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14111900000003

第3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制度建设(1)

主讲人:杨大利(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和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终身教授)

主持人: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评论人:李强(清华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高级经济师)陆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策划人: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

时间:2000年7月2日

现在开讲

我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全球化和中国发展的关系,相对来说,这个画面图景大一些,但不是特别详细,具体的问题大家可以在问答的时候随便问。我们芝加哥大学有一个传统就是课堂的自由。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芝加哥大学,它和国内的一些大学在人数上可能是没法比的,国内大学可能是人数越多越好,它只有一万多人,大概目前学生只有四千多,近一两年来有一个较大的争议,就是在芝加哥把大学生的人数增加五百人,这是导致校长辞职的一个原因。这就是说,在国外,改革也不是那么容易。虽然它学生人数比较少,大概有六干多研究生,但名气在美国还是很大的。它的成立的年代也比较早,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跟美国一些名校,尤其是东部的一些名校相比,相对时间比较短,但是它在世界所有的学校中,教授、学生以及校友获得的诺贝尔奖数目是最多的,有八十多个,李政道、杨振宁都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的工作也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做的。我平时不怎么讲中文,所以讲起来有一些不太流畅。

我想先粗略介绍一下我今天的演讲内容,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经济全球化的概况。

现在,大家非常认同的东西可能就是互联网,而且大部分人已经开始用了,而且有很多网站也到美国上市了。19世纪末的时候也有一个新技术革命潮流,当时技术革命的成就和发展速度,可能并不比今天的互联网差,所以回顾历史,对我们会有一些启发。

第二个我要讲的是,现在全球化的进展,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深入,不像很多人以为的,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讲,全球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可逆的进程。再一点,我要讲一下在全球化进程之中政府、资本和社会这三方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可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处境。再者,我讲一下中国的大背景,这些背景有的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比如人口这方面的情况。最后我想粗略地讲一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制度方面的再造过程,并且粗略地给大家进行一些国际性的比较。

从历史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一下经济全球化。我们为什么要讲经济全球化呢?实际上,我们现在讲的全球化,不是一个政治全球化的过程,大家也知道,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并不是说国家消亡了,过去有些人可能以为自由市场非常随便、非常自由,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化的程度并不低,占整个国际贸易的比重可能比现在还要大,当时自由经济是由国家力量来推动的。中国的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做出反应的一部历史,鸦片战争实际上是当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最明显的冲击。当然,这个全球化是要打开中国贸易的大门,要通商,要把西方国家的商品卖到中国来,所以对我们来讲,看到更多的是民族方面的屈辱。

另外,当时也是技术创新的时代,也有一个相当于现在的因特网的东西,有这么一个技术,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它叫“维多利亚时代的因特网”,就是电报,但现在电报已经走向消亡了。当时能够在全世界传播信息,实际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可能并不亚于当前的因特网,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一个就是电,电在19世纪末也还是刚刚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用电还不怎么普遍。

当时的技术进步对社会的挑战,跨时代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比现在的因特网还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也是飞速的。这个我可以让大家看一些粗略的历史数据。一个国家贸易的出口额占GDP的比率,在19世纪末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直到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慢慢降了下来。但是对于日本和美国,实际上这个比率并不是历史上想象得那么多;当然总量上是增加了很多,但是从占GDP的比率上看,实际上跟过去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只是稍微增加了一些而已。

中国是怎样的情况呢?比如说1800年的时候,我们的比重可以占到20%~25%左右;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比重只占3%左右;后来因为经济大萧条,就是我们国家的内战,内战之后国家逐渐从世界经济的洪流中分割出去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才刚刚恢复到3%左右。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组明显的、非常生动的数据。实际上90年代初,我们才加入了全球化进程,美孚石油等石油工业刚一开发就把产品送到这里来了,可口可乐也是这样。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美孚石油是有着垄断地位的,美国最著名的反垄断的案例,就是把美孚石油全部拆散,拆成很多个比较小的石油企业,跟现在的微软差不多。

那时候美孚一发展起来就到中国来了,但我们的汽车只有那么几辆,火车也不多,美孚公司所采取的战略是什么呢?就是给大家发。现在中国电信也向大家免费提供上网,那时候美孚石油有时候免费提供给你一个煤油灯,那时候还没有电,所以免费提供给你一个煤油灯,有了煤油灯,就要不断地到它那里买煤油。从这个可以推见到一般了。

我们再回到历史的回顾上,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当然是打断了经济的全球化,也直接引起了经济的大萧条。二次大战之后的东西方对抗时期,前苏联、东欧、中国基本上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贸易相当有限,中国也就是通过香港有一些转口贸易。总的来讲,西方国家对这些国家都有很强的禁运措施;但是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没有停止,这就和美国的全球战略有关系了。相当一部分地区,比如说Et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发展,是和美国的市场开放有很大的关系的,美国把它的市场放开来帮助它的战略伙伴,以此来加强它的军事联盟。

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不太一样了,90年代是计划经济消亡的年代,是市场经济接替的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出局了。这个时候又有了新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因特网。有人说因特网的出现使距离死亡了,当然也并不是那么回事情,我这次回国坐飞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天气一不好,飞机一耽误就是一天,快要睡在机场里了。当然更有人说历史已经消亡了,这个我就不多讲了。

