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14108700000012

第12章 如何完成作业练习(2)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那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前念念不忘统一祖国。

3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此外,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学会对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含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有关联词语(或没有关联词语)表示的句子关系,认真地进行分析,这对深入理解句子十分有帮助。不会快速阅读怎么办?

科目多、任务重、压力大,同学们常常感到时间紧迫,因此也常常为读书时阅读速度不快、效率不高而苦恼。遇上这种苦恼,怎么办?我们不妨讲究一下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快速阅读则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的阅读方法。速读这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的方法省略了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这两个可有可无的中间环节,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单纯运用视觉的阅读方式。所以说“眼脑直映”式的快速阅读,才是真正的“看书”。

常用的快速阅读方法有:

一、跳读法

这种方法是指读书时不是按“字”阅读,而是以句中关键性的词和短语为阅读单位作跳跃式的阅读。譬如读这样一个长句:“如果一篇文章,有的只是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称之为‘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我们只要抓住“一篇文章”、“华丽的辞藻”、“庞杂的材料”、“不知道”、“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称之为‘没有观点”、“没有灵魂的文章”这些关键词语,那么全句的主旨也就抓住了。

二、浏览法

浏览,即大略地看,也就是说,读书时不是逐字逐句地读,而是以文章中的段落或层次作为阅读单位,抓住段落或层次的关键语句,以了解段落或层次的大意。

三、组读法

这种速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扩大阅读时每次眼停的视知觉广度,以提高阅读速度。我们读书时眼睛并非连续不断地扫描文字,而是作忽动忽停的跳动。眼停时看清文字,眼动时看不清文字。每次眼停最多只能看清6~7个字,因而每次眼停只读一字或一词是极不经济的。不会给课文分段怎么办?

有些课文分段较难,有的学生不会分段。他们因为缺乏分段的基础知识,又缺乏分段的能力,阅读时又不够细致,所以分段像猜谜似的,一会儿说分三段,一会儿说分五段,一会儿说分到这里,一会儿说分到那里,也说不出个理由来。

要知道,分段(划分意义段),实际上得从自然段(也叫“小节”)开始研究。最保险的是,要按这样的步骤:

1比较快地全文浏览一遍,了解大概的内容和思想。

2一小节一小节地较仔细地读,用铅笔把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画出或注出。(不必要求语句的完整。也可以不画不注,只要做到对这小节的主要内容心中有数就是了。)

3每一小节的内容掌握了,再将课文从头到尾通盘考虑,看哪些小节合成一段比较好,这样,分段就不是随心所欲、乱说一通了。

等到分段训练次数较多以后,老师会告诉你,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段的划分,常见的也不过就是这几种:

1按时间推移的顺序(简称“时序法”)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简称“事序法”)分段。

3按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简称“位序法”)分段。

4按事物的不同内容和方面(简称“类序法”)分段。

5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分段。

6按总分结构(简称“总分法”)分段。其中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的不同。

懂得这些,并不能说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事实上,分段标准往往互相联系,划分一篇文章的段落,往往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考虑,作不同的划分。只要分得合理,就应当得到承认。两三种分法兼用,大段之内又分小段,用了这一法又用另一法的情形是常有的。在讨论时,大家可以评评,谁的分法“最佳”。

文章的内容和分段方法有联系。一般说来,写事的文章,常用“时序法”、“位序法”、“事序法”。写人的文章,除用这三种,还常采用“类序法”。写景的文章,用“时序法”、“位序法”比较多。不会归纳中心思想怎么办?

