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前想后,冯国璋决定效仿袁世凯当年逼迫清帝退位的手法,一方面依靠南方的反袁势力把袁世凯赶下台,另一方面又借助袁世凯的北洋势力要挟南方的反袁势力早日与北方停战谈判,在这个过程之中,冯国璋必然会被南方反袁势力公推为领袖。这就是所谓的冯国璋“效辛亥袁氏之故事”。
按照这个策略,1916年4月1日和4月26日两天,冯国璋先后给袁世凯和徐世昌发去了两封密电。在这两封密电里,冯国璋扮演了一个调和者的角色。首先,他向袁世凯表明,自己依旧是袁世凯的自家人。在眼前的局势下,冯国璋认为袁世凯应该做好自动退位的准备,因为“南军希望甚奢,仅仅取消帝制,实不足以服其心。”也就是说,袁世凯取消称帝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放弃权力。
在第二封密电里,冯国璋先是表明局势的严峻性,然后直截了当地指出,袁世凯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是彻底交出权力。用冯国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已见无术挽回,毋宁敝屣尊荣,急筹自全之策”。
在极力说服袁世凯自动退位的同时,当面对南方反袁势力的时候,冯国璋又劝告他们暂时还是停战,与北洋政府展开谈判。至于袁世凯,则在谈判没有结束之前,依旧让他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的大总统。
按照这个方针,冯国璋和张勋于4月18日一起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和平解决”八条。这其实是一个南方反袁势力的谈判指导纲领,包括了一系列的谈判内容。其中,第一条内容就是暂时承认袁世凯的总体地位。除此之外,“和平解决”纲领还包括了重新召开国会、惩办战争祸首、遵守临时约法、各省一律撤军等内容。
现在看起来,这些内容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精神旨意,意图显得十分驳杂。但是,这恰好是冯国璋利用自己的居间人的身份密谋做大的策略体现:
不能不顺应各方面的意图,但是又不能完全站在某一方面,而是要都有侧重。
在给徐世昌发去密电的头一天,也就是4月25日,冯国璋更是在一份致未独立各省领导人的电报中表明了自己的居间人身份。在这份电报之中,冯国璋指出,当时没有独立的各个省份,应该联合起来“结成团体”,目的是“扩充军力”,从而“对于四省(也就是已经独立的南方各省)与中央可以左右为轻重”。那么,这些省份究竟应该怎样在独立省份和中央之间“左右”其轻重呢?
在冯国璋看来,就是一旦独立的省份“违众论”,也就是不遵守上述“和平解决”纲领的规定,那么就联合起来向这些独立省份抗争。而假如是袁世凯的中央政府“有异同”,那么这些未独立的省份则一致向袁世凯施加压力。
在这份电报的最后,冯国璋甚至威胁未独立各省份,一旦大家不团结,导致北洋政府四分五裂,那么“我辈亦相随俱尽,身名两败”。很显然,在这份电报里面,冯国璋成了一个能够主持大局的第三方势力,而且,其他两方都得按照他的意见相互配合,不然就不会有好结果。
在袁世凯这方面,最开始,在收到冯国璋先后发来的两封密电时,他以为冯国璋已经与南方反袁势力之间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将会齐心协力地逼迫自己交出总统权力。因此,袁世凯在那段时间简直是寝食难安,最恼火的是,袁世凯无法得知冯国璋的真实想法。
于是,他一面继续派人到南京去打听消息,另一方面则亲自给冯国璋打电报,声称自己十分愿意“退隐让贤”,只是由于当时的“大局安危,北方秩序,于临去之前皆须预为措置”,因此还需要冯国璋多多体谅自己的苦衷,也就是不要那么急于夺去自己手中的权力。
然而,很快袁世凯就通过冯国璋和张勋发表的“和平解决”八条纲领发现,实际上冯国璋并没有与南方反袁势力之间取得一致意见。
实际上,大家稍微想一下就可以想到,南方那么多省份,涉及的利益、关系肯定是相当复杂的,就算是在总体的局势之下,这些反袁势力需要团结在冯国璋的身边,但那更多只是由于这些势力单独的力量很不够,从而需要得到冯国璋以及其他势力的支持。
但是,要说他们之间因此就利益、意见协调得完全一致,其实是根本不可能的。正是由于此,袁世凯才看出在自己去和留的问题上,冯国璋和南方反袁势力还处于讨价还价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团结起来。
