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14108100000018

第18章 莉莉·玛莲(2)

《莉莉·玛莲》是部好莱坞化的传统情节剧,一个近似于中国“李香兰”似的故事。女人是历史的人质,而历史又是谁的人质呢?也就是说,法斯宾德还是那个一边燃烧生命,一边动不动就绝望的法斯宾德,只是影调上虽然鲜艳却非常朴素,而他以前的作品大都暗淡却透出一股妖冶之气。法斯宾德的人物有着一些破罐子破摔式的古怪性格,并反复强调命运决定性格。而这里,全都是正常人,只是全被该死的历史给耽误了。他们的性格,包括这部影片的性格都不甚鲜明,但却能透出隐隐的光亮来。使得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有了势均力敌的神采。这一点,是极其罕见的。法斯宾德也节约掉了他难以根除掉的黑色情绪,而变得懒散了。就因为这懒散,我喜欢上了法斯宾德。可他的大部分作品,没有了这股懒散,或是将这股懒散和盘托出。好在法斯宾德的情怀是真灼的,技法同样是圆滑的。不像《莉莉·玛莲》,是精心打扮了一番,它一方面更诱人,一方面更具有隐蔽性。

可惜呀,法斯宾德拍完这部片子不到一年,就死了。女主角是法斯宾德的御用汉娜·西古拉,演技优越,是法斯宾德集团里真正的明星。对了,其实《莉莉·玛莲》是一首歌的名字,而且是一首很动听的歌。

(佚名)

法斯宾德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电影天才,如果不是因为英年早逝,也许他还会创造出更多的令这个世界为之震惊的奇迹。

——德国电影家协会评委会

对于世界电影史上十分著名的“德国新电影运动”,许多影评人都把它说成是“一个人的电影历程”。而这个人,就是有着“魔鬼同盟者”之称的德国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1945年5月31日,法斯宾德出生于巴伐利亚。从小就缺乏父母之爱,造成了他孤独内向的性格特点。随着父母的离异,跟随母亲生活的法斯宾德其实更多地是依靠着外婆的照顾而成长起来的。可当这位至亲之人在他8岁的时候不幸逝世后,法斯宾德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寄宿学校度过了一段时光后,15岁的他不得不投靠父亲。

1964年,高中辍学后的法斯宾德只能靠四处打工维持生计。但是出于他对戏剧和电影的痴迷,他又努力进入了慕尼黑的一家戏剧学校进行学习,并与德国日后的第一女明星、也是他的影片中的御用演员汉娜·西古拉成为十分要好的同学。

在此后的1966年,21岁的法斯宾德在尝试着拍摄了自己的几部短片后,决定进入柏林电影学院深造,但却遗憾地没有被录取。于是,并不愿意放弃自己梦想的他只有一条出路可以选择,那就是自学成才。

在法斯宾德的个人电影生涯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1969年里,他开始展示出超人的精力和魔鬼般的创造力。他先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编、导、演了为数众多的舞台剧、话剧和电影,接着又仅仅只用了24个工作日就拍摄完成了不朽杰作《爱比死更冷》,而影片《卡策马赫尔》竟然只用了短短的9天时间,至于《瘟神》和《R先生为什么疯狂杀人》等等作品,也均是在让人无法想象的短暂时间内陆续完成的。在高效高产的工作中,法斯宾德逐渐把身边的工作人员结合成一个高速运转的创作机器,而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台机器的发动机、大脑和心脏。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1970年,法斯宾德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一年中完成了一部舞台剧、4部电影和3部电视片,令所有电影界人士瞠目结舌。其中带有自传色彩的影片《当心圣妓》,不仅表现出他作为导演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成为法斯宾德电影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甚至就连他自己也称这部作品为他以前拍摄的“10部影片之首”。

其实早在尚未拍摄自己的电影作品之前,法斯宾德就一直对好莱坞的影片印象深刻,并且也立志要拍摄德国式的好莱坞电影。当他最终凭借影片《四季商人》得到票房上的肯定时,终于也让自己成为德国影坛上为数不多的能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成功的一线导演。1979年,他创作完成了自己最为著名的经典影片《玛莉娅·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一经问世,不仅取得了轰动的票房效应,同时也获得了多项荣誉,成为在法斯宾德的所有影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杰作。

此后的法斯宾德在20世纪80年代里趁热打铁,又以同样的手法拍摄了女性电影《萝拉》和《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从而一举完成了他张扬女性立场和视角的“女性三部曲”。这一系列作品的推出,不但给他带来了空前的国际声誉,而且作品本身也进入了德国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行列。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法斯宾德的艺术生涯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先是创作完成了长达14集、15个半小时且耗资高达1300万马克的电视连续剧《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接着又在那部《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之后推出了自己最为重要的同性恋电影《水手克莱尔》,并以其在反映社会现实及导演本人精神世界上的双重突破而再次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1982年6月,法斯宾德正在紧张地筹划着新片《可卡因》和《我是这个地球上的幸运儿》。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不幸却突然发生了。6月10日这天清晨3点半钟,法斯宾德的女友在回到家中的时候,只是听到他房间里的电视在响。虽然他有不经允许任何人不能进入他房间的惯例,但女友还是走了进去,只见法斯宾德赤裸裸地躺在床上,已经气绝,嘴里还叼着一根香烟。他的身旁,则放着电影剧本《罗莎·卢森堡》的手稿。

世界影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就这样陨落了。至于一度轰轰烈烈并短暂辉煌的“德国新电影运动”也随着他的去世不得不草草地宣告结束。

事实上,自1965年投身电影艺术的那一天起,法斯宾德在他37岁的生命历程中共有14年都在拍摄电影。他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最后的祭品奉献于自己的宗教——电影艺术。

当他以全身心的赤诚与渴望去贴近和献身于生活及电影的同时,却被这些他衷心热爱着的事物所吞噬。这对于法斯宾德来说,究竟应该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悲哀呢?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抹杀他作为一个空前绝后的电影大师的存在,以至于他的那种极度放纵的生活方式也和他的电影一起成为永远留在世界电影史上的一种传奇。

歌曲《莉莉·玛莲》的来历

1915年4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在柏林,初露头角的诗人、年轻的军官学校汉斯·莱普结识了两个姑娘——莉莉和玛莲,过从甚密。开赴前线之前的一天夜晚,他的脑海里总是徜徉着莉莉和玛莲的身影。她们促使他写下一首把她们的名字联结起来的诗,并给它取名《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个战士站在营房外的灯光下向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

20年后,汉斯·莱普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诗集,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后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舒尔策把它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他以“太简单”为由加以谢绝。舒尔策又把它送给夜总会歌手拉尔·安德森,她令人难以忘怀而又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战争的爆发,唱片仅卖出了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默默无闻。

德军侵占南斯拉夫后,开设了贝尔格莱德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1941年8月18日晚,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莉莉·玛莲》,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他们纷纷写信要求重播。在整个二战期间,这首歌成了敌对的各方战壕里的战士们共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