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爱上学校,不再厌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
14105700000009

第9章 厌学的原因(3)

家庭教育的原因

如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家庭的破裂、离异,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缺乏积极性与重视,家长教育方式太过严厉粗暴,家长对学生过高的期望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的过大差距等。其中教育方式的严厉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

对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学生,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学生的最可怕的礼物。”

马卡连柯

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差异是巨大的。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但假如我们的教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早期教育的原则:能力胜于智力。

因为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因素压倒了理智因素。

一个独生子女受到4位祖辈和两位父母的钟爱与呵护,学生处在核心地位,被过多过满的爱包围着。他们很容易发展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心里成熟滞后”,“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等人格上的严重欠缺的人。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教师的培养下,没有完全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和能力。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千般恩爱,集于一身。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但又无法掌握教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

这个问题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许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学生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假如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学生发奋读书;后天“超女”很热,就赶集般的把学生送交特长班、艺术学校……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学生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

(1)家长完全奴役学生,也就是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往东你不敢向西。

(2)家长对学生无论不问,完全让学生“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因此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许多留守不留守的家庭都是如此。但不管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成为相当可怕的教育误区。在这方面,许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学生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学生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此外,有些家长的教育意识虽然增强,但因为时间精力不够,只能在生活方面给以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以此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最后,社会影响因素繁多而复杂,家庭教育的控制力大大减低,尤其是性教育方面,成为学生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家长的虚荣心作祟

中国的教育有问题,这是许多人感同身受的,这背后不仅仅是体制上的问题,同时也与中国的人的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问题:

(1)中国学生没有明确而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这个主要是观念问题所导致的。

(2)中国的教育不够人性化,力图把人脑打造成电脑,这个就是体制所引起的。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许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的。如果有的话,只是努力地盲目地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

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最后就直接引起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

这到底是谁的错?父母,教师?错了,都不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落后的思想观念引起的产物。

中国的父母许多时候是虚荣心作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求非常的苛刻。过度的强求而不是理智的引导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物极必反。“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是赞美,有时候却是讽刺。是谁把父母弄得那么疲惫?是子女的不听话,是子女不争气?可能是的。然而又是什么使他们不听话,不专心学习呢?是你们自己啊!

曾经有那么一个坏学生(当然他现在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好学生),小学时期是跟着一群小混混度过的。打架、逃课、捣乱等,基本上都做过了,结果连小学毕业考试都没有参加。因为伯父是一个中学的校长,因此有幸继续读初中。

初中的时候,刚开始他还是老样子,但相比小学时候听话多了,已经不跟那些小混在一起了。到了初二他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并专心读书。到了初三竟然成为学校里面的尖子生,而且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他的伯父很开心,到处宣传表扬他,大会小会都提到他,叫那些读书差的学生向他学习!但是中考的时候他又与重点高中无缘,只进入一个普通高中的普通班。失落和沮丧难以言喻!然而他还是克服了这些情绪。通过努力,再次进入了尖子班,到了高三他又一次感受到成为榜样的快感。最后他顺利地挤过独木桥,跨进大学的校门,真可谓不幸中的万幸儿!

他小学的那群小混朋友,听说有许多进了监狱,那些当年的佼佼者许多也都没有走完中学路;初中时候他的榜样也没有几个有他这么幸运,许多只考上了大专;而高中那些竞争对手,也都落后于他。

对此,他感慨良多:

“我感谢自己,更加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宽容、感谢他们的开明、感谢他们的支持、感谢他们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今年寒假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做,就练习毛笔字和钢笔字,还写写文章!母亲看见我那么卖力,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如果小学时候如此用功,现在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我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我并不后悔。那时候我没有用心学习,是因为我并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也厌烦经常听到大人们的唠叨。那个年龄的学生,哪里有能力思考那么远的事情啊。那个年纪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喜欢什么。而他们所喜欢却不幸被大人看作无聊没用。就这样,学生们追求兴趣的权利被剥夺了,转而被强迫去做父母觉得好的学习。不错,大人们觉得有用的东西,对于学生长大以后真的很有用。假如学生能够用心学,他们以后必然可以少吃许多苦头!然而父母们,你们也应该知道他们还是学生啊!他们还不应该这么快就拥有老人们的思想!多给他们一点自由吧,让他们在长大以后再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感觉童年是多彩的而不是灰色的!”

