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14111400000015

第15章 九岁题诗四座惊(14)

只有麻雀才围着老家的茅檐团团转哩。老秀才从他的母亲口中知道,小小的达夫喜欢做诗,一老一小在船舱里谈起做诗的话,可当他看到家乡渐渐隐没在视线中的时候,突然心中起了一阵酸楚的感觉,母亲啊,祖母啊,还有那些同学啊,别了,再见了,他忽然觉得自己非常脆弱,中止了与秀才亲戚的谈话,从网篮中拿出几册《古唐诗合解》来读,信手一翻,刚刚翻到一首诗来,那是:

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郁达夫鼻子一酸,眼睛模糊起来,脸颊上不觉流下了两条冷冰冰的眼泪。他干脆歪倒了头,靠着舱中的一卷铺盖,装着要睡的样子。但眼睛不闭还好,一闭上双眼思绪纷至沓来,脑子里起了狂飙。他想象祖母、母亲在他走后家里冷清清的样子,又想起了在故乡城中当这一忽儿的大家的生活起居的样子,在一种每日熟悉的周围环境中少了一个“我”了,最后,他还想着那个漂亮的赵家女孩子,想起昨天晚上和她在月光中相对的那一幕。心中不禁现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少年的悲哀,毕竟如容易融化的春雪,郁达夫躺下身体,闭上眼睛,流下不少的泪水之后,困倦起来不久就呼呼地睡了过去,待那位老秀才叫他吃饭而摇醒他的时候,船却早已过了渔山,快入钱塘的县界了。几个钟头一睡,吃了一顿饱饭,看着船篷外的山水景色,年轻的郁达夫早已把一腔离愁,丢得干干净净。正是一帆风顺,直下杭州,遥望杭州的山水,他与老秀才谈起将来的日子,他心中顿时鼓起一阵希望:

“杭州在望了,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

初出茅庐的郁达夫,雄心勃勃,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凭他少年的心性,原以为功名是唾手可得的。更何况,这杭州是他长兄、二哥求学上进的地方呢?这可爱的杭州,它是帝王之都,是诗人之乡,是东南首府哟,从长兄和二哥的书信中,从赵家少女交谈中,从老秀才的津津乐道中,领略了它的愉快。

得知小弟达夫来杭州上中学的消息,二哥养吾亲自到江边来迎接,兄弟见面,何等亲热!郁达夫凭他自己的实力,前去投考杭州府中,这是最难考的中学,比起另两个中学——宗文与安定来要难多了,郁达夫初生牛犊不怕虎,匆匆上了考场,那考卷上不过一篇中文,几句英语的翻译,四道数学题,不消两个小时,早已交卷了事。只等发榜,自然落得去游游山玩玩水,杭州自古繁华,佳丽名区,而西湖又是可以比得西子的消魂之窟,郁达夫心仪久矣。

自钱塘门起,一直到涌金门内止,城西的一角,是另有一道雉墙围着,为满州人留守绿营兵驻防的地方,叫旗营,平常是不大有人进去,大约门禁总是很森严的无疑,据说将军以下,千把总以上,参将、都司、游击、守备之类的将官都住在里头。游湖的人,只有坐了轿子,出钱塘门,或到涌金门外去船厂的两条路,所以涌金门外临湖的几家茶馆生意兴隆,座客常满。那些茶室的陈设实在是精妙绝伦,四时有鲜花的摆设,墙上门上各有咏西湖的诗词屏幅联语等到张挂在上。还有小吃,像煮空的豆腐于、白莲藕粉等,是价廉物美的消闲食品。其次是为游人所必到的,是城隍山——也就是杭州最有名的吴山了,吴山四景园的生意,比涌金门三雅园还要热闹,“城隍山上吃酥油饼”这一句俗语,当时是无人不知的隐语,是说乡下人上大菜馆要做洋盘的意思。而酥油饼的价钱贵,味道好,吃不饱几个特性,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郁达夫初来杭州,加上有他那亲戚的老秀才和他二兄养吾陪同,就像久居牢笼中的小鸟,一旦冲破牢笼,见到高山与丛林,真是高兴极了。

他们每天就与哥哥、亲戚一块到西湖边喝喝茶、爬爬山,私下里做做诗,偶尔喝喝酒。老是蜇居乡下的郁达夫,就像《红楼梦》中的香菱似的刚刚学会做诗,见了这闻名天下的西湖——像假山盆景似的湖山,那里还有什么样的心事?第一次远离家山,无拘无束,尽兴游玩,只等到发榜一日,可以安心上学,可他哪能知道日子的艰难?

