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婚恋危机
14111100000056

第56章 拯救“中国男人” 打造“中国品牌男子汉”(1)

婚恋,是男女两性之间特有的行为。婚恋危机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危机。研究婚恋危机,最终必然要研究“男人”和“女人”本身的危机。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婚恋危机,是因为我们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出现了问题。所以本书最后两章要专门研究中国的“男人危机”和中国的“女人危机”,探讨如何加强中国的“男人建设”,如何加强中国的“女人建设”,以此作为我们对中国婚恋危机研究的终点。

中国社会历来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男本位”。中国男人出了问题,整个社会就要出问题,在婚恋问题上也是如此。有人说,中国出了婚恋危机,都是中国男人惹的祸。此话虽然不全面,却也不全错。中国“婚恋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和重要根源,就是中国“男人危机”。研究中国婚恋危机,首先要研究中国男人危机。那么,中国男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拯救中国“男孩”,更要拯救中国“男人”

有人说,中国现在不缺“大男子主义”,但是缺乏“大男子”。

2010年,一本名为《拯救男孩》的书成为畅销书。该书作者说: “谁都知道中国具有重男轻女的强大传统,男性地位很高,还需要什么‘拯救’吗?可是,在我看来,男孩危机日趋严重,正在使中国失去一代男人,而最为可怕的是,人们很少意识到或根本不相信男孩危机的存在。”《拯救男孩》一书指出:“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男孩学业成绩全线溃败,男孩还身陷体质危机、教育危机、心理危机、社会危机,并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赞同“拯救男孩”的观点,但是要补充的是:需要拯救的岂止是中国“男孩”?需要拯救的是中国“男人”!需要拯救的是中国“男性”!因为中国不仅出现了“男孩危机”,而且出现了“男性危机”。

中国“男孩”——不如日本男孩?

中国婚恋专家孙云晓1993年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震动国人。

中日两国的孩子们在行军路上的表现不同,中国孩子乘自己的背包带断落之机,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日本孩子即使生病,也坚持自己携带背包走到底。野炊时,一些中国孩子袖手旁观,什么也不干,肚子一饿,就向领队哭冤叫屈;日本孩子自己炒菜熬粥,吃得狼吞虎咽。中国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这是孩子的弱点,也是中国教育的弱点,是父母溺爱的恶果,更是民族未来的隐患。中国的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独生子女成为家庭和社会宠护和溺爱的宝贝,成为“小皇帝”,一些学校害怕承担风险和责任,连运动会都不敢组织,更别说组织夏令营和野外探险了。

2000年,孙云晓又发表《千年警世钟》,介绍了在日本长野举行的中日青少年登山探险中的不同表现。文章说:

登山之前,日本孩子准备充分,中国孩子缺东少西;日本孩子悄然入睡,中国孩子亢奋嬉闹。

登山途中,中国孩子引吭高歌,高谈阔论;日本孩子默默不语,埋头走路。日本孩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中国孩子却总想休息;日本孩子不到目的地,决不把水喝完,中国多数孩子半路上早已壶干杯尽,口干舌燥地望着人家有滋有味地饮水。

一个国家的学校,因为顾及安全而不敢开运动会,就像一支军队因为消极保安全而不敢严格训练一样,是培养和训练不出真正的战士来的。中国的学校缺乏阳刚教育,全国许多学校已经停止了包括春游、夏令营和秋游等野外活动,因为众多教育部门怕出事。为了避免发生事故,中国一些学校的体育课,都只选择一些绝对安全的项目,很少开展跳高、跳远、跳山羊、单双杠这样的体育项目。中国孩子被局限在校园,他们的学习局限于课本。中国男孩在诸多方面不如日本男孩,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日本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孩子却并不娇生惯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却没有日本孩子那样的吃苦耐劳精神。说中国男孩有危机,并不过分。

中国“男生”——比女生还女生!

