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
14112300000067

第67章 我为什么做警察

上世纪90年代有一阵子,香港兴起拍人物传记电影,印象较深的一部叫《雷洛传》。传主是香港70年代曾叱咤风云的华人总探长,影片巨星云集,很是热闹。还记得开头有个场景是,社会青年雷洛去考警察学校,考官问他:“为什么当警察?”雷洛答道:“为了吃饭。”

我曾经是一名警察,入警的原因简单得近乎幼稚:因为和学校赌气。当时我们系在公安局招人的时候没有通知我们班,我就带着一帮刚刚从人才交流市场下来的败兵杀到公安局政治部,递上简历,说道:“我们要当警察!”

出门时暗自窃喜:“非把你们推荐的那帮^全挤下来不可。”

再后来,考研失利,机缘交错,糊里糊涂居然真的成了警察。说真话,直到真正穿上制服,很长时间里连自己也常常忘记自己的警察身份。

但是因为这个意外经历我就多了个习惯,如同那位考官,遇到年纪相仿的警察就会问:“你为什么做警察?”

答案什么样都有,并非如队列般整齐划一。

一个安徽的警察朋友这样回答我的问题:“小时候就喜欢拿枪的,那时分不清楚什么是军人和警察,只是觉得拿枪的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而我,要做一个好人。”

还有一个朋友,在巡警时期跟我同车巡逻,他告诉我之所以当警察,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投考警校,为了将来能找份稳定的工作。

做刑警时认识的一个朋友,当年高考上了重点线,却对那身橄榄绿特别感兴趣,于是直接报考了警校。后来,他牺牲了。

在防暴警察部队训练时,我们新来的都分在一个宿舍,每天一起训练、洗车、冲厕所。一次,分来一个大我们几岁的人,我们都叫他老江,后来知道他是部队的转业干部,正连职。有一天,我们都忙着收拾屋子,打算应付上面的卫生检查,他一人坐在那里茫然失措。我们问他怎么了,他说以前连被子都是小战士帮自己叠的,现在居然跟我们这帮毛小子一起闹腾了。后来,他和我们一起值勤,一起拿着盾牌和警棍,每周跟农民伯伯、工人兄弟和球迷周旋。渐渐不再拿架子了,问他为什么当警察,他说:“干到年限了,法院进不去,公安局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在警察学校培训时,我经常跟一个朋友在睡觉前偷偷走出宿舍,在璀璨星空下谈哈耶克、李慎之或者王小波。他是一所重点大学经济专业的毕业生,他非常坦白地告诉我,做警察就是为了找个地方暂时呆着,为考研究生作准备。一次,教官偷听到我们的谈话,突然走过来对我们说:“如果想在公安局好好生存,就把你刚才讨论的那些人,和他们说的那些话从大脑中抹掉。”

我最好的朋友,当年是北大中文系有名的才子,大老远跑回来做了警察。大家都纳闷儿他为什么这么屈就,他告诉我们,父母身体不好,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一定得选择一个离家最近的大城市呆着。此兄后来做了宣传部的写手,今年,机关分流,他被清理到某乡派出所巡逻队,整天蹬着自行车顺着河堤出“110”,我心疼地看着这位老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当年的选择。

以上近乎哕嗦的陈述,无非是想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个案概括多数警察参警的思想动机。我一向反对把某个职业神圣化,把某些个体的所作所为,和整个职业群体的声誉挂钩。一个警察无私付出,慷慨赴死,这是他的光荣,我们也应该承认他的荣誉,但是如果无限上纲,推测他做警察的动机,仿佛从参加警察起就为了以后的牺牲作铺垫,这就是因果倒置,只会衍生出被神话的“高大全”式的英雄。

我承认,有些警察之所以参警,的确有理想的成分。比如我一位武大外语系的朋友,专业八级,和我分在一个防暴警察大队。有一次我们紧急出动去处理一次突发事件,大家一窝蜂地朝几辆车上冲去(虽然大家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此类画面,其实多数警察一是为了赶时间,二是为了占个好位置,因为经常是人多车少,去晚了就会跟一堆人挤在一块儿,拥挤得近乎窒息)。我和那哥们儿那天上车晚了,挤在人堆里,浑身湿透,但这哥们儿却满面红光,几乎全身都洋溢着兴奋。

我诧异地问他:得意什么呢?他说,在读书的时候就是期盼这样的感觉,浑身披甲,在警灯闪烁中呼啸前行,让他领悟到一种人生价值。我当时惊诧得说不出话来,但我相信他的感觉是真诚的。

当然,像上面那位把警察当作人生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时过境迁,现在他的很多想法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仅就我身边多数人而言,做警察的动机也是生活上的各类需求使然,稳定的饭碗,威风的制服,或者某些不可言说的特权,都能促使他们作出选择。虽然和50年代的雷洛当警察是为了吃饭不同,但是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对个人和家庭利益的考量,始终是一致的。

多想想自己为什么当警察,从警察自身来说,或许可以更好地换位思考。我为什么当警察?还不是为了能够体面、稳定、有尊严地生活。那么,既然每个人都有追求体面、稳定、有尊严地生活的权利,如果别人没有违反法律,我们有什么资格去侵犯别人的体面、稳定和尊严?我们的追求,别人的追求,仅仅是身上那件制服的不同,仅仅只是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已。别人从农村来到大城市打工,我们凭什么喝令别人蹲下接受检查,肆意搜查别人的身体?很多问题,推己及人,或许更容易得出答案。

而大家看待警察时,为什么不把他们细化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群体,就像我那位资深助教兄曾说过的那样,这是一个个人负责的年代,每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应该由个人承受和担当。警察作为单个的个体,就像他们之所以选择警察这个职业一样,未必就是为了耍特权、施暴力、抖威风,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和迷惘之处。比如个案指标的摊派、莫名其妙的分流和裁减,或许都能打乱他们各自的生存环境。而社会和舆论在思维惯性下给予的恶评,会不会让更多优秀的人对这个队伍敬而远之呢?难说。当然,在我看来,舆论的监督,制度的变革,力度不仅不够,而且离实际需要相去甚远。我所呼吁的,只是希望我们在看待警察这个职业群体时,能够多点儿理性思考的态度。或许,很多思考,就可以从他们为什么当警察这个简单的问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