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
14114900000046

第46章 关于人才的流动(5)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比如陈维德先生就在《邓小平人才思想初探》一书中,提出了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具体构想。他认为主要应建设七大体系:

第一,国内外人才交流体系。打破人才地域、单位、身份等界限,建立发达的国内外人才交流体系,大容量地集聚和吞吐国内外各类人才,使其成为国际、国内人才集散的基地。

第二,具有激励作用的市场工资体系。在国家宏观管理下,遵循价值规律,用市场定价来取代政府定价,形成市场工资体系,以此激励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才自身的最大价值。

第三,现代化的人才信息体系。建立国家级、世界级人才信息库,形成现代化人才信息储备体系,并使其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才信息储备、查询和发布中心。

第四,全国性的教育培训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而大大增强人才二次就业转移培训的能力,特别要增强经济、金融、贸易等我国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的培训能力。

第五,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体系。按人才考试评估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提供国内外人才流动、使用的依据。

第六,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养老、待业、医疗、住房“四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公积金)制度。

第七,一流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国内一流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努力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人才市场

我国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人才管理体制已经打破了传统思想和传统模式的束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是理论上的突破。在我国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并不存在劳动力商品这一概念,因此,作为特殊劳动力的人才,不可能进入市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个长期困扰理论界的问题,又一次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本不存在劳动力商品;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仍然具备劳动成为商品的条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商品;还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具有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争论的结果,多数同志达成这样的共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具备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即劳动者是自由人,消除了依附性和奴役性关系,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对人才来说,就是他的体能智力)当做自己的商品(这实际上是承认劳动力、体能智力等归劳动者和人才个人私有)来支配;劳动者与客观的生产条件相分离,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还是商品。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的论断,为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是实践上的突破。新中国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人才资源通过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统一配置。人才个体不必为谋取职业和新的工作岗位而竞争,经济实体也不必为更新人才而奋斗,社会缺乏人才进入市场的客观条件。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统包统配”的人才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根本动摇,“铁饭碗”被砸碎,自主用人、自主择业和人才流动成为大势所趋,这就使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客观必然。

可以说,如果没有上述两方面的突破,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也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突破不够彻底,再加上一些新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我国的人才市场发展缓慢,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人才市场仍然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就目前来看,主要应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第一,积极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不仅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应得的利益拥有自决权,而且对用工也应该有自主权。企业只有成为能够自主地雇佣劳动者,并支付其报酬的经济实体,才能进入人才市场,成为市场的买方,使市场活跃起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地位得以确立,用人也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这为他们进入人才市场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观念、人事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等多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还没有完全走入市场。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变用人观念,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样,既优化了自身的人才结构,又推动了人才市场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彻底打破不合理的人才管理体制,使各类人才都充分享有择业和流动的自主权。人才是人才市场的卖方主体。因此,必须使他们拥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并彻底摆脱旧体制下形成的单位、部门所有制对他们的限制,使其成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体能智力的主人。目前,大、中专学生的毕业分配已经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说明自主择业已在一定范围内变成了现实。但是,这还不够。要使人才真正进入市场,就要进一步改革不合理的劳动人事制度,扩大自主择业的范围,使城镇、农村的各级、各类人才都有自主择业和自由流动的权利,只有这样,人才的卖方市场才能充分发育起来。

第三,进一步扫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为人才进入市场创造更良好的社会条件。人才流动是人才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才流动虽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妨碍人才流动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从单位内部来看,一些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并不彻底,诸如定编定员不明确,缺乏对整体队伍建设的规划和部署;聘任制流于形式,起不到激励或惩罚作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干部能上不能下,职工能高不能低,“铁饭碗”也没有被完全打破,等等。

这些现象实际上都不利于人才流动。从单位外部来看,阻力主要来自旧的社会管理制度。有的同志专门做过统计,计算出我国有十多种行政管理制度,即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兵役制度、人才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等。其中有些制度就妨碍三支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从而也就妨碍人才市场的发育成长。由此可见,要想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进行跨地区、跨省市、跨行业的交流,既要彻底打破单位内部的“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把坐着等饭吃的现象,变为主动找饭吃,以机制的力量推动人才“流”起来,“动”起来,又要破除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教育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住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为人才进入市场创造更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四,加快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人才市场的正常交易提供物质保证。不管是有形的人才资源交易活动,还是无形的人才资源交易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设施。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发育并不平衡,设施也比较落后。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更多地发展全国性的公办人才市场,扩大其在全国的覆盖面;还要积极发展民办的、小型的“劳务公司”、“职业介绍所”等,为人才交易提供更多的网点。与此同时,加强人才市场的设施建设和改造,要有现代化的房屋和信息网络,努力使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传递与人才市场有关的各种信息,以现代化的管理更好地为人才市场的买方与卖方服务。

第五,建立和完善市场管理和中介机构,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市场管理机构既包括国家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又包括市场自我管理性质的行业机构。市场中介机构主要包括经纪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中心、信息咨询机构、结算机构、仲裁机构等。这些组织是市场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管理、协调、服务、计划、调查、咨询、传导、交流、监察、仲裁、考评、公证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而言,这些组织机构还很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应下大力气抓好这些组织机构的建设,努力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真正形成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为人才市场的正常运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六,加强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市场的法律、法规是约束和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的重要准绳,也是市场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市场的法律、法规从性质上讲,应该有刚性的法律规范,也有弹性的政策规范;从适用范围看,应该有国家法规,也有地方法规;从内容上分,应该有总体规定,也有单项规定。只有努力加强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把市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我国的人才市场已建立了不少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对人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的讲,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所以,市场运行秩序比较混乱。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弄虚作假,“挂羊头卖狗肉”,以欺骗手段招聘人才,甚至以所谓“职前培训”为由,收取高额培训费,从中牟取暴利;一些求职者为了获取好工作,也以各种手段“包装”自己,其中不乏伪造文凭、伪造成绩、伪造履历以及伪造各种证件者。这都严重干扰了市场的正常交易,而对此却缺乏有力的防范和惩罚制度。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的各种法律、法规,仍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还应建立人才市场的道德规范,要通过市场伦理教育、舆论监督和行之有效的管理,确立“文明经营”的地位,推行合乎道德规范的市场行为,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保证人才流动的开发性和有序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21世纪,通过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人才市场的激励,我们国家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符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21世纪的中国将是人才济济、文明昌盛、辉煌灿烂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