杭州府中不久真的放了榜,郁达夫自然名字高高在上。待到他要上学,交宿膳费时,娘亲好不容易为他凑合的几个盘缠,早消费了不少。

几个读书的资本,有点不足了。这着实使郁达夫兄弟大吃一惊,在这杭州可以说他们是举目无亲,借贷无门。在人地生疏的杭州,借是借不到的。而二哥养吾的陆军小学里每月不过二、三元的津贴费,自己做零用尚且不足,哪里有余钱为他作弥补?

郁达夫自怨自艾,哎声叹气,与二哥和亲戚秀才正在商量,打算废学回家,另寻出路,恰巧这时有三个与达夫同班同学,从富阳到杭州来。

他们一则杭州府中难考,并且费用也觉太贵,预备一同到学膳费比较便宜的嘉兴府中去求学。大家会聚拢来一谈一算,觉得郁达夫手头所有的钱,在杭州府中果然不够读半年的书,但如果到嘉兴府中去则连来回的车费在内,可以维持半年而有余。正是穷极计生,好在有同学同乡一道,放大了胆子,当日他便决定和这些同学一起上嘉兴去读书。

第二天早晨,郁达夫别了哥哥,别了那位老秀才,和四个同学一起,便上了火车,向东上离家更远的嘉兴府去。八年后,郁达夫在扶桑日本写下一组《自述诗》,其中写到从杭州到嘉兴的诗句:

欲把杭州作汴京,

湖山清处遍题名,

谁知西子楼台窄,

三宿匆匆出凤城。

嘉兴!那是平原水乡啊!每天日出日落,都是从地平线上出来,从地平线上下去。几乎看不到一座高山,到处是田园、流水、湖泊、人家。

每天傍晚,从府中外出,那田野里别有一番风味,柳树丛中,几点人家,显得荒凉淡漠。沟渠纵横,蚕桑遍地,这可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啊。

可初出远门的郁达夫对这一切一点不习惯,他老大不高兴,心里老大不愉快,年轻的郁达夫心中老是牵挂着富阳老家,忘不了他那相依为命的母亲,忘不了他那慈祥善良的祖母,他也忘不了富阳城中的三开间老房子,更忘不了那位心心相印、扰乱着他年轻的心的赵家姑娘!嘉兴离富阳太远太远……

啊,那是郁达夫心中的痛苦,远望长天,他的家人就在西天的那一边,母亲、祖母、童年的伙伴、赵家的少女莲仙、金家的女孩子倩儿红儿都在西边的那一角。一种思乡病,苦扰着他。每餐饭后,每天黑夜初临,他都会怅望着西落的太阳,西边的长空,想念着那一个家。他在八年后所做的另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离家少小谁曾惯,

一发青山唤不应,

昨夜梦中逢母别,

可怜枕上有红冰。

思乡,成了他的安慰;回忆,打发他的日子。初别老母,思家思亲,便是他每日的必修功课,郁达夫自幼身体赢弱,暑假未到,思乡心切,愁丝困缠,居然大大的生起一场病来。一个聪明才智的小脑袋,多愁善感,显得格外孤独、悲哀。虽然凭着他的天知,努力,他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是在他的印象中,嘉兴府中学里老师的不关心,同学的不理解,加上他年纪的少小,生活上不能自理,愁苦交迫,这孤独便是十二分的了!

他想离开嘉兴,可天高地远,举目无亲,连个可资谈话的伴侣都没有。

那几个同来的同学,年纪都比他年长,一个初出家乡的少年,心中自然是有无数的悲苦!而且,他知道孤儿寡妇,金钱不易,他深知母亲度日的艰难。一朝缀学,何以面对老母?过分苍老的老母的脸容,时时出现在他的面前。两个哥哥,陪伴青灯,苦读吟哦的印象,依稀可辨,还没有从他童稚的记忆中消失。更何况离开小姑娘时,那种暗地里下的决心,都动摇了他回乡的情绪。他只有一味地苦读书,翻阅唐人诗句,一味地寻章摘句,吟咏作诗,把心中最好的那部分,残留在脑海中作为最美好的记忆,统统写进诗中。

他忘不了那个小姑娘!每每家书西去,他写信给母亲,报告平安。

可是他不敢写信给那个小姑娘。他写了大量的诗,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有几次甚至把诗稿塞进信封,要交付邮寄,然而一颗少年懦弱的心不允许他那样做。他苦恼,给母亲的信中,有一次偶然提起了她,那是很隐晦很曲折的,难以理解的,当然没有半点回音。后来,他终于很勇敢地写了一封信,要寄给那位小姑娘,那个心爱的她,那是一封内容更为隐晦的信,不知情的人休想从中看出一点蛛丝马迹,甚至写了几首增删过好几遍的诗稿,想把它寄给心爱的女孩子,他想寄出去,但是他不敢,当然不可能有一丝的回音。