于是,袁世凯抓住机会,马上派自己的心腹到南京“鼓励”冯国璋,表示自己对冯国璋依旧十分信赖,而且寄予了厚望,请求冯国璋在与南方交涉时“说强硬的话,力为维持,以救大局”,从而实现全国的和平。而冯国璋从袁世凯的这些话之中,也看出来袁世凯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因此只能对袁世凯表面敷衍,而实际则仍在积极地密谋做大。
“南京会议”,密谋做大
实际上,不仅仅是袁世凯就连南方反袁势力,也开始逐渐发觉了冯国璋的密谋做大。用这些人的话来说,冯国璋根本就是“名为保袁,阴实自重”,用心不可谓不深。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也就在冯国璋秘密筹划着扩张自己势力的同时,上海的一些反袁势力头领,比如唐绍仪、谭延闽、张继和汤化龙等人,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表面上是讨论所谓的南北议和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对冯国璋密谋做大的策略和行为予以揭露。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冯国璋最近提出的“承认袁大总统对于民国应暂负维持责任”,“侯国会开幕,即行辞职”,以及应该新选出一位大总统,并由其“组织新政府”等说法,根本就“举国诧异,视为不祥”。
首先,在这些人看来,袁世凯应该立即辞职,根本无需等到新的国会开幕。同时,也不需要新选出一位总统来组织政府,因为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一旦袁世凯卸任后,就应该由时任副总统的黎元洪接任总统一职,并由黎元洪来组织政府。在唐绍仪等人眼中,袁世凯立即辞职,黎元洪则“依法继承,天经地义,不容稍有异义”。
正是由于此,他们认为冯国璋表面上是在逼迫袁世凯退位,实际上则是“妄冀留袁”。这样做不仅会害了袁世凯,而且还会使冯国璋“数月来之声望一落千丈,即置附逆之列”。
当然,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还是给冯国璋留了些面子,并没有直接说他是在秘密做大。但是,这一点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只是不好说明罢了。
确实也是,冯国璋那段时间的举动,根本不是想要保留袁世凯的地位和权力,而是要让袁世凯暂时待在总统位置上,等到召开国会选出新总统之后再辞职。至于那位新选出来的总统,冯国璋认为,经过自己的努力,肯定非自己莫属。
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冯国璋才从南京先后去了徐州和蚌埠,分别与张勋和倪嗣冲协商,并最终组织发起了著名的“南京会议”。
在正式开会之前,1916年5月6日,冯国璋联合张勋、倪嗣冲,向未独立各省发出了一个电报,其内容是邀请这些省份的军政要员每省派出一位代表,在5月15日那天聚集在南京召开会议,以“共图进止”。张勋和倪嗣冲两人虽然答应了与冯国璋联名发起会议,但是他们各自心中的想法却与冯国璋十分不同。
很显然,冯国璋是为了通过召开这次会议,真正确立起自己在未独立各省之中的霸主地位。一旦这个目的得到实现,那么将来新的国会召开并选举大总统时,冯国璋就有很大的可能性获胜。换句话说,南京会议对于冯国璋来说,就是为他将来当上大总统打下政治基础。
在张勋这方面,则是想要通过这次会议,以袁世凯的总统地位是由清王室禅让给他的为理由,取得未独立各省的帮助,从而逼迫袁世凯把权力交还给清王室,以实现自己多年奋斗的真实目标。
至于倪嗣冲,现在看起来很奇怪的是,冯国璋当初为什么会找到他来联名发起南京会议。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倪嗣冲其实是袁世凯的心腹,十分忠诚于袁世凯,一直以来都在为维护袁世凯的地位和权力而努力。
冯国璋为什么要与他联名召开南京会议,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既然是一次商议全国政局的会议,不能没有袁世凯的代表参加。再说,这次会议肯定会讨论袁世凯的地位和权力问题,怎么能没有袁世凯的代表参加呢?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冯国璋才找到了倪嗣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