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婚恋危机
14111100000047

第47章 制定国家“婚恋战略” 推进中国“兴家大业”(5)

人口专家易富贤曾经对比中国公务员与美国州长的工资,说明按人均GDP计算,中国公务员现在的工资不比美国低,而且中国公务员的实际待遇远不是一份“工资”能够说明的。中国公务员除名义工资外,普遍享受住房补贴、交通通讯补贴、医疗保险、退休保障等。由于公务员待遇好、收入稳定,导致大学生、研究生一窝蜂报考公务员。

加大民生投入、缩小贫富差距——多么迫切

中国的计划生育时代,是一个人口急遽减少而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又是一个婚恋成本越来越高、青年人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决定不再生育下一代,要做“断代”的一代——丁克一代。大量家庭决定“不生”,反映了“民生”的艰难。解决“不生”的问题,必须在解决“民生”上下工夫,必须加大民生投入,缩小贫富差距。

数据显示,中国工资总额只占GDP的12%,加上农民的收入和合法的其他收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志宁的估算,只占GDF,的1/4,靠这1/4的GDF,,养活中国99%的民众,“养孩难”的问题当然就突出了。

《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5日报道: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指出,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之低,居全世界第一,而用于行政、豪华性公共建设的公共投入,在GDF,方面所占的比例又是世界第一。民生投入比例过低,加剧两极分化,使更多的人无力成家、无力养育,使中国的一夫一妻制名存实亡:一夫找不到一妻,贫穷之夫买妻买不起,有妻养不起;富裕之夫,何止一妻!

女人跟着财富走,这不是女人觉悟低,也不是男人思想坏,而是分配机制不合理。欧美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在45%以上。中国维持贫困阶层生命线的“低保”,在2004年度,由中央财政负担105亿元,由地方财政支出173亿元,还不到公款吃喝费用的1/10。(易富贤:《大国空巢》)扩大的贫富差距,巨大的生存压力,是导致和加剧“婚恋危机”的基础因素。

《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5.3%的民众感到他们的生活负担比10年以前更加沉重。

所以,加大国家婚恋投资的实质,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加大民生投入。

实行三奖政策——结婚有奖、生孩有奖、生女孩有奖对于中国公民来说,建立家庭有责,生儿育女有功,生女孩应该受奖。

为鼓励及时成家、合法生育、生女孩,国家婚恋投入要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奖励,可以制定三种新的奖励政策。

一是实行“奖婚”政策——结婚有奖,激励和帮助更多的年轻人结婚成家。改变只想“成人”、不想“成婚”的“单身潮流”。对结婚者的奖励,能够有效提高婚姻率,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是实行“奖育”政策——对于按照国家政策,合法生育、科学生育的已婚夫妇,进行奖励,改变那种日益时髦的只想结婚、不想生育的“丁克潮流”。中国现在只有“超生罚款”,还需要有“不生罚款”。“超生”是违反政策,“不生”是不负责任。

三是实行“奖女”政策——对于那些生育女孩的家庭进行特别的奖励,一方面,是为了努力改变重男轻女的“崇男潮流”;另一方面,在中国女孩严重“减产”、比“GDP增速”更迫切的是“女性数量增长”的情况下,也是为尽快扭转中国男女“性别比”失衡。在举国“男多女少”、女性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多生育一个女孩,就多一分贡献。要通过实行“生女有奖”

政策,大力营造“生女有功”、“生女光荣”的氛围。对“杀害”女婴者,要依法严惩。

七、加强“中国家庭建设”

“婚恋工程”的实质,是“家庭工程”。“家”的质量,决定“国”

的质量。历史上,中国的“家政”建设,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基础是中国家庭的凝聚力。现在世界上的国家,都是以家为本位的。家庭是民族文明和价值观的载体,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础和支柱。要鼓励结婚成家,鼓励生育兴家,鼓励珍视家、经营家、建设家。

“国之本”动摇——中国家庭“危机化”

孟子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中国现在“国之本”空前动摇,面临严重的“家庭危机”。

中国家庭多“异化”。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家庭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包括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空巢家庭增多,单身家庭增多,丁克家庭增多,单亲家庭增多等。传统家庭的严重变异,使得中国的家庭越来越“非家庭化”了,导致家庭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动摇,家庭生育功能减弱,家庭抚养压力增大,家庭本身的存在都成为问题。

“家庭危机”危及“大国崛起”。振兴中华,从振兴家庭开始。对现代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家庭,是指以婚姻、血亲、供养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最基层的社会生产(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社会生活的组织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构是社会的基础结构。家庭是一个经济单位,家庭具有经济功能。家庭是一个生育单位,具有繁衍功能。家庭是一个文化单位,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家庭通过婚姻制度,将性行为控制和管理在家庭之内,也把婚恋和生育的成果落实在家庭。家庭是一个责任单位,具有凝聚和照应功能。家庭是一个整合单位,实现对资源和机会的基本整合。

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就必须解决“家庭危机”。贯彻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以人为本”,更要坚持“以家为本”。因为,一切人都是“社会人”,而一切社会人,都是“家庭人”,没有家庭的社会人,是漂人,就像漂泊在社会大海中没有停靠港湾的船只一样。家,是人的“停泊港湾”;家,是人的“生产单位”;家,是生产人的“车间”。没有家,就没有人的延续和发展。家,是人的生产单位,是人的生活基地,也是人发展、享受的根据地。

“以家为本”,是中国历代治国安邦的突出特点,古代中国的家庭政治、家庭文化、家庭建设,是世界第一。中国“儒学”的核心,实际上是中国“家学”,是以家庭建设为基础,展开到个人的修养,延伸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以家为本,在“齐家”的基础上“治国”,今天依然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突破点。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设好“小康之家”。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家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以家为本的传统和优势,中国“家本位”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观念,不仅不能淡化、消隐和退出,反而应该更加活跃和强劲。

事业牺牲家庭——中国家庭被“边缘化”

立业压迫成家,事业牺牲婚恋,事业埋葬婚姻,在事业面前,中国家庭被“边缘化”了。

中国古人讲“成家立业”,把成家放在立业之前,是一个科学的理念。

成家有一个年龄的机遇期,就是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期,而立业则是一生的事情。但是,现代人往往将其颠倒了,把立业放在第一位,结果是立业冲击成家,为立业而牺牲成家,使大批人错过了结婚、生育的最佳年龄,给自己也给社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