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选择哪种方法呢?楚佳因此犯了愁。他回头看了看正坐在地板上沉浸在一堆四驱赛车模型中玩兴正酣的5岁的儿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周七天,每种方法用一天!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哪种方法对儿子最有效。
于是他马上到附近的书店选购了许多儿童故事书和磁带,甚至朗诵、演讲技巧训练的书籍也网罗回家,准备开始实施他的“伟大”策略。
周一聊天、周二读书、周三讲故事、周四朗诵唐诗……起初,楚佳对自己的安排十分满意。只是刚刚一个礼拜过去,他深感白天工作晚上再进行“培训”实在辛苦,便开始“偷懒”。而孩子呢,本来就十分反感每天晚上都被迫“陪”爸爸“玩”那些无聊的游戏。于是,从开始的雄心勃勃每晚必训变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孩子的口才没有提高,反倒养成了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坏习惯,楚佳不得不开始反省。
楚佳失败在哪里?答案是:无计划无目的更没有选对方法。孩子好像一棵幼小的树苗,父母怎样培养就怎样成长。
即使培养孩子的口才,也要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科学的方法,盲目行动非但不会奏效,还会产生反作用。要和我们的工作、学习计划一样,给孩子列一个语言发展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确立目标,交替选择方式,积累点滴进步。培养口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要把好口才这个长期的大目标化为无数短期的小目标,制订详细可行的计划,逐一实现。
文玲是五年级一班的语文课代表,上个月全市中小学生诗歌朗诵大赛上,小文玲以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朗诵《致橡树》获得了小学组冠军。
与其他小选手不同的是,文玲没有选择“红色”题材的爱国主义诗歌,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这首有着深刻含义的抒情诗。她用甜美的童声,表达出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爱,她的朗诵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评委和在场所有观众的心弦。评委们说,作为一名小学生,能够如此充分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声音和感情传递给观众,实在难能可贵。不仅是这次比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小文玲已经表现出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的联欢会,她是聪明大方的小主持人;年级的辩论赛,她是言语犀利的最佳辩手;语文课上的即兴演讲,她是从容不迫的演说家。
对于女儿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文玲的母亲——一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张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面对许多陪同孩子参赛的家长热切的“取经”,张老师拿出了两大本小文玲的成长札记,其中一本专门记录着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和点滴进步。翻开这本札记,赫然订着10张“语言发展计划袁”。
原来,在文玲尚未出生的时候,母亲的语言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而且,这位智慧而又细心的母亲每一年都会为孩子制订一份语言发展计划,并且根据进行的情况随时修改调整。
“2002年8月,孩子即将入学,教她学会自我介绍和与新同学交流。”
“2002年12月,从这个月开始口头小作文练习,每天五分钟,帮助孩子纠正语言中的错误,顺便了解她在学校的情况。”
“2003年4月,唐诗背诵。”
“2003年9月,已经背诵完了全唐诗,现在开始要能讲述自己对诗歌的体会了。”
“2005年7月,暑假开始,觉得孩子对现代诗歌更感兴趣,所以为她选了几本书。”
“2005年9月,新学期,语文老师非常注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10月将进行班级辩论赛,做准备。”
“开始是我做计划,她配合,到后来,已经是她做计划然后我们一起协商,这样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我认为对文玲的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取得成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阶段性,作为父母要把握好。而且,在制订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参考孩子的意见,否则与‘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就没有区别了。”张老师认真地对其他家长说。
对孩子来说,童年的幸福意味着什么?是玩耍、游戏,是与小伙伴和父母分享快乐时光。因此,制订计划需要考虑方法的趣味性以及时间的合理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带着愉快的心情进步。而且,儿童语言的发展计划如果过于认真并严格遵循,也会很危险。因此在制订计划之前,应该先了解孩子的语言水平、爱好兴趣,草拟一份计划,根据执行情况及时调整。
孩子会慢慢长大,越来越独立、有主见,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制订这个计划,在轻松、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中共同体验,既锻炼口才,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年轻的父母,想要自己亲手打造一代口才大师吗?从现在开始行动,为孩子制订一个语言发展计划吧!
