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14108000000005

第5章 圣经(1)

基督教经典

《圣经》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至深至巨,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想了解西方文化者不可不读。书中的神话、宗教、历史和伦理故事,以及哲理箴言,多蕴涵意味深长的玄思,读来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

——著名学者杨义

1864年9月7日,一个美国黑人团体赠给林肯一份珍贵的礼物。林肯收下礼物后,说:“关于这部伟大的书,我已毋庸置疑了!它是神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救主给予这个世界所有的美事尽在于斯,没有它,人类将浑然不知是非对错。”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圣经》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书。西方文明建基于《圣经》,其政治、法律、文学、经济等方方面面无不有着《圣经》的深深烙印。西方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婚礼上神职人员要用《圣经》为新人祝福,葬礼上神职人员要手捧《圣经》为亡者灵魂祈祷。大街上,有人手拿《圣经》向路人宣道;旅馆内,每个房间都赫然端放着一部《圣经》。每个家庭必备一部《圣经》,人与人交谈中常常引用《圣经》中的言语或典故。数千年来,《圣经》更是文学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

《圣经》远超世上一切的书,它是东西方一切经典的翘楚。世界上几乎没有谁不知道《圣经》。不管是出于信仰还是出于兴趣,世世代代有无数读者和学者对它投注了无穷的精力。《圣经》具有如此大魅力的原因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基督教经典巨著,还是一部内涵丰富、意蕴精深的智慧百科全书。它记载的是先知、诗人、圣贤、使徒、民族英雄等的宗教经历和体验。他们在走过了人生伟大的旅程之后,有些人以口述的方式,有些人则以文字的记录,把他们生命中酸、甜、苦、辣的遭遇和他们对人生深刻的观察写下来,便成了今日《圣经》的骨骼。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经》是一部有关生命的书,也是一本指向生命之道的书。它虽然以神道为中心,却是为了发扬人道的精神;它有许多来世的叙述,却是为了教人如何活于今世。它的智慧恍如树林里的风声、旷野中的天籁,淳朴的人听到它的呼唤,热爱生命的人感到它的吸引力。

《圣经》是世界上一多半人的精神支柱,影响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所说,“《圣经》是神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救世主一切的美善,皆由此书传给我们。”《圣经》中的道德观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圣经》不但是基督教思想、生活和信仰的基石,亦为希腊、罗马、埃及,以及后来西方国家整个文化的精神泉源。到今天,这种影响又再次波及世界的每一个地域。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基督教在西方成了统治性的宗教之后,《圣经》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发行量在古往今来是首屈一指的,它对于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无与伦比的。

“圣经”这两个字是从'The Holy Bible'翻译而来的。'Bible'一字来自希腊文'Biblion',它的原意就是“书”,加上冠词以后,可以译为“书中之书”;在中文中“经”指常道、常法,中国人将圣贤所著的书尊称为经,所以中文用“经”字来表达它,是非常恰当的。而《圣经》一书中所记述的是基督徒信仰和道德的准则,是基督徒立身经世的大道,称为“经”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宗教经典,《圣经》是基督教徒的必读之书,信徒们在书中领悟基督教教义,寻觅信仰的真谛,获取灵性生活的依据。作为珍贵史料,《圣经》记载了犹太民族和古代地中海地区其他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成为史学家们探赜索隐的指南。作为古代文献,《圣经》涉及远古社会的神话、传说、历史、体制、律法、民俗和伦理,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作为文学杰作,《圣经》汇聚了多种风格的诗歌民谣、叙述故事,是世界广为流传的众多文化典故之源,为世界文学、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等贡献出奇特的构思和大量的素材。《圣经》对世界文化之宏远影响悠悠千年经久不衰。随着近现代以来基督教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不少人在其精神生活及灵性追求中,在解读古代之谜和寻觅超然智慧中,仍在关注、探究着《圣经》,仍在推敲、品味着这部古雅神奇之书所带来的问与思。

《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前者有39卷,后者有27卷。《旧约全书》本来是犹太教的经书,是耶和华和人的订约,也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作品的总集。基督教诞生后,于公元2世纪编成了《新约全书》,书中主要记述了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救世言行以及他的门徒的一些事迹,并收入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基督教为适应它的教义的需要,把《旧约》和《新约》合并为《新旧约全书》,作为自己的经典,形成了《圣经》。

迄今为止,《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文种最多的书籍,并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联合国公认《圣经》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部书。这部古老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载了古代中东乃至南欧一带的民族、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其中的哲学和神学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

