把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自己重新设计故事情节讲出来。
据观察,有些孩子由于偏爱某些玩具,对与这种玩具相关的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时,父母不妨从“专业”书中挑些书让孩子看,在看时,做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些原以为孩子根本学不了的知识,在这种玩中学,孩子却能很快掌握,有时孩子俨然一位小专家,谈起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够头头是道,让成人也自叹弗如。
注意内容的准确性。有些家长想,孩子反正也是瞎看,买书往往只注意趣味性。当孩子就书中内容提问时,也往往敷衍一句,糊弄过去。这看似小事,但却为孩子读书不求甚解埋下了伏笔。在这时给孩子的错误知识,孩子可能因“先入为主”而始终当作正确的来掌握,当孩子在与同龄人或者课堂上说出自己的错误意见时,万一遭到同伴的嘲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不愿意再轻易开口。
图书的趣味性必不可少,形式内容都要多样化。小故事、小知识、小测验、儿歌、歌曲、动手填图、手工制作……可大大调动孩子读书的兴趣。书是被人看的,它影响看书人的想、法,所以书和人是互动的,有些书里的内容要求读书人要参与进去回答问题、和书里的人对话。孩子读这样的书,兴趣一定会更高,而且愿意与小伙伴或者同学分享,将书中的情节讲述给其他的孩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