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14108000000037

第37章 菜根谭(2)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辩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真可谓:物欲可哀,性真可乐矣。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会一时糊涂,结果作茧自缚,相反,倒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安然度日。也就是说:内心保持清净,丝毫不沾染外物的话,世俗生活也会过得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但若执著于外在的人、事、物而不能摆脱,那么即使令人感到优美、快乐的境界,也会变得苦海无边。

博大、淡泊、宽容、善良、谋略和智慧,书中无处不在。读《菜根谭》,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虑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这就是《菜根谭》,她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这就是《菜根谭》。(曾侯乙)

《菜根谭》的处世哲学

本书以“菜根”为名,蕴涵着作者的深意。其含意大致有三:第一,努力培养处世之根。蔬菜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不可少之物,是极富营养的佐餐佳品。菜之味,或甘美、或清醇、或辛辣,但都是由根产生的。老圃深知其理,故种菜必厚培其根,而其味则厚。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亦须厚培其根。这根就是对人生真谛的理解。其二,不可轻视菜根。菜根与菜叶、菜茎是无法比拟的,多被人们所丢弃。在一些凡夫俗子的心目中,处世之理似乎犹如菜根,不值得重视。但作者认为处世之道绝不可等闲视之。第三,菜根自有菜根的妙处,应当甘之如饴。根虽远不如菜,但贫苦人家常常把菜根当做菜蔬来食用的。古人云:“性定菜根香。”不存奢望,没有贪求,菜根吃起来也是香甜的。今日的俗语说:“嚼得菜根,吃得苦辛。”肯于过清苦的日子,就没有什么艰辛经受不了的。

作者洪应明或许就是嚼得菜根谈“菜根”的,他也希望世人阅读《菜根谭》如同咀嚼菜根,能从中体味出一些为人处世的滋味来。

《菜根谭》提倡的处世哲学是什么呢?

首先,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生活,甘心处于窘迫的境地,乐于接受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不存非分之想,也不做非分之事,把名和利看成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恬于进取,耻于追求。安贫乐道,是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淡泊名利,是修身处世的做人准则。《修省》篇中说:“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气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作者在对比中,反复强调不要把富贵名利看得太重,要耐得住贫寒寂寞。如此,方能在纷杂的世界中优游自处,如鱼得水。《评议》篇中谆谆告诫说:“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处得它好,它益你反深。”

其次,提倡克己博爱,厚以待人。克己博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仁人志士都大加倡导,身体力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菜根谭》所有的篇章都闪耀着这一处世思想的光芒。“克己”的内容十分广泛,但首要的是制欲、制怒。要清心寡欲,抑制各种欲望;无论是有名之火,还是无名之怒,都要抑而不发。作者形象地说:“人欲从初起处剪除,便以新刍剧斩,其工夫极易;天理自乍明时充拓,便如尘镜复磨,其光彩更新。”(《修省》篇)人食五谷杂粮,接触千人万物,不可能不产生种种奢欲,关键在于要肯于并善于控制奢欲,并消灭在萌芽之中。薄以待己,宽以待人,是人际交往、处世酬人时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不论对家人、对朋友、对乡里都应如此,这是维系家庭和睦、朋友知心、乡里团结的纽带。作者深明个中三昧,语重心长地说:“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和气消冻,才是家庭的型范。”(《概论》篇)

最后,提倡心地坦白,慎于独处。“慎独”是儒家一贯提倡的处世的原则,今日已被人们所接受,承认这是应该具有的美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要心地坦白、光明正大,在明处、在人前,要堂堂正正,做一个正人君子;在暗处、在背后,也要磊落坦诚,检点行为,绝无不良之念,不做苟且之行。《应酬》篇中说:“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驰;处明庭检饬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则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又说:“待人无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心地光洁,襟怀坦白,对己则心安理得,无所愧悔,也就无偏私,无畏惧;对人则开诚而公,赤心相见,无隐瞒,无避讳,则得到他人的理解、宽容与帮助。若是心存龌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口如蜜,人后腹藏剑,不仅会失掉朋友,就是在人世中也难以容身。只有“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才“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菜根谭》所提倡的处世原则、处世方法、处世手段是十分广博的,涉及了人际交往中的方方面面。(佚名)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体认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它的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初怀道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许多文章介绍他时都说“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而当初给《菜根谭》题词的人叫于孔兼,是金坛人,万历年间进士,做过九江府推官、礼部主事,他与洪应明为同一时代的人,也是洪应明的朋友。因此,有人推测洪应明极有可能是金坛人,另有一说他是浙江余杭人。

从《菜根谭》的内容及洪应明的友人于孔兼等人的记载中,可知洪应明早年曾离乡学道,研究佛、释、道,著有《仙佛奇踪》4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寂光境》,晚年隐居茅山,写下了《菜根谭》。

洪应明是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且一生中独善其身的时候为多,是一个隐士。《菜根谭》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说出了作者在人生许多方面的感悟体认,因为这些人生的感悟总结了前人和他自己的经验教训,所以格外深刻独特、博大精深。

于孔兼应洪应明之请,为其所著的《菜根谭》写了“题词”,他称赞这部书说:“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性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鸢飞鱼跃。”他认为这本书“悉砭世醒人之吃紧,非入耳出口之浮华也”。

菜根在灾荒之年可以度命,人生处世也得咬“菜根”矫枉左右。菜之花、菜之叶可用鼻、用舌品味;菜之根却需用心体验;书之“谭”即谈心也,谈修身养性、处世待人、接物应事。警世之言,言简意丰。但《菜根谭》起初却只是以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之间,几百年来,时隐时现,险些失传。据《江苏艺文志》记载,此书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才由常州天宁寺校刻,莼思鸥馆藏。后来得以出版也纯属偶然。乾隆五十九年,一位遂初堂主人,在古刹残破弃书中拾得此卷,通读之后,深感此为性命之学,于是校正付梓,公之于世。

清朝中叶以后,《菜根谭》逐渐得到重视,人们不断翻刻,各种版本流行于世,世人将其视为修身处世的通俗读本。现代人则将其视为铸造民族魂的教科书,看成为人处世的规范。

《呻吟语》由明末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吕坤著,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书共6卷,前3卷为内篇,计有《性命》、《存心》、《伦理》、《修养》等8篇;后3卷为外篇,共有《天地》、《世运》、《圣贤》等9篇。作者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他本人多年的宦海沉浮以及他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体验,从而在人生修养、处世原则、兴邦治国、养生之道等方面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呻吟语》更有其独特而精辟的论述,因此至今仍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年(1310年),名士许名奎编著了《劝忍百箴》一书,汇集了有关“忍”的100条精辟简练的格言警句,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德范畴、喜怒好恶等情感领域以及酒食声色、名誉权势等各个方面。其中既有关于“忍”的理论、方法、功用和要诀,又有关于“忍”的故事和实践,尤其是其中每一条里几乎都包含有一个乃至多个有关“忍”的故事,使得这部书可读性、趣味性更强,同时又能让人从中获得智慧,更好地为人处世,本书可以说是我国古籍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