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14108000000039

第39章 曾国藩家书(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对子侄辈的教导一刻也不放松,总是详详细细、无微不至,希望他们对先世家风谨守勿失;唯恐他们生长在大官家庭而流于骄侈,因此在书信中总是殷勤指引、细心开导。用现在的通俗语言来说,曾纪泽和曾纪鸿是“正牌高干子弟”,然而他们在曾国藩的严格教育之下,都没有变成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不仅曾国藩的儿子个个成材,曾家的孙子辈还出了曾广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约农、曾宝荪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旁系后代也出现了曾昭抡、曾宪植这样有地位的科学家和政治要人。

曾国藩教育子弟不要背离“八本”,颇有意味。“八本”是指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赡养双亲以得其欢心为本;调养身体以少恼怒为本;立身处世以不乱说话为本;治家以不晚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在修身方面,曾国藩诊断当以“不忮不求”为最重要。“忮”是指“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是指“贪利贪名,计较实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这一类”。曾氏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心中没有羞愧的事,就会泰然自若,这是人生第一自强的道路,第一获得快乐的方法,也是守身处世的首要任务。”

曾国藩家庭教育观对中国近代现代的很多人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例如彭玉麟对曾国藩家庭教育观揣摩颇深,效法可谓急切而实际,尤其在告诫子弟勤俭持家、做一个好官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部分学人士子、官僚政客身上得到了突出的反映。它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得到了阐发,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取得了实际的效果,从而适合一部分人的心理,把学习它作为教育子弟成材、保持家世经久不衰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佚名)

曾国藩的学问

青年毛泽东在致友人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将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清政府曾把半壁江山的权力交给曾国藩。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曾国藩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

曾国藩写家书,写得跟他人不一样。他不谈抱负,不展胸襟,多说些种菜、养鸡之类小事。时人大为不解。却不知这家书的可读之处,不在书里,而在书外。或者说,读罢书里的,才能悟到书外的意思。

除了农活家务小事,家书里有一大部分涉及曾国藩所体验与感悟的处世道理,乃其呕心而出的“入世哲学”,在今人眼里成为这部家书的精华所在。例如其“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名言,例如其“处大位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收场耳”的处世之道,对今人仍有可取之处。知识、修养与成功的关系密不可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今天更适合现代人。

修身是人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兴建高楼大厦,假如不先打稳地基,就绝对不能建成坚固耐久的房屋。曾国藩从小听从祖训,“男儿需有倔强之气,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少年立志曰:“此生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他认为:农、工、商是以劳力求生存,而士是以劳心求生存的,从没有学业果然高明而不能生存,只会是自己学业还不够精通。他主张“读书是为了增进自己道德修养,追求诚实正直修身齐家的道理,以无愧此生”。曾国藩教诲说,“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无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

曾国藩一生推崇“惜福”两字,认为好处不可占尽,福不可享尽。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所谓:路让三分与人行,实则留路与自己。因而他身居高位仍居安思危,时时警醒自己及家人,并言:“此生虽在宦海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居家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劳(从事劳动)。”智者贵能有自知之明,能盛时作衰时想,有时作无时想,因为他深知“有甚得则必有甚失,有甚乐则有甚苦”的道理。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变,始终是人世间永恒的法则。所以,他教育儿子及侄子,不断告诫他们不要养成奢侈的习惯,建议他们种菜、养猪、给农田施肥;让人在墙外就看到家里的生气,进院又能看到一片繁荣景象。因为这些事,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是在上升还是在败落,勤俭持家,家族的繁荣才能持续下去。他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吃饭的途径。故而他培养出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家,且孙子、曾孙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

曾国藩认为一生成功与朋友是否贤能有关,因此他告诫家人,“择友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纵观古今凡能成其大者都有这种“非梧桐不栖,非廉泉不饮”的骨气。但同时他又宽容地说:“天下没有完全没毛病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有矛盾的友情,大的方面正直,小的毛病可以包涵,也就行了。”这正是为人的高明之处,人至察则无友,举大事理应不拘小节。居高不恃才傲物责难友邻,处优不自视才高小视旁人;对己严、待友宽;尽择志趣远大者为友;能知宽容友人的缺点和过失,这些对今天的人们交友无疑是重要的。(佚名)

曾国藩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提升,关键在于他深谙修身处世之道。他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语)。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他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极重人才。当年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曾国藩终生勤俭谨慎,修学不断。因此,当清王朝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还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身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

《挺经》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最高法则。用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的话来说,《挺经》是曾国藩“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曾国藩的一生,正是凭借这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本书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人物。唐浩明为著名的曾国藩研究者,他的《曾国藩》一书使曾国藩这个长期被当代历史忽略的人物,重现在读者面前。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