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修订版)
14115100000012

第12章 附录《道德经》原文(3)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道德经》有很多人想从他里面学习到什么修真的方法什么的,其实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经》其实是一本修心的一个材料,让你保持心态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称孔子杨朱皆南之沛见老子,《边韶碑》则称老子楚相县人,《释文》引庄子注老子陈国相人,今属苦县,与沛相近。《水经注·阴沟篇》:东南至沛为水,水又东径苦县故城南,即春秋之相,王莽更之为赖陵。又东径赖乡城南,又北径老子庙东。又屈东径相县故城南。相县虚荒,今属苦县故城。犹老子生于曲间云云,尤为详备。赖厉音之转也,曲间即曲仁里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姚鼐曰:此据《后汉书·桓帝纪》注引《史记》原文如此也。俗本字伯阳,谥曰聃。盖唐开元间自纪称子裔,而媚者遂移《老子传》居首,又并史文改之也。《释文》引《史记》曰字聃。河上公曰字伯阳。张守节《正义》云,聃耳漫无轮也,疑老子耳漫无轮,故名耳字聃云云。是唐初本犹未改也。孔子举所严事之贤士大夫,皆称氏字,晏平仲蘧伯玉老聃子产是也。匹夫无谥,聃又非谥法,其妄无疑。《庄子》称老子居沛。夫沛者宋地,而宋国有老氏,然则老子其沛人子姓,子之转为李,犹姒之转为弋欤。彭城近沛,意聃常居之,故日老彭,犹展禽称柳下邪。然则邢晒疏称老彭即老子,非无因也。)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朱子曰,或谓老彭即老子,余尝亦疑此。以曾子问中言礼数段证之。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列子引黄帝书,即谷神不死章也。陈潢曰,孔子问礼于老聃必是于问之之中,而寓规之之意。老子知之,故言去子之骄气云云也。不然,孔子方虚心请教,何骄之有乎?)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君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书·扬雄传》,言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即《史记》所谓上下篇也。《道藏》称汉景帝以老子意体宏深,改子为经。敕朝野通习。而唐明皇御注,又分《道经》、《德经》之名。河上公八十一章注,财又名立篇名。皆臆造非古。故今惟分上篇下篇及第几章,以复其旧。其字句之异,则释文已谓老子本众多乖。杜光庭谓后人或尽删语词以就五千之数,今尤不可不审择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导而养寿也。(《汉书·艺文志》:道家,《老莱子》十六篇。《高士传》称老菜子避楚王之聘,《列女传》称老莱子行年七十,为婴儿以娱亲。而《庄子》则云老莱子出薪,遇仲尼谓曰: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而《国策》客谓黄齐亦云,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与老子言行殊相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则是判然二人,皆与孔子同时。《左传》有莱驹,是莱氏而称老,犹列御寇师老商氏,皆有道寿考之士所称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后合,合七十岁而伯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毕沅曰:古聃儋字通。《说文》聃,耳曼也。又云,瞻,耳垂也。又云,耽,耳大垂也。声义相同,故并借用。南方有瞻耳之国。《山海经》、《吕览》并作儋耳。《淮南子》作耽耳。又《吕览》老聃作老耽。皆其明证。郑康成曰,老聃古寿考之号。斯为通论矣。)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仕于汉孝文师。而假之子解,为膠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史记考证》曰:汉武惑于神仙方士,故司马迁作“老子传”,著其乡里,详其子孙,以明老子亦人耳,非所谓乘云气,御飞龙,不可方物者也。故一则曰隐君子,再则曰隐君子,良史心苦矣。张守节注翻引神仙荒唐悠谬之论,所谓夏虫不可语冰者乎?黄氏《日钞》曰,道家谓黄帝上天,老子西出关,为长生不死之证。然黄帝之墓,好道之汉武亲经之;老聃之死,学道之庄周亲载之,又何以称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帝治效莫著于汉世,故史迁举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之语,以明其宗旨,而正其末流也)。

〔《庄子·天下篇》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憺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已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忘,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剉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注:以上选自《老子本义》,上海书店版,(清)魏源撰。括号内为注释文字,括号外为“老子传”原文。老子与道教

一、谈天说道话本源

朋友,也许您曾听说过“三教九流”这句俗话。“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这是近两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文化。三教中的道教,是中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那么究竟何为道教?简单地说,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个人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但是道教所谓的“道”,又是什么含意呢?这说来话长,需要追溯到道教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我们知道,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派之一,这一派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主张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道具有无形无名,自然无为,既不能被看见摸到,又不可言说的性质,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始状态,也是超越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则。空虚无形的道化生出最初的元气物质,元气分而为阴阳,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天地阴阳的冲和交感又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长,与天地相合为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便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的基本理论。

道家的宇宙学说在汉代影响很大,东汉时开始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并以其作为宗教创世神学的理论基础。但是道教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为具有无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成为具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教认为:“大道”不仅在先天浑沌时代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且还在后世,即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时代,不断变化其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佐帝王,救助危难,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太上老君”(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传教时的化身。他有许多名字,如老聃、李耳、李弘等等。

据说东汉顺帝时,老君降临蜀郡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以“正一盟威之道”传授天师张道陵,使之教化民众,从而创立了道教最初的一个道团——五斗米道。所以五斗米道最初便奉“大道”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为教祖。实际上,五斗米道是东汉巴蜀地区民间鬼神迷信和巫术活动与道家宇宙论相结合的产物。东汉魏晋时期,像这一类自称为“道”的宗教组织在民间还有许多。南北朝以后,道教崇拜的神有了变化,形成了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首的神灵崇拜体系,合称为“三清”。但是道教徒对“道”及老子的信仰仍然一直不衰,道教经典中也不断编造有关老子降世显灵的神话故事。因此,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与先秦的道家学派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在历史上毕竟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道教之所以被称为道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渊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

(王卡)

二、老子怎样成了太上老君

老子是否确有其人,究竟老子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先秦时代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称为道家,老子也就成了道家的创始人,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的思想,老子也就成了道教的祖师。

秦汉时代,有黄老道一派,崇尚无为,尊黄帝、老子。东汉初有楚王英喜黄老之说,尚未立祠祭祀。至桓帝时始为老子立祠,并以郊天乐祀之,这大概是以老子为祖师来供奉的开始。从此老子便成了神,并与天神有了相同的地位。道教建立以后,又有了对老子的进一步神化。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就说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颜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迭之冠,持锋铤之剑,等等。完全是一副怪异的形相,而且已把老子称为老君,上面的形相就是所谓“老君真形”。

关于老子的时代履历,汉代即已形成一种说法,言其为楚相县人,曾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学礼于老子,后道成化身,蝉蜕度世。从此老子数易姓名,无世不出。传说他在黄帝时号广成子,汉初为黄石公,汉文帝时号河上公,等等。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象。其实对于老子的这种神化,不过是道教借老子来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