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握“无声胜有声”的口才技巧
沉默也是一种口才的表现。俗话说:沉默是金。在遇到别人一时无法理解的事情时,沉默确实是个好办法,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面对挑衅,有时候需要针锋相对,而有时候需要沉默。这种无言的回敬常能使对方自知理亏,所谓“无声胜有声”便是这个道理。也正因为如此,沉默的内涵极为丰富、复杂,驾驭沉默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用事实说话
有时,事先保持沉默低调,踏实努力,用事实说话,反而使说服力更强。
先时,孔明和鲁肃都作书给庞统,让其投刘备。庞统见到刘备,既不下拜,也没把书呈上。刘备嫌他貌丑,只安排他当县令。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张飞奉命去究问,庞统也不去迎接。到县厅见张飞,“仍衣冠不整,扶醉而出”。直到张飞盛怒,责怪他身为县令,尽废县事时,他才张口:“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出来剖断。
“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中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差错,民皆叩首拜伏。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而对张飞说: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观之若掌上观文,量些小县,何足介意!”此时庞统的行动和言语是沉默已久的爆发。才华初试,令张飞大惊,表示要向刘备极力举荐。这时庞统才拿出鲁肃的荐书复见刘备方把孔明的信一并交出。整个过程,庞统的沉默是对刘备的蔑视,他以行动为“荐书”,沉默的抵御与行动的自荐相结合,终被刘备所理解,官拜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
庞统没有选择用夸夸其谈的语言来炫耀自己的才干,而是沉默着用实际行动——一日之内处理百日公函来证明自己,得到了刘备的青睐。如果孩子遭到他人的质疑甚至非议,那么,让他先学会沉默,然后努力提高自己,用成果来使对方哑口无言。
无声的抗争更有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沉默是最好的反抗。”沉默的抗争,往往意味着正在积蓄力量,伺机爆发。
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府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丘吉尔的无声抗议,换来了对方的妥协。很多时候,激烈的言语只能发泄一时的愤怒,却不能起到抨击人心的作用,而沉默。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点。
沉默等待,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讲话也是如此,“拖延”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沉默等待实际上是一种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孩子提出意见或者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时,最好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机会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对方。
1945年7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波斯坦举行会晤。会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已研制出一种威力非常大的炸弹。”暗示美国已有原子弹,对斯大林进行心理威胁。
在杜鲁门讲话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两眼死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观察他的反应。斯大林像聋了一样没有听见,没有任何异常的表情。
其实,斯大林不仅听清了这句话,而且听出了它的弦外音。会后,他对下属说:“加快我们的研制速度。”斯大林为什么选择装聋作哑?因为这时候,任何方式的语言表达,都不如沉默应付的效果。
果然,两年之后,前苏联爆炸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杜鲁门终于听到了斯大林有力的回答。可见斯大林当时的沉默既麻痹了对手,又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机。这种价值,似乎用一句“沉默是金”远远不能概括。
“沉默等待”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对话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沉默”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沉默”不是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上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有耐性和远见的一方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以静制怒,以冷对热
在手工课上,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同桌好容易绑好的风筝骨架碰折了,同桌气势汹汹地大吵:“我费了这么长时间才弄好,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赔、你赔……”弄坏风筝的孩子一声不吭,静静地听着同桌发火。等她说完了,孩子才冷静地说:
“对不起,我弄坏了你风筝,不过请相信我不是故意的。现在我还有一些材料,我们一起做个新的风筝,好吗?”同桌发泄过了不满,看到同学如此真诚地道歉,也只好答应一起做风筝。
“沉默”在交谈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如果双方说话时情绪急躁,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冷处理来应付,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
如弄坏别人风筝的孩子,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沉默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4.借题发挥,绵里藏针
交际,总是围绕着一定的话题展开的。而借题发挥,是指借某事物为题发表自己对另外问题的意见。在孩子的观点遭到攻击或处于不利的情况下,不直接从正面回答,而是借助对方提供的话题进行还击,转变交谈的局面,回应对方的挑衅。这种方法不仅简洁有力,而且生动活泼,古今中外不乏“借题发挥”成功之例。如何运用“借题发挥”,达到目的呢?
