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14108000000025

第25章 人生论(2)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那些曾给予我精神滋养,给予我心灵启悟和安详的书,我总是把它看做可以围炉把盏、促膝长谈的朋友;而那些曾使我思想豁然而宁静、生命充实而丰盈的书,我常常把它看成可亲可敬的师长,譬如这本《人生论》便是!

十年前,一个深冬的午后,灰蒙蒙的天,冷飕飕的风,一如我当时的心绪。大学毕业走出校门已一年多了,眼见一个个同窗学友,大都分进理想单位,走上了工作岗位。唉!再看看自己,却仍在山村小镇的一家粮站实习。工作分配也没个着落,一想起这事心里就烦乱不堪。坐在桌前,我木木地盯着窗外,又想起了自己苦读求学的岁月,想起了我的农民父母……外面朔风凛冽,丝丝寒气侵入我没有炉火的房间,我瑟瑟的身体缩成一团,一种无聊的空虚,雾团般弥漫心间,索性裹上大衣,走出小屋……就这样,在小街上我漫无目的地走着,走着……

我停留在一个书摊前,准确地说那是一个小小的地摊儿,地上摆着屈指可数的几本书,没有我感兴趣的,其他大都是破烂不堪脏兮兮的杂志。我的目光又在地摊上扫了一遍,突然,我发现在地摊一角,一抹淡淡的绿色仿佛穿透了我。这好像是某种暗示,在这个萧索的季节里我拥有了它。我把目光固定在白色封面上,——那黑黑的树干冒出的点点新绿,黑绿相间中三个字的书名——《人生论》,深深吸引着我!书名右侧一行小字:[英]弗兰西斯·培根,何新译。呀!培根!就是说“知识就是力量”那句话的培根么?蹲下身来,我把书拿在手里,再次读着封皮上那点点新绿,那抹绿意犹如寒冬旷野里的一团篝火,跃动着希望的暖意,在我体内流淌着,涌动着……

付钱,把书揣进怀里。回到宿舍,我偎在被窝里,用冻僵的手一页页翻看着——

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旋转,那可谓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

——《论真理》

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论逆境》

……

读着一个个闪光的句子,我犹如一个雾中迷途的孩子突然看见了归家的路,犹如一个黑夜中跋涉的旅人突然看见了前方的篝火!我的生命里脉动着青春的旋律,灵魂深处飘荡着阳光的温暖……读培根的文字,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顿悟的愉悦!这是一部带有深厚的入世色彩的药石之作。

而今,作为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的我,每每想起当初那个读培根的寒夜,心里总有良多感慨。当然,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好书永远是我们所渴求的,我们通过读书,或完善自我塑造人生,或把握现实启迪未来!好书的流传并不借助于炒作,也不热衷于炒作,因为它自身原本就有一种冲击力,以唤醒其他生命,以一个传递另一个,使这本书孕育着永不熄灭的思想火光,蔓延成寒冬旷野里的篝火,温暖着每位跋涉的旅人……(佚名)

弗兰西斯·培根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他是一位政治家,但他的政治事业并不成功。培根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他是近代英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人物之一。

1561年1月22日,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的家庭。少年培根智力超人,12岁时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神学、形而上学,同时学习逻辑、数学、天文学、希腊和拉丁文。但大学中教授的大部分学问却使他在精神上感到窒闷,他开始寻求一条革新之路。当时,英国思想界正受到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兴起的新文化新思潮的强烈冲击。培根极其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这一脉搏。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产生了改造当代学术的抱负。以后他为这一目标进行了毕生的奋斗。

1576年,培根大学毕业后开始修习法学,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律师或法官。由于父亲友人的推荐,培根被派赴巴黎担任一名外交事务秘书,供职于英国驻法使馆。但在这里,他只待了三年。1579年2月,培根因父病辞职回英国,不久其父病故。

父亲的去世给培根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转变。因为根据长子继承法的规定,父亲几乎没有给这个最小的儿子留下任何财产。培根从此由一个贵公子突然沦为一个穷人。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不得不借债谋生。由于负债累累,培根此后一生都难以从中摆脱出来。这一点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他以后生活中的许多不幸。但在父亲去世后的十几年中,培根坚持自修完成了他的法学教育,终于获得了律师的资格,并且成为一名国会议员。只是他的收入很少,甚至不足补偿所欠债务的利息。

