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喜欢的科普书:来自天外的不明飞行物体
14109400000001

第1章 奇异的UFO事件(1)

面对各种各样的UFO传闻,人们往往觉得无所适从,形形色色的消息让人们真假难辨,本就神秘的星外来客,更加显得虚无缥缈,人们甚至怀疑它们的真实存在性。

但是,当我们翻开浩瀚的古书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太多的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记录,而这些记录是无法用天文知识和一般常识来解释的。任何一位坚决否定飞碟存在的人,面对这些历史记录,都只有瞠目结舌的份。透过这些历史的痕迹,我们可以依稀窥见发生在那些年月里的惊天异事。

另外,还有许多人曾亲眼目睹过它们,通过这些人的讲述,我们知道,这些不明飞行物确实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如果你想知道这些不明飞行物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阅读本章,从古籍和亲历者中寻找答案吧。

异常的“太阳”和“月亮”

古代史籍中关于UFO形状的描述,多种多样,而其中许多材料都提及它们跟太阳相像。

《资治通鉴》:“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汉书·武帝本纪》也有“四月戊申,有日夜出”的记载。《丹铅总录》对此事件特地进行了研究:“汉书建元二年有如日夜出,日不夜出,夜出非日也。”可见,古人也都知道晚上出现在天空的一定不是太阳。

《后汉书·五行志》:“后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奇异的UFO事件这个红色的“日”,因为离地较近,因此才能看见它的影子。

《资治通鉴》:“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正月辛未,有三日相承,出西方而东行。”此事件在《晋书·愍帝本纪》中也有记述:“正月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

《晋书·天文志》:“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四日,日出山六七丈,精光暂昧,而色都赤,中有异物,大如鸡子,又有青黑之气共相搏击。”

《建康志》:“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见东方,光烂如火。”

《续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癸卯,匡胤军中知星者河中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

《续通鉴》:“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晕,挟赤黄珥,又有重日相荡摩,久之乃隐。”

《金史·天文志》:“(公元1231年)三月庚戌酉正,日忽白而失色,乍明乍暗,左右有气似日而无光,与日相凌,而日光四出,摇荡至没。”

《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有两日相荡。”此事件又被详细记在《乐郊私语》上:“元顺帝至正十六年三月,日晡时,天忽昏黄,若有霾雾,市中喧言:天有二日。果见两日交而复开,开而后合。”

《湖广通志》:“明世宗嘉靖四五年(公元1566年)八月,华容县西,忽天开日斗。”

太阳怎么会互斗呢?“互斗”,说明在太阳旁边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太阳”。

《四川通志》:“万历廿二年(公元1594年)春正月,綦江见日下复有一日,相荡数日乃止。”

《明通鉴》:“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月廿二日,辽阳有数日并出,又日交晕,左右有珥,白虹弥天。”

天上出现数个太阳,并且“左右有珥”,这个发光体的形状不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圆盘状中间突出的UFO吗?

这是1979年10月27日早晨从新西兰上空的一架飞机上拍摄的众多照片中的一张

《海盐县志》:“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闰六月廿四日,夜三更,红日出东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灭不见。”

三更出太阳?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其不可信。显然,这个“太阳”正是一个发光的UFO。

另外,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月亮形状的不明飞行物也有诸多描述。

《廿五史天文志》:“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正月辛巳,月蚀,非其月。”

古人早已明指“非其月”,可见不是月亮。那么,它是什么呢?

《资治通鉴》:“西汉成帝(公元前32年)建始元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

《汉书·五行志》:“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秋八月,有两月重见。”

《唐书·天文志》:“唐太宗贞观年间,突厥有三月并见。”

我们都知道,月亮只有一个。因此,既然出现了“两月”甚至“三月”,那么其中必定有像月亮但却绝非月亮的不明物体。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

《续通鉴》:“(公元1117年)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

《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声若雷,三日复还。”

这些“如月”的星,应该不会是自然的星。

《明通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明。”

月亮在白天被看到,这本来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这个“月亮”却和太阳一般的明亮,这就超出了常理。

知识点

三更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乱跑乱撞的“星星”

在古书中,有很多关于怪星的记录,而其中不少记录根据天文学知识来判断是不可能出现的。在今天看来,它们其实就是UFO。

古人已知天上有日、月、星三种,并把它们称为“三光”。而星又有最熟悉的五星、流星、客星(超新星)、彗星,等等,其中五星指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土星)、填星(木星)和辰星(水星),这些星各自都有其运行轨道,是不会乱运行的。然而翻诸史籍,便会发现其中有许多“错行”的星。如:

《资治通鉴》:“汉景帝丙戌年(公元前155年)八月,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

《资治通鉴》:“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岁,月贯天庭中。”

在此次事件中,不仅五星逆行,而且“月贯天庭中”(指月球在短时间内横过天空),可见,这应该是一个和月亮差不多大的白色发光体才对。

《汉书·天文志》:“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

太白金星怎么会脱离自己的轨道跑到月球里呢?