在中小学阶段,中国“男孩不男”的现象就越来越普遍了。1998年《新民晚报》一篇《现在的男孩不男》的文章,就专门探讨了中国男孩男子汉气质不足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中引用一位小学四年级女孩对她身边男孩的评价。女孩说:

“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没有男子汉气概,在学校里总是装出一副纤纤细娇的样子,说话有那么一点娘娘腔,还很贪吃,吃得跟个小肥猪似的。也有些男生跟我们女生一样,嘴里经常嚼着话梅,做起事情来扭扭捏捏,还不如我们女生。他们说起话来阴阳怪气,走路摇摇摆摆,头上摩丝油亮,让人一看就难受。更让人看不惯的是,他们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撒娇,比女生还女生。”

《拯救男孩》一书引用一位初三女生评价她身边的男孩说:“我觉得男生应该有一种男性的气概,在脸上和行动中透露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让人感觉到很有力量。但是在我们班,很难找到这样的男生。不过我们班倒是有几个很突出的男生,他们自己随身带着小镜子,一有空就会拿出来照照。还会掏出小梳子,这里梳梳,那儿理理,一幅洋洋自得的样子!你说他臭美,他还振振有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现在男生玩的就是帅气,就是酷!这是我的自由,你管得着吗?’我并不否认男生打扮,也确实应该追求帅气,可是把男性的帅气和潇洒等同于我们女生的脂粉气,我觉得这是男人的退化和消失,是历史的悲哀!”

校园里的“中国男生”,令女生悲哀。这样的男生将来走上社会,国人能指望他们“铁肩担道义”,还是指望他们“妙手著文章”呢?

中国“男足”——国人看着揪心

足球,大概是目前世界上最能展现男子汉气质的运动,也是当今世界最能鼓舞国民士气的运动。可惜,“中国足球”展现的“中国男人”,不是长国人志气、鼓大众士气,而是令国人叹气。

在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调侃中国足球:

——“什么运动让人看着揪心?”

——“足球。”

——“什么运动看着更揪心?”

——“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既不能冲出亚洲,更不能走向世界,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中国男人缺乏男子汉气概,是重要原因。

常文艳在2004年第9期《教书育人》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们的运动员内心深处缺乏自信,缺乏强悍,缺乏“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缺乏“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豪情,缺乏100多年来现代足球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与速度、勇敢和坚毅。每每是球队尚未出征,比赛尚未开始,丑话就说在了前头,失败已做好了准备。足球是男人的运动,体现男人的尊严与魅力。

糟糕的是,怯懦、平庸、“恐日”、“恐韩”、“恐欧美”,总是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染给热爱足球的中国男孩,而这些男孩将来就是绿茵场上的战士。

从中国男足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男子汉气概的危机。

中国“男向导”——跟不上“法国女人”脚步

当年,西方人嘲笑中国男人是“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的男人摘掉了这项帽子。可是一个告别了“东亚病夫”的民族,却出现了“中国弱男”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中国做调查的法国女学者,请了当地一个小伙子做向导,3天之后,法国女人解雇了这个中国男人,因为这个中国男人跟不上她的脚步,而且还时不时地要求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成了这个法国女人的拖累,影响了她调查工作的效率。

“中国弱男”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问题。今天中国的男孩长得更高了,身体更重了,但是体质却更差了;今天中国的男孩跑得更慢了,跳得更近了,力量更小了,耐力更差了;今天中国男孩营养不良更严重了,超重肥胖更多了,视力更差了。每当举行开学仪式,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要晕倒几个。每当军训进行的时候,总要趴下一批。

中国男孩的体质危机是举国性危机,举国上下“男不禁风”。男人是军队的主力,男孩体质危机影响国防事业。根据《京华时报》2007年2月10日的报道:2006年,北京市征兵体检合格率仅仅为37.9%,2005年的合格率是43.04%。2001年,中国首次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上海市共有600多名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军,但是体检合格率只有30%左右。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财经学院参加入伍体检的20人中,只有3人合格。江西中医学院体检,有300多人报名参军,最终仅有15名大学生圆梦参军。