5.营造口才学习氛围的8个建议
父母是未来口才大师的缔造者,家庭就是打造口才大师的“梦工厂”。挖掘潜力和制订计划是锻炼孩子口才的前期准备,营造出浓浓的学习语言的家庭氛围则是实践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贯穿着口才锻炼过程的始终。父母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使孩子沉浸在“说话”氛围中,乐于说话,满怀好奇和热情地接受语言训练。
建议一:给孩子爱的声音
孩子学说话是从听说话开始的。随时提供听说话的环境,最简单的方法是父母随时说着自己正在做的事,在话语中满盈慈爱和关怀,用爱的声音开拓孩子的“听——说”系统。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选用较慢、重复的话语,好让孩子能充分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话语,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孩子的词汇量,也提高了理解力。
孙蕾的儿子旭旭一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对他进行有意识的语言培养。一岁以内的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睡觉,只要他醒来,孙蕾就会主动与他沟通,用标准的普通话对他讲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母亲会带着愉快的心情,用轻快的语气给他讲与他有关的很多事情,边说边用鼓励的眼神看他,用爱抚的动作逗他。
母亲看书的时候对孩子说:“妈妈在看书,宝宝长大了也要看书。”还可以说孩子正在做的事,如孩子在喝奶,爸爸说:
“宝宝在喝奶,好喝吗?”三岁的时候,旭旭已经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要求。
建议二:跟孩子说话一定要使用清晰、正确的语言
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使用准确、清晰的发音和表达方式,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对孩子来说,学语言也是“十年树木”,一旦养成口齿不清、发音错误等习惯,想要改正比较困难。不要小看了规范化地使用语言,它才是口才大厦的基石。孩子6岁以后,父母不仅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还应该讲究逻辑和条理,比如让孩子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这一天在幼儿园或者学校发生的事情;与孩子一起分析探讨问题,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丛林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一天,妈妈带他到动物园。看到狮子,小孩子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这是识字卡片上的“西几”吗?妈妈听到以后,不但不纠正,反而觉得很好玩。从此,丛林一直把狮子称呼为“西几”,甚至无法掌握与这两个字相近字的发音。小学入学的时候,老师检查孩子识字水平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了出来。
不得已,妈妈只好开始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孩子迷惑不解地问妈妈:“我不是一直就这样说吗?怎么错了呢?”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改掉坏习惯则更加困难。
特别是孩子表现出的抵触情绪,让母亲束手无策。后来,他甚至觉得自己很多发音都是错误的,干脆闭口不言。
建议三:营造多彩的生活环境
在孩子的小房间挂上可爱的动画人物的壁画;床头用皱纹纸布置一个“亲情园地”,贴上孩子从小到大独自的、和父母一起拍摄的照片,父母用录音机录下和孩子一起说笑的磁带放给孩子听;在家里养一些花花草草或巴西龟这样的生物,给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既能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温馨,又能体会到童趣。
小朋友常常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若父母只是单纯地说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说得再多孩子可能还是分不清。
这时,父母可以编一个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宝宝看看,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他们在说:‘把我们穿错了,我们要面对面说悄悄话’。”随后,父母帮孩子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再说:“瞧,两位好朋友正面对面地点头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他们穿对了。”父母还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两只生气鞋子的卡通漫画和一幅正在微笑的两只鞋子的卡通漫画让孩子边看边说。这样,孩子不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语言去和穿错鞋子的小伙伴说话。
建议四:用适合孩子年龄的语言对话
孩子慢慢地长大,父母和孩子说话时使用的语言也要随之“长大”,也就是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表达方法和谈话方式。如果孩子的语言水平长期停留在幼稚的低水平阶段,他该如何以学生的身份走向校园,如何以一个成年人的角色走向社会?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F·R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粗话、脏话随便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语言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年轻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电视里热播的动画片《蜡笔小新》,小勇可是每集必看。
不仅看,他还颇有模仿天赋,常常学着电视里小新的样子说话动作,有时把家人逗得开怀大笑。有时,爸爸还和小勇一起模仿,用幼稚的语气跟儿子讲话。
一晃,小勇也是个小学五年级学生,是大人眼中的“小小男子汉”了。可他说话仍然奶声奶气,甚至有点呆头呆脑。同学们还故意逗他说话,听到他说话还像个三四岁的孩子,更是大笑不止。
一天,两个同学在走廊边走边讲话,小勇走在他们后面却没被发现。一个孩子说:“小勇讲话像个傻瓜一样呵,而且我们逗他他就讲,看见我们笑还以为是夸他呢!”“是啊,都不知道我们是拿他找乐,真够笨的,你说他是不是大脑不发育?”
