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14105400000012

第12章 正心(1)

儒家学说讲“三纲八目”,八条目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在的事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在的修为;修身,则正是内外双修的关节点。勉志,更多的是面向外求,而能不能实现志向,还需要内求,即正心、诚意、修身。

“志向”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想法,中间层面是目标,最高层面是理想。立志外求的是目标、是理想,所有的目标理想终究是内求来生发,良田生嘉禾,朴石出美玉。“正心”正是要通过修养心性,来让自己博大起来、宽容起来、高旷起来,为自己的事业做好基础性的准备。欧阳修说: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辨左氏》)

把正心作为修身的基础,作为内求的关键。曾国藩也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家书·家教》)都把“正心”作为修身立志的首要之务。欧阳修认为,要成就谦谦君子,靠的是内外双修的努力。曾国藩则更强调了“正心”是自修,是慎独,是让自己的心灵无论在繁华处、还是在孤寂处都能够守正如一。

人的一切行事都是由心来决定的,要想自强自立,要想为人行事中于规矩、合乎道理,就要从“端正己心”做起,正所谓“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正心”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如唐太宗所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贞观政要·政体》)人最难克服的困难在于自己的内心,“正心”就是一个琢磨砥砺的长期过程。如果不能够约束自己的内心,发蒙内心的善良与纯真,心灵很快就会荒芜起来。

§§§第一节明心

“心”,在中国典籍里经常被提到,儒释道三家的经典里都有,其思想渊源,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本真,都在强调“心”。儒家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人全部行为的根源。

一、善良

《孟子·公孙丑上》讲: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他认为人的全部道德都来源于“心”,这个“心”实际是人性善的本原。中国文化中讲的“脑”、“心”,不是从器官上讲,是从其功能上来讲。具体来说,中医讲的“心”相当于西医讲的以心脏为中心的循环系统,中医讲的“肺”相当于西医讲的以肺为特征的呼吸系统,只有讲功能,中医才能产生“脉络”这样的医学理念。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在讲人的善念、精神、教养、智力等道德功能的根源。“端”即是根本、是开始、是本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孔子看来,人所有的情感和品德都是从“仁”生出来的,人有“仁心”,“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感情特质。这个特质是什么呢?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观点,将其总结为“性善”。人因都具有恻隐之心而性本善,什么叫恻隐之心?孟子举例子说,看到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孩在井边玩耍,所有人心中都会“怵惕之”,这一点就是恻隐之心,就是人本性中的善念。还举例说,梁惠王要拿一头牛来祭祀,看到牛在发抖就把牛放掉了,这也是恻隐之心,也是善念的发挥。所以说,心怀恻隐就是保有仁慈之想、为善之念,“仁者爱人”即是这个道理。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有时候会羞耻、憎恶于自己。羞耻,是因为觉察到自己行事不合乎规范;憎恶,是因为更感觉到这个事情不合乎人类的感情,可能是作奸犯科的事情。“羞恶”实际就是因为自己明白了人之为人的责任而产生,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情感判断,这是“义”的发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孔融三岁让梨,是一种辞让,作为成年人遇事更应该懂得礼让三先,这是基本的礼仪,也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素养。凡事都要抢夺,即便有了法制约束,最终也会变成明偷暗抢。而人人具有辞让之心,才会使得这个社会本分、安分。行事要明礼仪,特别是在利益面前更要有辞让的精神,彼此相安,才能彼此无事。羡慕嫉妒恨,不仅伤了自己的心性,也会成为社会秩序紊乱的动因。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何者为是,何者为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判断。人能够对每件事都有基本的判断,这就是智慧的开启。儒家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都是来自人的内心。这个观点被后人继承并多有发挥。如韩婴是秦汉时的儒学家,他也说:

中心存善,而日新之,则独居而乐,德充而形。(《韩诗外传》)