只有家书,大哥曼陀、二哥养吾或者娘亲的来信,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快乐,使他如醉如痴,产生丰富的联想,家书抵万金哪!可他的内心却很缺憾,没有小姑娘的信息,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他自暴自弃,自我伤悲,心中凄惨,他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他对莲仙的一片童心,只有自己知道,他知道自己喜欢上了她,但不知道答案,三个月过去了,他病倒了。

异地他乡!愁思萦回,悲苦孤独,寂寞惆怅,一种失恃失恋的神态,使他沉浸在悲苦之中。痛苦之时,他想起严厉而仁慈爱的母亲,他想起那张微笑着的小脸蛋,过后是甜蜜的,也是酸楚的,有一股说不出的苦恼。他只有将一切都转移到读书和做诗中。小姑娘扰乱着他的心坎,也激励着他奋发有为。啊!这悲哀,这诗书!

客里乡思,客里相思,那是一杯苦酒,一个敏感的神经质的病人,好动,爱好自然,他在嘉兴时节,早晨游览了鸳湖,落日时分他又在落帆亭前,手里时时拿着一卷古诗,不拘是吴梅村的或者是朱竹诧的。他精研诗歌韵律,借此摆脱刻骨的相思。可是不能,这个病体,这个弱小的臼命的诗人,只觉得孤独悲哀,梦中思念老母,常常是枕席中刚醒就留下了一滩泪水。

郁达夫在他成年之后的自述诗中曾经写过另一首诗,记述他在嘉兴的生活:

鸳湖旧忆梅村曲,

莺粟人传太史歌,

日暮落帆亭下立,

吴王城廓赵家河。

六月里,郁达夫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他路过杭州,买了一大叠书,黄仲则的《两当轩》诗赫然在目,便是此次买的。带着一身病体,他回到富阳。虽然一身重病,他照样取得优秀的成绩,也因为离乡太远,他带了一张转学的证明,离开了嘉兴府中。

回到富春故里,他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见到了苍老的老祖母,见到了平添了几缕白发的老母亲,还有亲爱的二哥,郁达夫那因思乡病切的病体霍然而愈。他又见到可爱的富春江,看到令他终生难忘的鹳山,游览春江第一楼。只是,不见了他那可爱的小姑娘,她到上海去了。他现在再也不愿意到数百里之遥的嘉兴,因而又千方百计转学回杭州府中。

孤独的郁达夫家里传来不少的好消息,首先是他的长兄郁曼陀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专门部法律科,这是在1910年的7月,而在应这一年即宣统二年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据这一年八月十六日清政府的《政治官报》公布,他考试合格,被擢用为七品小京官,被派上了法部行走,回到了北京。而二哥郁养吾也在陆军小学毕业,已然人了一处隶属于标统底下的旁系驻防军队,而任了一个排长。这两个好消息都是在这一年的暑期里来的,其实达夫毕业的阴历六月正是公历的7月。在富阳城里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文一武两位芝麻绿豆官,自然耸动视听,而不消说,郁达夫一家的经济,已经起了大的变化,在郁达夫的求学上,有了一定的帮助。

郁达夫在那个暑期中非常快乐,他在家看了三本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部是《吴诗集览》,一部是无名氏编的《庚子拳匪记》,还有一部是署名曲阜鲁阳生孔氏编的《普天忠愤集》。《吴诗集览》因为吴梅村的夫人姓郁,郁达夫觉得他和诗人有着一层姻戚关系,莫名其妙地觉得到一种亲热。他恨不得能见到吴梅村那样的诗人,和他做一个朋友。

后两部书都是讲到新近的政事,一部讲到戊戌政变,说到六君子的被害,李莲英的受宠,八国联军的人京,圆明园的纵火被焚,激起了他满腔的义愤。另一部讲的是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诗词赋颂等慷慨激昂的文章很多,觉得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中国还不至于亡国,他深恨自己不曾遇到那样的乱世,不然的话可以去尝一尝冲锋陷阵的滋味。

从嘉兴回富阳,郁达夫长高了一大截,他不再是春江边那个小荫生了,他已经是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郁达夫了,他在嘉兴的半年除了读书就是做诗,他懂事了。不过,由于那半年的影响,他显得独立,孤单,并且贯穿了他的终生。

秋天到了,在这一年的秋季,郁达夫复又转校到杭州府中求学。当里西湖的荷叶荷花开始凋落的时候,苏堤与白堤边上的杨柳,影子渐渐淡起来的时候,郁达夫又带上行李,到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