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14108100000012

第12章 拯救大兵瑞恩(2)

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影片高潮的部分了……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40分钟左右,可见导演对于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拿捏得既大胆又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这样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

结构合理之外,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我在这里想要详谈的则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那个大兵瑞恩。

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出现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当然,他也绝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等待他去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而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通过瑞恩的嘴,说出了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生活,而战斗打响后的每个人也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在美国,可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的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力,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利落地切来切去……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同时,也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地试着躲一颗子弹一样。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和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时,却是他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

当影片结尾处米勒上尉死去的时候,朗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沉重分量。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荣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的话语,我一直记得这部影片,记得了汤姆·汉克斯,记得了这次大无畏的行动!

(佚名)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这个星球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在这里,他象征着巨大的力量、深厚的内涵和难得的童稚之心。他就是好莱坞这个海洋中的一只鲨。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里弗

1947年12月18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母亲过去曾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在斯皮尔伯格4岁的那一年里,他的父亲买回了第一部8毫米家用型电影摄影机。而这一行动无疑也激发了儿时的斯皮尔伯格对电影拍摄工作的最初兴趣。至于制作第一部剧本完整的电影,也不过是在他14岁时发生的事情。

当然,成长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他的犹太血统,整个学生时代他都不得不在一种充满了蔑视甚至是敌对的氛围中度过。尽管他也曾因此而憎恶过自己的血统,但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他最终还是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血统问题,也由此对20世纪40年代的那一段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在他后来的许多电影中都得到了直接或是间接的体现。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高中毕业后,因为热爱拍片导致成绩并不理想的斯皮尔伯格,虽然没有得到进入电影学院的机会,但他却利用读书之余学习和积累了更多关于电影拍摄工作的技术和经验。当他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拍摄了一部22分钟的实验短片后,不仅凭借着它在亚特兰大及威尼斯影展上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奖项,更为重要的是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份来自环球电视部的一纸为期7年的合约。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正式迈入了渴望已久的职业导演生涯,掀开了自己辉煌事业的第一篇章。

由于生性喜欢幻想的斯皮尔伯格一直就希望自己也能拍摄一些与鲨鱼、太空人和蛇之类东西有关的影片,所以当他在1975年真正得到机会去拍摄自己的首部大制作影片《大白鲨》的时候,他的那份无比喜悦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着,斯皮尔伯格又结合自己的个性,抓住了人们追求幻想和刺激的心理,从1977年开始,陆续执导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E·T·外星人》、《回到未来》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等诸多大成本大制作的巨片。其中《E·T·外星人》不仅使他第一次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也标志着他那充满幻想的导演风格的基本确立。尽管此后的传记类影片《紫色》和历史题材影片《太阳帝国》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失意之作,但斯皮尔伯格并不在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他动用将近6亿美元的巨额成本制作了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从首映至今,这部影片已经创下了票房近10亿美元的骄人成绩,并打破了此前由他本人凭着《E·T·外星人》一片所创下的票房最高纪录。

更令世人惊奇的是,仅仅在数月之后,斯皮尔伯格又推出了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完全不同的,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史诗战争片《辛德勒的名单》,并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一种真实感、历史感与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影片一经推出,不仅赢得了高票房,还与《侏罗纪公园》一起,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奥斯卡之梦。

至于斯皮尔伯格在此后执导的《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以及再次以二战作为题材的这部《拯救大兵瑞恩》,也都是他延续自己在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这两方面成就的经典之作。当时间进入21世纪后,对于这位早已功成名就的电影大师来说,已不再需要用什么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在相继推出了《A·I·人工智能》和《少数派报告》等影片后,他的最新作品又回到战争题材上——与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合作完成的影片《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