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14108300000004

第4章 蒙娜丽莎(2)

这神秘正隐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之中!单纯地望着两旁抿去的口唇便可知这微笑还只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就有这微微地向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志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也不必解答的。它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随着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世界同样光明同样欢乐。

蒙娜丽莎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就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与不定的两个因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个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一切画家都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蒙娜丽莎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志。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为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细微,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蒙娜丽莎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有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傅雷)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他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15岁时达·芬奇开始在画家韦罗基奥(意大利雕刻家,画家)的作坊学艺。这个时候的他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

达·芬奇在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1503年,达·芬奇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蒙娜丽莎》。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达·芬奇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奠基于他对众多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他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力学、光学、解剖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和发明。他用深刻的观察和敏捷的思考以及熟练的数学、工程知识丰富了几乎所有知识领域。他随身带的笔记手稿已发现有7000多页,可惜没有完整的著作发表,因此许多先进的思想和天才的预见,当时未能发挥作用。例如,他曾用虚速度的原理来解释静力学的基本问题。他还结合绘画研究过光影、明暗、色彩和各种透视现象,指出黑白不是真正的颜色。他设想光的传播如同投石击水引起的水波和空气中的声波一样,也由中心向外传播。

达·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他是一位真正的推动历史进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