二战之后,美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维系着西方经济全球化,’军事实力是它的政治基础,这个基础当然不仅仅是由美国的军队来建立的,还有越战、韩战,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战争。另外,从经济上,美国将它的美元与它的黄金价格联系在一起,进行联系汇率来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当然后来这个就没有了。但总的来讲,金融方面的全球化是大踏步地前进了。

现在,我们每天国际市场的外汇交易量是一万五千亿美元左右,而我们国家的GDP还没有那么多呢。实际上这个量非常大,但是从贸易上和历史相比,也并不像过去想象得那么多;从金融方面看,那就厉害多了。实际上这里也有一些问题和挑战,因为整个金融的不稳定可能增加了。现在有固定汇率的国家已经比较少了,现在中国的汇率基本上在国家严格的监管下,浮动是极其小的,当然有时候浮动小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因为调节其他方面的余地也会比较少。

另外,因为资本可以非常快地移动,比如说,在美国你要投资到另一个国家非常简单,因特网上你只要有了账户就非常快,任何时间都可以做,可以把你的指令发出去。从这个角度讲,金融危机就比过去相对要严重一些,所以,东南亚危机的破坏性那么大,也是和金融的一体化有关系的。芝加哥学派过去是非常强调市场的,但是这些年新一代经济学家,尤其是商学院的教授,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不是完全理性的,所以很多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扬尘效应等问题。所以,大家要是把资金从泰国抽出来,你抽我也抽,大家一起抽,泰国就垮了;那么下一个是马来西亚,结果大家又都去抽资金,最后连韩国也撑不住了。

从这个角度讲,全球化的结果对某一个国家来说,它的影响比以前要大多了,所以,像过去进行宏观投资的人,比如索罗斯,现在已经是非常小心了,基本上退出了这些投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这些外企,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还是有一些不稳定,基础相对有些软弱;但是另一方面,还有经济的区域化。为什么我们要加入WTO呢,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另外一方面,就是经济的区域化,整个国际贸易开放的步伐放慢了以后,各个区域就开始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了,比如北美经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等。我们中国现在基本上不属于任何一个这样真正的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地区组织,要想参与其中,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制度,我们必须成为他们的一员。

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当然全球化也有它的负面作用,比如贩毒,传播得比以前快多了。毒品可以跨越时空、非常快地传播开来。从整体上讲,这是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之一,其他的犯罪当然也有。下一步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方面,中国需要加入WTO,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国际的规则,但是国际竞争实际上也不是完全没有负面效应的。当然,中国是可以承受这些负面效应的。

但另外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国际政治制度是要在某一个政治制度的支撑下才能完成的。苏联解体之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各个地区形成各自的利益,现在的军事联盟不像过去的军事联盟那样联系紧密了。包括日本、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比过去要强烈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维系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可能比过去的实现难度要大得多了。另外,经济全球化和以前还有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还是举美孚石油的例子。美孚石油怎么能竞争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司?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个公司解体以后,反而股价长得快了,分成了若干小公司以后,成长得更快了,所以有人说微软如果真的被解体的话,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但是,微软跟过去的美孚有一个不一样的特点。美孚也是靠管道来把整个公司连在一起的,这样它就有了规模效益,但现在的规模效益和以前的不一样,要更厉害一些。

我们一般讲,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定律就是关于供求关系的,如果一个东西多了,价格就便宜,比如软件,按普通的经济学原理,如果这个东西只有一份的话,可能价钱就贵,但是如果这个软件是一个人用的话,它的价值非常小,如果真要卖的话,人家还不一定要呢!如果大家都用的是某一个公司的软件,那么我可能也会选那个公司的软件,做个备份,就可以分享一些东西。现在新经济的发展和过去有一个不一样的特点,就是和传统的亚当·斯密所说的供求关系——价钱要是低了,需求就上去了——很不一样。大家都买某个公司的软件,虽然价钱贵了一点,同时另一个公司的价钱便宜,甚至免费赠送可能都没人要。

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是巨大的挑战。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讲,全球化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扩大了市场;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领先的高新技术可能相对要少一些,占领全球市场的机会就少一些,中国目前最大的资源实际上是劳动力。所以,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

全球化对进程的影响不见得是稳定的。美国国会关于最惠国永久贸易正常关系进行的听证和辩论,曾讨论是否给中国以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最惠国待遇。这个大家可能也已经很熟悉了,但其实它的泾渭是非常分明的,劳工组织反对给中国正常的最惠国贸易关系,而共和党这个最支持贸易自由的党,反而最支持建立最惠国贸易正常关系。

所以,共和党跟美国的政府还有跨国公司就联起手来反对平民。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政治上的一个最大危险。美国经济90年代以来增长一直非常快,每年增长3%,按照它的基数,人均GDP’每年增长多少呢?比方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万美元的话,只增长3%,那一年人均增长就是600美元。这600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中国一年的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到900美元,一比较就能发现它的增长速度有多快。当然,我们的生活水平要比我们的人均GDP高,因为我们很多东西都比较便宜,不过旅馆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