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因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讽:“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齐国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举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样,人们摩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继续挪揄道:“既然人这么多,怎么派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王派最有本领的人到最贤明的国君那里,最没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国君那里。我是齐国最没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国来了。”几句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自觉没趣。
这个故事中晏子的答话就是采用以退为进之法,貌似贬自己最没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国,这是一“退”;实则是讥讽楚王的无能,这是“进”。以退为进,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由此可见,以退为进的交谈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交谈策略。它表面是退缩,实质是进攻,退可守,可以蓄势待发更好地进。就像拉弓一样,先把弓弦向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出去。
对于一些无法拒绝的难题,孩子可以先不要急于做正面的反击,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注意退要适度,进要有利,过度则无法控制局面,不及则无法达到目的,趁势抓住对方的漏洞,从而取得驳辩的胜利。
14.以牙还牙,针锋相对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蛮不讲理的小伙伴,或者是冥顽不化、盛气凌人。在舌战场合,遭遇这些人的挑衅时,不辩不行,辩又难以理喻。怎么办?此时此刻,聪明的孩子要向那些口齿犀利的语言大师们学习,兵来将挡,巧妙地将语言组合成一串串威力无比的炸弹,在他人的进攻面前掀起更大、更有力的进攻,以针锋相对的强大气势逼迫对方失败。这是被语言智者屡试不爽的有效方法,因为针锋相对体现了一种刚性的语言智慧。
战国时期,秦王诈称要以500里土地换安陵50里土地,企图借机吞并这个小国。安陵君自然不同意,秦王十分生气,安陵君则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拜见秦王。秦王态度傲慢地说:“我将安陵君视为忠厚长者,所以才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为的是扩大他的地盘,安陵君却不愿意,看来是瞧不起我啊。”
唐雎说:“并非如此,安陵君不过是想守住祖先的封地,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听了更加恼怒,说:“你没有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一旦发怒,会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唐雎毫不示弱,反问道:“大王可曾听说布衣之士发怒?”
秦王说:“布衣发起怒来,只不过摔掉帽子,赤手空拳,用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没出息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绪刺杀王潦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气直冲太阳。他们都是布衣之士,满腔怒气还未进发,上天就已预兆。现在又加上我。如果非要布衣之士发怒,倒在地上的尸体虽然只有两具,流血不过五步,可天下人都要穿上丧服,今天就可以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跃身起来。
秦王吓得面如土色,耸身长跪向唐雎道歉。
唐雎以自己的刚勇机变和以强制强的语言技巧在强秦面前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针锋相对还表现为以短制短。因为在现实中往往有人抓住别人的短处进行攻击,企图让人难堪,甚至置人于死地。此时,巧舌如簧的人总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揭对方短的方法来遏止进攻。
小张因和小李意见相左,便想在公众场合故意给小李难堪。小李在一次发言中,不慎读错了一个字,小张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李:“水平太差,那么简单的字都不认得,还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说话!”小李见小张故意寻衅滋事,也就不客气了,笑着对他说:“这总比你做错事不认账还强出一点吧!”小李的话实际是事出有因,小张在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后,非但自己不承认,还欲嫁祸于人,但又被人揭穿。因为这件丑事人人皆知,因而小李的话一出,众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视而笑。
小李在下不了台的情况下,运用以短制短的方法,转移了视线,巧妙地回击了小张的侮辱,也使自己从窘境中摆脱出来。
15.偷梁换柱,制造转机
有一位在中国的加拿大籍留学生,汉语说得不错,生性十分幽默。一次,他驾车郊游,跑在城外的高速公路上,竞忘乎所以地把时速开到了100公里。很快,交警赶上来拦住了他,一张超速行驶的罚款单递进了车窗。
面对这种情况,他的幽默劲儿上来了:“请问,多大速度行车该罚款?”
“凡超过1小时80公里的车速都将处以罚款!”警察理直气壮地说。
“瞧,您就不应该罚我了。我开车刚刚半小时,行程也不超过50公里啊!”
警察被他的胡搅蛮缠弄得哭笑不得,神情一松,又被他趁机幽默一把:“在剩下的30分钟里,我只跑29公里。你跟着来,如果超过1米,我不但认罚,还请您吃涮羊肉呢。”
听着高鼻子下面冒出地道的北京话,警察也就不再认真了,警告一番便将他放行。
他的一番辩解貌似在理,其实是偷梁换柱,无理搅三分。
但在特定情况下,强词夺理反而能制造一些转机,消散语言中的火药味儿,使自身摆脱困境。
不过,孩子学习“强词夺理”一定要注意分寸,错误的逻辑思维方式配合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虚怀若谷的态度,才能让对方接受“强词”。而且,这种方式也尽量避免使用,孩子犯了错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承担后果才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千万不要让孩子变成一个强词夺理拒不认错的“讨厌鬼”。
16.虚实相对,高深莫测
在某些特殊场合,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对别人提出的某些问题,孩子既不能拒绝回答,又不能明确回答的时候,往往要采取虚实相对的方法,做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实为空洞的“废话”式的回答。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都在猜测前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前苏联外长莫络托夫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了。有位记者问莫络托夫外长:“前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莫络托夫绷着脸仅用了一个英语单词来回答:“足够!”
这两个字的回答既暗示了不能公开的态度,避免了记者的继续纠缠,又表达了苏联政府和人民的自信与力量。可谓言简意赅,恰到好处。然而最大的妙处还在于:它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巧妙闪避。说“似是”,因为它就问而答,答对所问;说“而非”,是因为答的内容空洞浮泛,且有意识地让对方得不到满足,从而使“答”事实上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这是一种以虚答对实问的策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敷衍”。它在让对手无法探底的同时,又巧妙地将自己或者事物真相隐藏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语言境界。
语言交往中也有这样一类问题。虽然说不是故意找茬儿,但要回答起来不是短短几句就能说清楚的,这时候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无需实言相告,而是虚言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