“中心”是古人的说法,其实是心中。他认为人心惟善,并要“日新之”,心中既有善念,就要每天发展、提升自己的善念;若能如此,即使他一个人独处,也能够心怀喜乐,道德充盈广大,而不在于对外物的依附。所以说人要想自立、成德行、成事业,或是求自心的完满充实,都要首先“正心”。

事实上,关于人的发展,中国文化中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观点是来自孟子,即每个人心中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都保有善念。把内心的善念发扬光大,使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人就能成为坦坦荡荡的君子。这就是思孟学派讲的“求放心”,是从内到外的改化。后来到宋明时期,就形成了心学一派,以宋代的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为代表。另一个观点则是认为人生下来就受后天的污染,必须用教育、礼乐加以约束、规范,人才能有所发展,即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就是持这一理论,他认为人一出生便有“食色”的本性,就会生发贪婪的劣根性,这个劣根性不会自行消失,必须用外在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约束。这一派在宋代形成了程朱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把人的欲望抛弃掉,让人完全按照上天的规矩做人做事。理学认为人要成长、完善,必须自外而内的矫正。不过,我们这里讲的“明心”,是继承着思孟学派的观点,遵循自内而外的途径。

二、光明

人要把内心的善性、德行发挥出来,即是“明心”。程颐*讲:

*程颢(1032—1085)与程颐(1033—1107)并称二程。两人为嫡亲兄弟,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两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对朱熹的影响颇大。

人心贵乎光明洁净。(《薛文清公读书录》)

“明心”之“明”,是要做到内心深处的光明洁净。“光明”即是心里很清明、开朗;“洁净”就是无有秽浊、邪僻。我们有时说一个人内心阴暗或心胸狭窄,实际是在说其不能够“明心”。有的人朋友非常多,也正因为他内心光明、纯净,具有人最好的本质。

现在社会中也许充满了欺诈,用雨果的话讲,这个世界就是傻子和骗子的集合,但是只有每个人内心真诚,社会才能慢慢的变好起来。儒家就是在强调人光明的一面。朱熹说:

因其良心发见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昧,则是做工夫底本领。本领既立,自然下学而上达矣。若不察于良心发见处,即渺渺茫茫,恐无下手处也。(《答何叔京书》)

他把“明心”当成是人良心的发现。“不昧”即是“明”,是说最初的时候一定要下决心,要“猛省提撕”。“猛省提撕”是宋朝的土语,是说要与原先的旧我脱离,才能使心不昧。“明心”是一项要下工夫的本领,只有立起这项本领,才能“下学而上达”,学到的内在修养才能全都用于外在事功上。若没有这种“明心”,立不了这项本领,终究会作人浑浑噩噩、做事迷迷糊糊,人生若长处在浑噩糊涂中,便没有提高的余地,便没有发展的空间。

明心的重要,在于这是良心的发现,是善心善性的发挥,是做人的根本。胡达源在《茅蓬语录》中说:

心术不正,其为材也必劣;学问不深,其为器也必浅。

没有良心善念,再有才华和学问也只是歪才、怪才和劣才。一个正直诚实、坦坦荡荡的普通人,即使知识欠缺、学问不深,也远比一个行为龌龊、心理阴暗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要大。我们讲“勉志”、讲“正心”,还要讲“修身”、“养德”,讲“为学”,目的就是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坦坦荡荡、心怀善念的人。

关于“明心”的论述,我最欣赏的一句是:

修德以立本,清心以应务。

“修德”即为正心,“清心”即为宁心,两者仍然在讲“明心”的道理;“立本”“应务”之说,也是从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两个层面上着眼。道家也很强调“明心”,《列子·汤问》里面说:

明心为情主,形实无知耳。所以道者贵乎养神也。

之所以要“明心”,是因为“明心”是万物之主、万情之主,这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心窍被蒙蔽,任何的外部规定只能成为约束,不能成为动力。没有内在动力去修养,即使表现出来的得体举止,也只是伪装、是演戏。朱熹也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意思是若内心能够清明纯净,不生妄思妄念,人就不会做出贪鄙污浊的事情。