这是声称发现UFO的最早的一张照片。据说,这张照片是1870年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华盛顿国会山山顶上拍摄的《晋书·惠帝本纪》:“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春正月乙丑,赵王伦篡帝位。丙寅,迁帝于金墉城,号曰太上皇,改金墉为永昌宫。废皇太孙臧为阳王。五星经天,纵横无常。”

《资治通鉴》:“西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夏四月,岁星昼见。”

岁星,即木星,白天怎么会看得到呢?

《资治通鉴》:“东晋安帝十一年(公元415年)九月,荧惑出东井(双子座),留守句己,久之乃去。去而复来,乍前乍后,乍左乍右。”

荧惑(火星)有自己固定的轨道,怎么会如此地飞来飞去呢?

《新唐书·天文志》:“唐昭宣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三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余丈而止,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黄,长五丈许而蛇行,小星皆动而东南,其陨如雨,少顷没,后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色懵懵。”

《新唐书·天文志》:“唐宣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十二月昏,东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极缓,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顷之分为二。”

这颗由下往上飞起来的如太白的“星”,不仅速度很慢,而且还能一分为二,正是典型的UFO。

《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四月壬午,太白昼见,民有仰视之者,为逻卒所执,史弘肇腰斩之。”

白天出现金星,有人抬头去看,竟然被抓了起来,而且有人被处以腰斩之刑,这可能吗?

《续通鉴》:“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六月壬寅,有星如瓜出文昌。”

像瓜一样的“星”,是星吗?

《续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轸(乌鸦座)。”

那一天是朔日,而朔日是根本见不到月亮的,可是“日、月、五星”竟然在该日统统会集在乌鸦座,这是天文学上绝不会出现的天象。

《续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七月乙亥,太白昼见,经天,与日争光。”

金星竟然能在白天与太阳争光?

《续通鉴》:“宋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三月丁亥,有二星斗于中天,顷之,一星陨。”

二星相斗,并且其中之一斗败陨落,这和现代因战争导致的飞碟坠毁事件何其相似!

《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廿四年(公元1364年)六月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见南方,光如昼。”同月,又有“癸卯,三星昼见,白气横突其中”的记载。

1942年,美国的一位摄影师在中国湖北省襄樊市的街头遇见了UFO,值得庆幸的是他及时按下了快门。

《明通鉴》:“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九月戊寅,太白经天,与荧惑同度,又有客星见太微垣。乙酉,太白复昼见,丁亥又见,犯荧惑。”

金星怎么能横过天空,来到火星处?

《明史》卷廿七:“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十月庚辰,辇道东南有星如盏,黄色,光润而不行。廿二年九月戊戌,有星见斗宿,大如碗,色黄白,光烛地,有声。如撒沙石。”

这黄色并且还能发出声音的像“盏”和“碗”一样的“星”,究竟是什么呢?

《明通鉴》:“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七月,御史曹上言:‘星陨、地震及金、木二星昼见。’”

《廿四史》:“明世宗嘉靖廿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戊申,太白昼见,连日阴雨,凡昼见者七日。”

既然是连日阴雨,那么天上一定有厚云,怎么还能见到金星呢?

知识点

金星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有时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UFO的古代目击者

尽管对UFO的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关于UFO的记载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

在《圣经·创世纪》中就有关于UFO的记载:

“当三十年四月初五日,天就开了,得见神的异象。我(以西结)观看,见狂风从北方刮来,随着有一朵包括闪烁火的大云,周围有光辉,从其中的火内发出好像光耀的精金;又从中显出四个活物的形象来,他们的形状是这样:有人的形象,各有四个脸面、四个翅膀,他们的腿是直的,脚掌好像牛犊之蹄,都灿烂如光明的铜;在四面的翅膀以下有人的手。”

在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卷四之中,记载有秦始皇遭遇UFO的情景:

“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 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

很明显,这种“形似螺”的“沦波舟”,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外星人乘坐这种水陆两用的交通工具,日行万里,并且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可见,他们很早就曾驾着UFO光临过地球。

在唐朝人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卷一第三八则中,记载着一起大约发生于公元823年前后的UFO事件:

“长庆(唐穆宗年号)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

此事在《学津》、《津逮》、《稗海》各书中也都记载,工部员外郎这位政府高官都在说,可见是一件确实的事。文中用“金背虾蟆”来形容此物的形状,的确和飞碟一样,而且放出的光芒能照天,确确实实是一个发强光的UFO。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0年)十一月三日,著名诗人苏轼被调离京师,任命为杭州通判。在上任途中,他来到江苏镇江金山寺游玩,当晚在江边吟诗时,苏轼遭遇到了一个令他难以识别的发光物体,于是便根据自己的所见,写了一首诗,题为《游金山寺》,诗中写道: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那是十月初的一天,西天的月牙在二更以前落下去了。在这深黑的夜空里,突然“江心似有炬火明”,作者刚开始见到的是在江面上一个仿佛“炬火”一般明亮的发光体。接着那发光体越来越明亮, 而且不断飘动,倏忽之间飞到那边的山林上空。由于光焰眩目,以至山上的“栖鸟”都被惊飞了起来。

读过《石钟山记》的人都知道,苏轼是一个不迷信鬼神、探求真知的人,而且又博学多才。但是,尽管他博学,尽管他善于求根问底,这次却也“怅然归卧心莫识”,怎么也闹不明白这“非人非鬼”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最后,只能解释是江神在向他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