《圣经》是一部伟大的书,其内容博大精深。《圣经·旧约》中有一个特殊的篇章《箴言》,它以长辈训导子女的方式,讲述犹太人关于修身、持家、处世、办事、修养等格言和谚语,它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使智慧的人增长学问,使聪明人得到智谋。《圣经》历史源远流长,不仅为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尊奉为经典,而且是很多人的道德修养的指南。在教导世人的修身处世方面,世上没有任何其他的书籍能与《圣经》比拟。有人说:“随便找100个遵行《圣经》的人,站在一边;再随便找100个反对《圣经》中真理的人站在另一边,试比较两方面的为人、品格与道德,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结果:即在反对《圣经》的人中,一定会发现多数是为非作歹、声名狼藉的人。”

歌德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天天读《圣经》,到老年时他认为他大部分智力修养要归功于《圣经》。曾经有人问维多利亚女皇以治国之道,女皇就指《圣经》为“大不列颠之宪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与其知己友人如爱迪生、福特等,约定每日比平时多读《圣经》一章,以提高灵性,应付艰难。《圣经》对世人的影响由此可见。

了解世界文化,尤其是了解基督教文化,必然会接触到《圣经》。《圣经》一书内容博大、意蕴独特,它不仅是犹太教、基督教的正式经典,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我们之所以推荐《圣经》为修身处世的一个指南,并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皈依宗教,而是因为当物质的匮乏不再困扰我们的今天,心灵的成长便成为人们生命的第一要素。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生活中充满着诱惑,随波逐流有时会让你感觉轻松,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有信仰。真正的信仰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的实际体验。人生中并非总是天色常蓝,花香常漫。当你遇到困难、压力、危机时,因为有了信仰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活目标的存在,才能不绝望、不放弃,有尊严地支撑自己始终能沿着理想的道路前行。

读《圣经》札记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耶稣反对复仇,提倡博爱。针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旧训,他主张:“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针对“爱朋友,恨仇敌”的旧训,他主张:“要爱你们的仇敌。”他的这类言论最招有男子气概或斗争精神的思想家反感,被斥为奴隶哲学。我也一直持相似看法,而现在,我觉得有必要来认真地考查一下他的理由——

“因为,天父使太阳照好人,也同样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假如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你们要完全,正像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

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一种真正博大的爱的精神。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做一个父亲爱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男人爱年轻漂亮的女人,做一个处在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呢?作为某族的一员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恨敌国,作为正宗的信徒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恨伤了你的感情、损了你的利益的人,这有什么难呢?难的是超越所有这些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一定要回打他吗?你回打了他,他再回打你,仇仇相生,冤冤相报,何时了结?那打你的人在打你的时候是狭隘的,被胸中的怒气支配了,你又被他激怒,你们就一齐在狭隘中走不出来了。耶稣要你把左脸也送上去,这也许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要你丝毫不存计较之心,远离狭隘。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已经上升得很高,你真正做了被打的你的肉躯的主人。相反,那计较的人只念着自己被打的右脸,他的心才成了他的右脸的奴隶。我开始相信,在右脸被打后把左脸送上去的姿态也可以是充满尊严的。

天上的财宝

耶稣说:不可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地上,要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天上,因为前者会虫蛀、生锈、遭窃,后者不会。

也就是说,物质的财宝不可靠,精神的财宝可靠,应该为自己积聚可靠的财宝。

那么,何时能够享用天上的财宝呢?是否如通常所宣传的,生前积德,死后到天堂享用?

耶稣又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看来这才是耶稣的见解:当你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天上时,你的心已经在天上;当你的灵魂富有时,你的灵魂已经得救了。

奥秘和比喻

耶稣对门徒授奥秘,对群众说比喻。门徒问原因,他答:“因为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让他丰足有余;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为了这缘故,我用比喻对他们讲;因为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不明白。”

这个回答十分费解,本身像是隐喻,却是向门徒说的。

事情本来似乎应该是:无论对门徒,还是对群众,都说比喻,使那已经有慧心的能听懂,从而得到更多,丰足有余,使那没有慧心的愈加听不懂,把他自以为是的一点点一知半解也夺走。

其实,存在的一切奥秘都是用比喻说出来的。对于听得懂的耳朵,大海、星辰、季节、野花、婴儿都在说话,而听不懂的耳朵却什么也没有听到。所以,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是精神王国里的必然法则。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耶稣有一些很聪明的教导,这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当然也对。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自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样你不但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把这难处解决。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你不但沉重,而且可能连一个难处也解决不了。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

耶稣说:“光来到世上,为要使信它的人不住在黑暗里。它来的目的不是要审判世人,而是要拯救世人。那信它的人不会受审判,不信的人便已受了审判。光来到世上,世人宁爱黑暗而不爱光明,而这即已是审判。”说得非常好。光、真理、善,一切美好的价值,它们的存在原不是为了惩罚什么人,而是为了造福于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光照进人的心,心被精神之光照亮了,人就有了一个灵魂。有的人拒绝光,心始终是黑暗的,活了一世而未尝有灵魂。用不着上帝来另加审判,这本身即已是最可怕的惩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