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青年100种生存状态
14112300000053

第53章 从卡夫卡到肥皂剧

偶然翻了翻两年来薄薄的一本“日记”,发现通篇都是灰色,一直活在焦虑苦闷之中,很少心情晴朗。怎么会这样?老公和我都是大学毕业,各自工作也算体面,才两年就在城市买房,结束了惶恐的租房生涯。我又不是一个欲望很多的人,似乎没有理由不快乐。

单位很气派,旁人赞叹,而我却郁郁寡欢。资质学历和我差不多或者还不如我的同事,都在做着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只有我,在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政部门,干着谁都可以干的千篇一律的事情。每天整理材料,归类,输入电脑,而专业日益荒废。

也曾申请调岗,可不善于和领导打交道的我总是无功而返,甚至丧失了再次争取的勇气。

失败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我不想活得那么卑微,很想充实自己,可是下班吃过晚饭,看不了几页书就呵欠连天,直到躺在床上,才痛悔自己又糟蹋了一天。痛悔也不是为了改变。仿佛自责过,就可以原谅,可以这样继续沉沦下去。惰性在一点点消磨我的生命。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天天!天天!”那时候我还不懂,现在终于能体会,日子前仆后继地滚滚而来,又义无反顾地滚滚而去。而我的每一天都是昨天的翻版,人如同岁月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渐渐被磨圆消融。

大学毕业几年,也该回报父母了,而我却让他们操心。买房子的时候帮我凑首期,现在又想凑钱帮我提前还贷。若是我有能力,他们怎么会那么辛苦?我想陪着爸妈去桂林,想带他们吃好玩好……可什么时候能实现?去年夏天回家时看到父亲斑白两鬓,仍伏案备课,安了空调却舍不得开,背心湿嗒嗒的,还破了几个洞。父亲笑言这样凉快,我心里却酸楚不已。父亲今年的课程又很重,像老黄牛负重前行,说是多挣点,你们手头就宽松点。

回到城市我依旧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常在梦中,我发现自己对着曾经熟悉的专业名词一脸茫然,急到惊醒。焦虑时时煎熬着我,却总是不能将压力熬成动力。老公劝我少想,母亲也说生个孩子就心安了……可是为什么我会那么不甘心,心情就像《红楼梦》中的一句话:

“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纵然生活再富足,老公再体贴,将来孩子再聪明懂事,却都是意难平!总觉得心里有块地方空空的,谁都无法填上。有一次,老公告诉我他终于把一个技术上的难题攻下来了,一脸成就感,我羡慕得近乎嫉妒,我想我缺少的大概就是成就感吧。

仅仅没有成就感最多只是空虚,我现在对自己还有不愿承认的厌恶。

早晨在班车上闭目养神,听到了高晓松的歌:“我的蓝色理想现在哪里?我曾幻想的未来在哪里升起?”熟悉的旋律慢慢吟唱,隔着几年的岁月再听,却有难以言说的陌生,陌生得让我心头充满悲哀。年少时候的梦,关于理想,关于事业,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淡忘。我学会了斤斤计较,坐在太阳底下对同事抱怨鸡毛蒜皮的事情,竟然一点都不脸红。一次有个同学厌恶地讲起他的同事,说她们成天数落婆婆长婆婆短,实在太无聊,对号入座才惊觉自己也是如此俗不可耐,我怎么变得越来越庸俗?

很久都不愿意写日记,不愿在寂静夜里独自面对自己。心就像一所房子,当它只是稍有不洁时,才会不懈地打扫,当它已经杂乱不堪时,我只想逃避。

几年前的那个我,我已记不太清了,但从那时的日记中,我知道她爱憎分明,善良无畏,追求着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现在的我,虽然也知道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位,去银行取钱自觉排队,可这只是当初习惯的延续,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我还会在看到小偷时毫不犹豫地抓住他的手吗?还愿意在朋友生病的时候通宵陪护吗?现在的我连兴趣都乏味得可怜,除了逛街还是逛街,艺术、文学这些曾经热爱过的东西离我已经十万八千里。也许人就是有惰性的,不督促自己,连情趣都会流于低俗。周国平曾说:“世界的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在不经意间我已经把通向美好的门都关上了,自己也从鲁迅、卡夫卡的世界堕落到肥皂剧消遣小报的世界里。

很久都没有沉心一想了,今天终于一吐为快,心里通透得如同清淤过的河道。也许我可以试着从现在开始,每天学点东西,坚持下去,天空终究会有放晴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