直接借用对方话题
当对方提出的问题是一个难以驳倒的事实,而且既无法反驳,又不能逃避时,可借用对方提供的话题换一个角度来陈述己见,从而突出自己的优势和攻击对手的弱点,最终战胜对方。
约翰·艾伦与陶克是竞选国会议员的对手。陶克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北军将领,战功赫赫,并担任过数届国会议员,而艾伦则是一名出身士卒、默默无闻的人。在竞选演说时,陶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说:“诸位亲爱的同胞们记得,17年前的昨夜,我曾带兵在山上与敌人进行过血战,在山上的树丛中露宿了一夜。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诸位在投票时,请不要忘记吃尽苦头为国家带来和平的人。”
选民们被打动了,他们高呼“我们要陶克”!陶克将军仿佛胜利在望。就在此时,艾伦登场了。他说:“女士们、先生们,陶克将军没说错,他的确在那场战斗中立了战功。但当时,我是他手下的一员小兵,代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是我携带武器整夜保护他。诸位如果同情陶克将军,当然应该选举他。反之,如果同情我,我可以对于诸位的信任当之无愧!”
艾伦的一席话从容不迫,有理有力,寥寥数语便扭转乾坤,转败为胜。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艾伦绕开南北战争,等于默认了陶克的功勋,如果正面否定陶克的功绩,违背事实,会引起听众的反感,而艾伦却巧妙地借用了陶克的话题,你谈南北战争,我也谈南北战争,而且把将领在战争中常常拥有的特殊待遇和普通士兵的出生入死、艰苦卓绝作对比,几句话便使陶克失去优势,令听众口服心服。
借对方话题中的思路
交谈中,有时对方会故意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意欲让你出丑、难堪,或者下不了台。与其正面争执,必然纠缠不清;不理不睬,又会让对手占了便宜,这时采用“顺水推舟”
的对策,顺着对方的话题和思路谈下去,然后再伺机反击。
19世纪,欧洲的白人对黑人十分歧视,即使有黑人血统的白人也会被他们瞧不起。因此,有黑人血统的白人对自己的血统都讳莫如深。法国的一位大银行家,对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揭露的黑暗政治不满,一次偶遇大仲马,便故意发难:
“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吗?”大仲马稍作迟疑,随即爽快地答道:“我想是的。”银行家暗暗高兴,接着问:“那你父亲呢?”“一半黑人血统。”“你祖父呢?”“全黑。”“你曾祖父呢?”“人猿!”银行家自以为得计,乐不可支地揶揄道:
“原来你是人猿的后代呀!”大仲马见时机已到,便趁势反攻:
“是的,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为止!”一下使银行家张口结舌,赶紧灰溜溜地逃走了。
面对银行家不怀好意的挑衅,大仲马如果进行正面辩解,既显得有失风度又无法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然而大仲马顺着对方的思路说下去,既不与对方的正面争执,又在幽默的话语间绵里藏针,极具攻击力。
借对方话题的思维方式
一个小男孩去面包店买了个两便士的面包,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于是就对老板说:“你不觉得这个面包比平时小吗?”“哦!那不要紧,这样你拿起来就方便多了。”显然,老板在诡辩。对此小男孩没有争辩,只给一个便士就离开了面包店。老板赶紧大声喝住他:“嗨!你没给足钱啊!”“哦!不要紧,”小男孩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样,你数起来不也方便多了吗?”一句话噎得老板瞠目结舌。
生活中经常有人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来损害别人的利益。小男孩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借对方的石头,砸对方的脚。
另外,当自己处于受攻击的地位时,还可以借用对方话题所提供的论断,以加倍的力量还击对手。
有一次,俄罗斯著名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在观摩演出,幕间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面前,讽刺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必须生就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才会受到观众欢迎呢?”杜罗夫悠闲地回答:“确实如此。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我准能拿到双薪!”这个观众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开了。
杜罗夫还击对方时,借用了对方话题中的论断,使得反击更加犀利。
借对方话题的字面意义回敬对手
如果对方试图用谬论来说服你,有时可装作听不懂他的本意,而顺着他的字面意义说下去,推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辛辣地讽刺对手,获得较好的反驳效果。这种方法简捷精炼,以一当十,既生动幽默,又雄辩有力。
在西方某国一个大型飞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在排队购买机票,秩序井然。忽然一个穿着笔挺的绅士,手拄拐杖,挤到最前面,粗暴地指责售票员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宝贵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摆出一副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丑态。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回忆,他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售票员又对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掉了自己是谁了!”这些话在工作人员和旅客中引起了一阵哄笑。在笑声中,那位绅士脸羞得通红,嘴唇哆嗦着,想说却又说不出什么,只得悻悻地回到后面,依次排队。
那位绅士说话的原意,人们是清楚的:他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份,妄图以此压服售票员,但售票员偏偏假装听不懂他的话,偏偏从他问话的正面来理解,借他问话的字面意义进行引申,使得众人发笑,短短两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使得绅士无地自容。
可见,人们的语言中总是很难避免一些漏洞,这就给了我们借题发挥的机会。当孩子受到语言攻击的时候,不妨用这种“太极推手”式的技巧,将烫手的“热山芋”抛回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