1815年,英国公爵威灵顿率领大军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决战,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彻底胜利。公爵被赞誉为“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公爵在战后的一句名言是:“这场胜利是从伊顿公学的球场上开始的。”威灵顿少年时代曾经在伊顿公学就读,伊顿公学是英国一所著名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其运动训练的宗旨,就是培养永不服输、拼搏奋斗的精神。

西方世界在19世纪末,一度被“男性危机”的阴影所笼罩。法国的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是一种热血运动和激情运动,而在中国学校,有的只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运动”,“考试运动”,缺乏的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而缺乏体育运动的男性,很难成为“男子汉”,他们可能一生都是“男子孩”。

自古男耕女织,是因为男人身体比女人健壮。难以想象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男性,身体弱化竟至于跟不上西方女性的脚步!靠这样的身体实现四个现代化,真的将是“四化未捷身先衰,要使国人泪满襟”了。

中国“男人”——你怎么老是“长不大”?

中国缺乏“男子汉”,中国多的是“男子孩”;曾经是顶天立地的中国“大男子”,现在更多的是中国“大男孩”。

“China one?我们不要!”这是国外一些大学对中国独生子女发出的一种拒绝声音。“china one”,指的是中国独生子女。由于他们独立能力差,出国留学,家长还要给他们配保姆,结果使这个群体形象受损,不被欢迎。

有的学校明确表示:拒绝接收中国独生子女入学就读。

一位来自山东的王女士叹气说“孩子留学不是去受罪的。我孩子从小就没离开过我们身边,他不会洗衣,不会做饭,我们怎能放心得下?”王女士的独生儿子要到印度学习软件,而印度的公立大学是不包住宿的。“孩子要自己租房子,在那边吃不到中国菜,又没人给他洗衣服,想起来就心疼。”

王女士向留学生中介结机构提出,给儿子配个保姆,“就给孩子做个饭、打扫打扫卫生就好,我们愿意支付工资。”

给出国留学的“90”后找合适的保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去印度,一年生活费要两万元人民币,给保姆开出的工资每月不能低于1万元。如果只雇一人的话,恐怕没人愿意待下去,这样一次要雇用夫妻两人。一年的费用怎么也会超过20万。

经常有大学的校长和外办主任摇着头诉苦说:中国学生太娇气,自理能力很差。韩国、日本、不丹、斯里兰卡等国的留学生独立能力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从来不找学校麻烦。而中国学生什么事情都喜欢找学校,弄得学校很头疼。由于不胜其烦,印度一所百年老校甚至明确表示:不欢迎中国独生子女,不想惹麻烦!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男孩能够真正“成人”吗?一个优秀女士找了这样的男士做丈夫,要么给丈夫找个保姆,要么自己做丈夫的保姆。

二、中外女人论“中国男人”

民族有性格,国家有形象,男性也有品牌。说起全世界的男性,人们就会想到牛仔作风的美国男人,绅士风度的英国男人,浪漫色彩的法国男人,认真严谨的德国男人。而中国男性的品牌形象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外国女人和中国女人视野里的“中国男人观”,看到她们对“中国男人”形象的素描。

西方女人评头论足——“中国男人”好坏参半

一些单位和专家从“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这个角度,对中国男性的国际形象特别是在西方女性世界中的形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调查成果,集中表现在张结海《中国男人调查》一书。该书给我们的信息显示,西方女性视野里的中国男人,其总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甚至有些负面。

在一些西方女性看来,中国男人虽然谦和,但是缺少风度;中国男人虽然勤奋,但是缺乏自信;中国男人虽然聪明,但是缺乏吸引力。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对于130名在中国生活过的西方国家白人女性直接调查的基础上。在这些西方白人女性看来,中国男人的总体形象,就是一个“考上大学不久的农村青年”,有上进心,勤俭、聪明,但是又比较土,有的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缺少个人自信,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