青少年朋友们都能理解这样的比喻吧: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既然是“灵魂”,那么就往往不能一望而知,而要深入课文中去,这才能探测到。要探索文章的灵魂,必须深入地研究课文本身。脱离课文而得出的“中心思想”,是不可靠的;浮光掠影地了解课文,得出的“中心思想”也往往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中心思想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它体现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应该包括“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归纳文章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看文章的题目

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二、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统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看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四、看重点段落

文章的重点段落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段落的分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看重要人物

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六、看主要事件

叙事的记叙文,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七、看文章的议论抒情

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八、看文章的细节

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不会概括寓言的寓意怎么办?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题目叫《毛虫》。大意如此:毛虫不会唱,不会跳,不会跑,不会飞,它是惟一没有声音的一个。它挪动身子,是那么缓慢。虽然如此,它并不妒忌任何人,它热切地开始它的工作,学会吐出纤细的丝,以奇妙的技巧给自己编织出一间小巧的房子。过了很短一段时间,毛虫已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温暖的丝茧里。在恰当的时刻,毛虫醒了过来,它已不再是一条毛虫了。它从茧子脱颖而出,长有两只色彩斑斓的美丽的翅膀,立即一飞冲天,直上云霄。

这则寓言,老师读给十几位同学听,请他们写出寓意,结果有许多种说法:

1说明做任何事,只要努力,总会成功。

2只要一心向着目的去做,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说明一个人应该勤劳。

4吃尽了苦头,总会尝到甜头。

5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改变现状。

6说明只有经过自己努力奋斗,才能办好事情。

7说明不能自暴自弃。

8说明只要自己具有特殊的本领,便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9说明只要勤于学本领,不妒忌别人,总会有一天“飞”起来。

10说明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不要自暴自弃,应该鼓足勇气,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本领的人。

11说明一个人假如没有别人那样的本领,不要沮丧、气馁,只要认定目标去努力,就会改变自己的面貌。

讨论的结果,认为“1”、“2”、“3”、“6”的说法不正确,“4”、“5”、“7”、“8”的说法也不够准确、全面,“9”、“10”、“11”的说法才是正确的。

寓言故事多半侧重于讽刺、劝诫(这一篇侧重于褒扬)。无论哪一种寓言,都是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加以譬喻。因此,不可忽视对寓言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艺术形象的分析研究。寓言歌颂或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故事中的那个(或几个)人物、动物、植物,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人。概括寓意时,要联系实际,联想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来理解作者的用意。

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寓言的语言感情色彩,从它的关键性、总结性的语句揣摩到作者的观点。如:“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狐假虎威》)这是明显的对强暴者的讥讽,对依仗他人权势者的揭露和嘲讽。“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东郭先生和狼》)这里,只要把“狼”改成“恶人”,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了。不会概括段落大意怎么办?

写文章时,我们习惯列提纲,分析文章时,我们要把作者的写作提纲再现出来,这就是概括段落大意。段落大意归纳出来,该段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了,每段段意都有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得出了。文章“主要内容哪里来?段落大意加起来”。不过不是简单地相加,而须再一次归纳,用更简练的语句。

段落大意要用准确、完整,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抓“段眼”

段眼就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能涵盖大意的一句话。段眼作为一段的中心句,该段中其他句子的表达都围绕此句展开,因此找准中心句有助于培养概括能力,也便于概括段落的内容,或直接用中心句,或对中心句稍加整理即可。就结构而言,中心句一般用在段首,个别的用在段中,少数的到段尾才抖搂出来。

二、抓占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但往往有占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整个段落都是紧紧围绕这些来写的,抓住它们,概括段落内容就较容易了。

三、抓上下文联系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篇文章的段落是密切相关的。有些段落是对下文的领起,有些段落是对上文的小结。在概括上有领起段或下有总结段的段落时,可联系上下文借助领起段或总结段来概括。

四、归纳

有些段落运用列举的方法,把一些有某一共同点的人或事物写在一段内。概括这类段落内容可通过归纳,概括出所写人或事物的共同点,也就概括出段落内容了。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因文而异,不必硬套某一法,有时需要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少年朋友们可结合反复的练习,体会这一点,这里不一一举例了。没有良好的默读习惯怎么办?

少年朋友,你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便在老师指导下默读课文,到高年级,应该能较好较快地默读课文了。但有些小朋友却不能,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默读的重要性。只要想一想,假如人们读长篇小说,读技术资料,都要高声朗读,那么,读书的速度快得了吗?所以,小学低年级朗读多,高年级默读多,小学毕业时,要能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因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着字读,默读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可以比朗读快得多,而且可以更集中地进行思考,加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能力,是能享用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