而要“明心”,正是要避免不良心性的生成,至少要抑制其不能坐大。《关尹子·三极》中讲:

利害心愈明,则亲属不睦;贤愚心愈明,则交友不长;是非心愈明,则修道不成;好恶心愈明,则事理不契。

此处的“明”,应理解为“过度”的意思,不是“明心见性”之“明”。

利害心,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有“智”无“慧”,像王熙凤一样,机关算尽,最后反算进了自己的“卿卿性命”。一个人为人太过精明、太重利益而不重情义,就连本该亲近他的亲戚都会躲着他,必然以孤家寡人收场。

贤愚心,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真诚相待、一视同仁,而总是在比较,总以一些外在的、物质的因素来衡量他人,把每个人都放在利益关系中去衡量,或者放在自己的价值尺度中去判断,从而决定是否与之交往。如果总是根据利益关系判断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累,与之交往的人也会不胜其烦,这样很少交到真朋友,即使有了,也很难长久。

是非心,是总盯着是对是错、是好人是坏人的判断。为人处事始终在是非判断上下工夫,不论事情的大小与性质。这样的人过多纠缠于小事、细节,便不能通于大道、达于至理。因为“道”浑然一体,天下万物万事总在其中,是处即是非处,非处亦是是处。现实生活中看待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的角度不同,判断也就不同,永远没有最全面和最高明的审视。如果非对即错,非此即彼,凡事都要论个理,那在日常生活中,烦恼之事会接踵而来。有时我们看到很多人之所以烦恼,不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什么麻烦,而是看到一则报道,听到了一则传闻,就忍不住骂,骂同事、骂领导、骂时代、骂世界。这不是真正的是非分明,而是自找是非。

好恶心,是人的私情私爱在作祟,是设定一个小圈圈,爱之就鸡犬升天,恨之就株连九族。人的内心不能公正、平和地看待周围的人事,总是用情绪来决定自己的态度,是非对错取决于喜怒哀乐,就会遮蔽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偏离了正确、恰当的轨道,做事也就难免“与理不契”。

总之,我们所说的“正心”,就是要把“心”放在一个非常中和的位置,“利害心”、“贤愚心”、“是非心”、“好恶心”,都是人心的一种过度偏斜,皆可称之为“分别心”。

人心太聪明、太玲珑的时候,对外在人事做种种利害、贤愚、是非、好恶上的分别,内心就不再浑然、不再开阔、不再坚挺,而陷入了破碎、狭隘、脆弱的境地,这样的内心很容易受到损害。虽然我们讲人要聪明、要内心洁净,但一定不要过度,“明心”不是让人斤斤计较、存有过于细密的分别。

没有分别心,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有新闻说现在的“闪婚族”,结婚快,离婚也快,感情婚姻不能维持长久。除了所说的年轻人的好冲动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我觉得“分别心”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只懂得接受,很少懂得给予。每到节日,通常都是父母在给子女打电话,而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的很少,有时候甚至对父母的电话还感到厌烦。这样的习惯,一旦恋爱或结婚,不自觉的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双方的财产、亲戚、老人的界限都分得很清,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常因分别心而产生矛盾。实际上,两个人要组成家庭,在感情上、在法律上,权利和义务都是同等的,双方都要想到那是共同的老人、共同的财产、共同的事业,不要有分别心。

从这个角度讲,“明心”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分别心,一个部门不要只考虑一个部门的利益,一个地区不要只考虑一个地区的利益,一个人也不要总考虑自己的利益,能够从国家的发展、老百姓的安康、周围人的幸福角度想想该何去何从,稍微理解一下他人,关注一下他人,方便一下他人,帮助一下他人,这个社会就会和谐、安定得多。

三、端正

我们讲“明心”,不能只空谈心性,要了解“明心”的大用,在于辅助事功的追求,方为不负修养、不负所学。魏晋玄学的优点在于思辨,缺点就在于不去做。到了宋明理学才强调知行合一。《格言联璧·学问》里有句这样的话: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