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修订版)
14115100000008

第8章 《道德经》意释致用(7)

想创大业的人应该注意:参天大树,从幼芽长起;九层高台从一小簸箕土堆起;千里征程从脚下第一步迈起。人为加速度,会失败;人为制定超出规律的目标,会达不到目标。所以圣人不会人为加快速度,不会超出规律制定目标,就不会失败。

民众做事往往是,在事业成功只差一小步时,就沉溺于眼前的成果裹足不前,使事业功败垂成。如果做事既能善始又能善终,事业就不会失败。

所以圣人所欲求的就是无欲,不珍视难得的珠宝;圣人所学习的是一般人所不学的,可圣人所学恰能弥补众人过错。圣人赞化万物的自我化育,不敢于自然之外另有作为。

【致用】

第一,领导者千万不能忽略周围发生的小事。重视小事并不是拘泥于细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是要善于观察和处理小事。许多小事里寓存着“道”或折射着“道”。忽略它们会导致对“道”的损坏。

第二,创业者做事是积小成大。大事并不是由许多小事简单相加而成,而是由小事发展为大事。即作为事业主体初端的小事不断吸收其他小事,积累自身、丰富自身、使自身结构日益完善,层次日益升高。

第三,善始还要善终。对于一件事来说善始最重要,对于有长远打算要做许多事情的人来说善终最重要。因为每一件事情的终结都包含着新的更高层次事情的开始。善终就是另一件更高层次事物的善始。

第四,目光必须独特。善于视常人所不能视,为常人所不能为。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揩式。常知揩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意释】

古代善于以“道”治理天下的人不是引导民众耍小聪明,而是提倡民众保持淳朴忠厚。民众难以治理就在于小聪明太多。所以,谁要用小聪明治国,就会引导民众耍小聪明,这是对国家的戕害。谁要不用小聪明治国,而是引导民众保持淳朴忠厚,这才是国家的幸福。

知道此两者的差别就能发现真理。常懂得发现真理本身就是一种玄妙的“德”。玄妙的“德”很深、很远,与万物相往返,然后达到完全随顺万物。

【致用】

领导者应要求自己和下属保持淳朴。但是,淳朴不是傻瓜不开化,而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在淳朴之外使用智能,想的再绝妙也是小聪明,收获再大也是蝇头小利。耍小聪明、拘泥于小利,早晚会招祸。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意释】

江海之所以超越无数深谷、成为最能会聚河流的地方,因为其地势最低,故能超越无数深谷。所以,圣人想成为民众的领导者,必须先以谦下低调使民众归之如水。想成为民众的表率,在好处面前必须置身民众之后。所以圣人成为领导,民众不觉得有负担。做一些超前的事情,民众不觉得有妨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圣人,对圣人当领导不会厌烦。圣人从不与人争夺名利,所以天下也没有人与他相争。

【致用】

领导者的所谓“下之”、“后之”,既不是低声下气地讨好下属,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的谦下;应当是激活下属,为下属提供自我实现的条件。所谓“不争”并非什么都不争,而是不与下属争名利地位,不与下属比赛做具体事情本领的高低。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意释】

天下都说我行的“道”巨大,似乎不像什么。就是因为太大,世界每一物都比“道”小,所以似乎不像什么。若非得让“道”像什么,时间长了,“道”就会像每个具体物那样渺小了。

我的治国方略中有三个法宝可以体现“道”,须随时拿着它,保护好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与天下万物争强。慈爱故能勇敢;节俭故能得到广泛认同;不敢与天下万物争强故能超越所有器物。舍掉慈爱而追求勇敢,舍掉节俭而追求据地宽广,舍掉柔顺而与天下万物争强,必死无疑!用慈爱这个东西,战必胜,守必固。天要救谁,必用慈爱来保护他。

【致用】

领导力的巨大在于能激活万物。领导当然本事越多越好。但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善于行“道”,不应刻意追求在具体工作方面超越下属,与下属争强。否则,领导者就降低了自己的管理层次,与做具体工作的下属同列。

领导者如何具体行“道”?第一,以爱下属之心给下属布置工作;第二,作风俭朴,拉近与下属的距离;第三,在做具体工作的能力上不与下属争高下。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释】

古代好的武士不用武力;善于作战者不用逞威;能制胜者不与敌方接战;善于用人者待人谦下。以上讲的都是不争的道德,也就是说借用对方的力量,这与自然的最古老的终极真理相一致。

【致用】

领导者的智慧和力量并非在于自己个人智力超群,而在于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活下属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领导者也是人,也具有人的一般性特点,即愿意比别人更强。但是,头脑清醒的领导者应该懂得,自己个人的强大总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借助众人的力量,其强大才是无限的。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意释】

指挥战争的箴言是:“我不敢轻易采取攻势而宁可采取守势;不敢轻易争一寸而宁可退让一尺。”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有队列如同无队列;奋臂如同无臂可奋;赴敌如同无敌可抗;执兵器如同无兵器可执。用兵的祸事莫大于轻敌,轻敌能使我的战争法宝丧失殆尽。所以,两支实力相当的军队对峙,能够自我抑制的一方将最终取胜。

【致用】

领导者切忌轻视别人,处处与人争先。具体来说领导者的强大并不表现在有形的硬实力如何雄厚,而在于能激活他人的有形实力,化而为自己的实力。这种能力才是领导者更应具备的无形的软实力。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意释】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能够实行。我的话是有主旨的,我做的事是有指导的,人们就是不知道我的主旨和指导,所以理解不了我。理解我的人很少,取法于我的人更难得,在常人眼里圣人不值钱。虽然他胸中隐藏着美玉,外表却裹着粗布衣。

【致用】

领导者识才固然要听其言观其行,更重要的是看其说话做事背后的指导思想。没有指导思想,虽然能做成一两件事,但却只能停留在盲动上,数量有限,难以持久。好的指导思想能使人做成无数件事。另外,一个人即便还没有做成什么事,只要有好的指导思想,仍比做成了一些事却无指导思想者更有前途。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意释】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层次的优点;自己有所不知却自以为知是毛病。圣人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他意识到这个毛病是毛病。只有意识到这个毛病是毛病,才能不让此毛病加身。

【致用】

一个人特别是领导者,不怕自己有所不知,就怕不知道自己不知。更可怕的是明明不知,还自以为知。老子在这里强调人贵自知,自我把握。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大威至。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意释】

民众一旦不惧怕统治者的威严,对统治者来说大的祸患就要来临了。不要简慢地对待民众的生活,不要腻味民众的生活琐事。只要你不腻味民众,民众才不厌恶你。所以,圣人自知之明,不张扬自己;珍视自己所达到的“道”的境界,不自以为高贵。所以丢掉后者追求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