为了得到一个收入较高的职位,培根曾写信给一个显赫的亲属,请求帮助。培根在这封求职信中叙述他当时的处境说:“我现在31岁。这已是一个不小的年龄,但是我仍然一无所成……我有幸生逢在当今这样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我希望效忠女王和国家……然而我处境贫困(这并非由于我懒惰或挥霍所致),我的健康也受到了影响。”在这封信中,培根表述了他的求职方向和抱负,他表示:“我无意于功名利禄,升官发财。我只希望能得到一个职位可以谋生,并有足够的业余闲暇使我能从事我所热爱的科学研究。我的荣誉感正激使我走向一个新事业。我已经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我想清扫那些无意义的哲学争论,而探索一种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发现去达到真理的新途径,使人类知识获得进步。”培根早年的这一理想,后来通过写作的两部不朽名著《学术的进步》和《新工具》而得到了实现。然而,在求职问题上,这位亲属并没有帮他的忙。但是青年培根作为一名议员和律师,在当时的一系列法律和政治事件中,已经具有优异的表现,因而名望愈来愈高。大约在1590年左右,他结识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年轻的宠臣和情人艾塞克斯伯爵。艾塞克斯机敏多才,他十分欣赏培根的才华。他支持培根的理想并同情培根的处境。为了帮助培根还债,他提供了一笔赠款。这笔钱虽然不够弥补培根的巨大债务,但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艾塞克斯还曾努力向女王推荐培根,但是由于培根在议会中曾激烈批评女王的政策,因此他在伊丽莎白时代始终受到冷遇和埋没。直到1607年,培根46岁时,他才被新国王詹姆斯一世任命为司法部次长。在此以后,他一度官运亨通。

1613年培根担任了法务部长。1617年,他出任掌玺大臣。1618年,他就任英国大法官,并被国王授予维鲁拉姆男爵的称号,1621年又晋爵为圣奥尔本子爵。但也正是在这一年,培根被卷入一件巨大的经济案件。这个案子的背景直接牵连到国王詹姆斯一世,而培根作为法官,则被议会控告犯有受贿和包庇罪。议会任命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培根的案件,培根被确认有罪,但国王赦免了培根。出狱后国王本来还想授予他新职,已看破红尘的培根辞而不就,从此闭门著书。培根晚年颇为凄凉,在学术上却卓有成就。1626年初,他想发明一种冷冻防腐的方法,在风雪中做实验受寒染病,一病不起,于同年4月9日去世。培根是以伟大的思想家流芳千古的。如果说达·芬奇的名字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象征,那么培根的名字就是近代新兴科学与技术的象征。所以马克思把他称做“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我们常提到所谓“第三次浪潮”,就是说,农业的发明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技术和文化革命,而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结合,带来了人类历史的第二次革命;最近十几年来,由于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的结合,正在把人类推向社会与文化的第三次伟大革命。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早在300多年前,正是培根最早对人类发展作出了与此相仿的一种极其具有远见的历史的概括。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产业还只是在萌芽的初期,中世纪宗教的枷锁还在严重地禁锢着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社会。而培根在《新工具》这部著作中却指出:“农业的发明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而依靠把科学应用于工业,正在导致人类文明的第二次革命。”

在评论培根时,黑格尔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培根所真正关心的是现实而不是理论。在这一点上,培根可以说是他的民族的典型。”这一评价是很深刻的。因为培根在学术上最关注的,是如何让知识在实践中产生效果,把科学的理论与工业相结合,转化为改进人类物质生活的实用技术。这种想法,实际上标志着近代学术方向的一个根本转变,也是中世纪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向注重应用技术的近代科学转变的枢纽点。所以在哲学上,培根可以算作英国实验主义和后来英国实用主义的始祖。也正因为培根哲学的这一特点,他才能在一个工业革命的前夜时代成为领导思想潮流的先驱。

关于培根的评价,几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异议,所有的近代思想史和科学史著作都一致公认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伟大学者和科学家之一。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大著作》、《小著作》、《文集第一编》、《文集第二编》、《文集第三编》、《哲学论文集》、《形而上学》、《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研究》等。英国人民对培根非常崇敬,把他与莎士比亚一起看做16至17世纪英国民族的骄傲。1662年英国建立了著名的皇家学会,这正是由培根的遗愿设立起来的科学组织机构。

在培根居住过的牛津大学的圣芳济院里有一块碑石,碑石上的部分铭文是:“罗吉尔·培根,伟大的哲学家……通过实验方法,他扩大了……科学王国的领域……在漫长的一生的孜孜不倦活动后,他安息了。”

1620年,培根总结了他的哲学思想,出版了《新工具》一书。在书中他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鼓励。

****

爱默生被认为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十分注重人的修养和生活的准则。他的《论文集》一书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分注重辞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论文集》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读《论文集》是一种智慧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你会觉得自己一下子心胸开朗,神清气爽,向往变得更加聪明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