不利学生情绪培养的家长

家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父母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对子女唠叨个没完。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塑造自身的人身价值,如何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并接受优秀家长的身教言教并重的方式,认识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多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以下是4类不利于学生情绪培养的家长。

1.物质至上的家长

这类家长只顾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子女的切身感受。有的家长说,这段时间他们不敢拒绝子女,子女要什么就买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可是,他们又常常不注意说话方式,有时会跟子女说:“你要是考不好,别怪我们,那是你的事。”家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学生听的,实际上是家长自己安慰自己。

2.控制学生的家长

这类家长爱一切包办,他们希望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能有片刻放松。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进了家门,把书包放下,聊几句当天校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父亲就大喊着要学生去学习。

这位父亲就属于一切包办的控制型家长,子女必须按他的要求时刻把心放在学习上,每分钟都要用在学习上,一切作息以学习为目标。这位父亲的控制行为遭到学生的强烈反抗,孩子哭着愤怒地和父亲争吵,然后一眼书也没看,在哭泣中睡着了,父亲则气得浑身发抖。

家长再有阅历,再有水平,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参加高考。每个家长都希望学生在高考中能考个好成绩,并且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学生,但当家长的行为和爱学生的初衷背道而驰时,就很难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高考也是,奉劝家长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家长要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安排好属于他们自己的高考。

3.面子第一的家长

这类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和自由持否定与排斥的态度。有一位父亲,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领导,当孩子的“一模”成绩只够三本线,与他的期望有很大偏差时,他生气地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窝囊废儿子。”儿子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4.陀螺转不停的家长

这类家长自身情绪不稳定,反应过敏,经常随着子女的变化而变化。不管子女回家和家长说什么事情,家长马上随着话题像“陀螺”一样旋转。有个考生告诉家长,说他的成绩忽上忽下,担心高考时发挥不稳。家长马上着急起来,万一高考赶上孩子发挥最差时候怎么办?妈妈眼泪汪汪,好像孩子真的已经考砸了,这更加剧了孩子紧张情绪。

“过度保护”惹的祸

在深圳市妇联的办公大楼,这里的心理咨询热线经常被这些家长打爆了,家长大多反映,家里的小朋友最近有很大问题,经常哭着闹着不肯返学,究竟为什么呢?

专家表示,“开学恐惧症”固然跟假期漫长,学生生活懒散无规律有关,但家长的“过度保护”,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家长王先生表示:孩子对他妈妈尤其依恋,我们准备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他说我不去幼儿园,幼儿园教师会打我,也许是他妈妈或外婆这样说的。

“过度保护”会引起什么后果呢?除了削弱学生的自立能力之外,也许引起他们严重逆反。

欣欣上幼儿园前由外婆带,动手能力较差,动作比较慢,依赖性很强。父母因为工作忙,对孩子照顾得较少。她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不愿意学习,经常开小差。欣欣上课总不能集中精神,她从来不主动发言,当教师提问时,就低着头不说话,甚至流泪或发脾气。根据医院的检测,学生智力没有问题,因为感觉系统失调,使欣欣的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学习差令她越发失去学习的兴趣。当别人学习的时候,欣欣最喜欢玩弄自己衣服的纽扣、花边等,显得很开心。有时见她眼睛看着教师,但眼神空洞,像在神游。她做手工的速度很慢,做得不像,很容易发脾气。

专家分析:学生是因为受到过度保护,造成了能力低下,不但行动能力差,脑子也“锈”住了。能力差就会遭到小伙伴嘲笑、教师的批评,于是就自卑、退缩,什么事能躲就躲,能不干就不干,这样下去,各方面能力就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绝不是单纯的拒绝学习问题,而是生存能力差,社会化水平低。

专家建议:处理这个学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懒”一点,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即使她做不好,也要让她自己做,父母可以指导,万不可包办代替。要能做到忍着不插手,学生求你帮忙也不要管。学生做任何一件事情,总要集中一点注意力,做成了一件事情,总能增加一分自信心,就这样慢慢积累,时间长了,自信、注意力、能力问题,都可以得到改观,这是真正切实的教育。父母假如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怪学生了,因为这是父母的问题。隔辈人护学生心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请外婆不要过问学生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