“哈哈,可能是吧。”同学的话深深地刺伤了小勇的心。从此,他一直闷闷不乐。这天放学,爸爸从房间里跑出来,高声说:
“我是拯救地球的成蛋超人!!小家伙,崇拜我吗?”看着爸爸嬉笑的脸,小勇厌恶地大喊:“你是个傻瓜!笨蛋!”然后哭着跑回了房间。只剩爸爸在原地摸不着头脑。
建议五:做“阳光型”父母
开朗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多半也有着和父母一样明朗的个性。即使和陌生人相处,性格开朗的孩子也能迅速地攀谈起来,而且滔滔不绝,令人钦佩;而天性比较内向的父母往往不善言语交际,孩子受到影响也逐渐形成内向寡言的性格,缺少与他人交流,口语训练则成为“纸上谈兵”;有些家庭民主意识浓,父母给予孩子很大的言语空间,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和孩子聊天;而有的家庭对孩子约束较多,父母忙于事业,疏于与孩子交流,如何能提高孩子的口才呢?
做“阳光型”的父母,每天清晨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用阳光般的语言照亮孩子的心。在温暖的感召下,孩子的语言也会感染上清新的阳光味道。
在儿童交往技能训练班上,心理辅导老师发现小山和其他同学很不一样。其他同学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一会儿是角色的扮演,一会儿是情绪竞猜……大家边做各种游戏边体会、讨论应该如何与他人交往,热情可高了。唯有小山沉默不语,茫然地看着大家。当小山被邀请提一个自己的愿望时,他不知所措地询问身边的同学:“什么愿望?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和小山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小山的妈妈是个女强人,事业有成。小山妈妈在家里喜欢发号施令,一切都要由她来安排和做决定。在家中,小山发表意见的时候,妈妈总是说:
“小孩子家,懂得什么。”甚至连小山的爸爸都没有“话语权”。孩子总是处于被动,没有表达自己愿望和想法的机会,时间长了,他连如何表达都不会了。
建议六:简化家庭语言环境
父母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的语言来教孩子。如果家庭成员使用方言,对正处在锻炼口才黄金时期的孩子来说,把声音符号和周围实物联系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就会推迟孩子开口讲话的时间。而且,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贫乏,模仿力相当强的孩子也会感染到这些“语言病毒”。
2岁的毛毛出生时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夫妻俩把他当作宝贝呵护,也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到了2岁时,毛毛连爸爸、妈妈都叫不清楚。看到别人同样大小的孩子都能够清楚地说话,语言流利,夫妇俩着了急,以为孩子语言有问题。经过听力、智力等各个方面的详细检查,并没有发现异常。
医生经过检查后,确认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经过仔细追究,原来这和毛毛的父母、保姆和老人等家庭语言环境有关。
毛毛的父母、双方老人的方言比较重,一个持江浙口音,一个说四川话。而且,夫妻俩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也用当地方言;
同时,请来照顾孩子的保姆更是说另外一种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