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当众讲话训练手册
14105300000017

第17章 当众辩论的艺术(2)

三、从容坦然,镇定自若

在辩论比赛时,辩论者的心理表现是非常重要的,而心里表现主要是指辩论者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活动的自我调节与控制。就辩论心理素质而言,最重要的是意志、其次是感觉。意志是指人内在的精神力量,侧重表现在顽强的斗志、镇定自若的气势和坚忍不拔的持久力,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临场心理意志能力的表现,首先在于从容坦然、临危不惧的气概。如果未等辩论开始,辩手们就开始两腿发软、心跳加剧、手心出汗、头晕眼花、呼吸不稳,那么这样的临场状态不仅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且未战就已先输了。如果辩手能把自己的心理状态控制到从容坦然,镇定自若的程度,就是最好的临场状态。意志力的增强除了与人的性格、成长经历和文化修养有关之外,还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提高。

一般来说,要在开始之际尽可能刻意追求一个矜持、稳健的外在形象,双方接上火以后,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镇定,不能自乱阵脚。辩论者首先应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在心理上应站在“评价”对方的立场,而不是先设想自己是站在“被告席”上。应千方百计寻找对方的弱点,抓住对方的把柄。应该看到对方也是一个平常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去惧怕。另外,“失言”是辩论中一大致命伤,在辩论中,我们要不怕“出洋相”,而一旦失言,也不要紧张,要想克服失言后的手足无措,应集中注意力去想一些跟失言、论辩全然无干的事,如棋赛、大厅内的陈设、电视中的某个镜头等。这样做可化解你因失言而引起的愧疚不安的紧张感,从而做到失言而不失态。

四、气度得体,举止优雅

辩论者在场上应该随时提醒自己注意风度。良好的个人气度能创造出场上舒畅的辩论气氛,也是辩手才干、修养的综合体现。如果气度不好,辩论紧张的时候,可能由于本能的冲动而出口不逊、贬低对手、讽刺挖苦,甚至恶语伤人,做出不得体的举动。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攻击了他人的人格,实际上也贬低了自身的人格,甚至使辩论大煞风景。好的气度可以使对方尽管思想短兵相接,硝烟弥漫,但彼此都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不仅可以使你在浓烈的赛场气氛之外平添知识与文化所特有的馨香,还可以使辩论双方在场上的实力、信心等诸多内在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另外,仪态端庄、举止优雅也是辩论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保持端庄、礼貌。一般说来,穿着要庄重、整洁,切不可随随便便,衣冠不整地在台上亮相。其次,手势、动作上要求简洁、干脆。由于辩论中语言和思维的节奏都很快,所以伴随着的形体动作一定要简练、干脆,切不可拖沓,而应显示力度,并以舒展、自然为宜。要把握好这其中的要领,主要是体现在适度上,不要过多地使用手势、动作,即使使用,幅度也不宜过大。切不可用手指戳戳点点,或因一时激动而用手指指着对方的鼻尖慷慨陈词,这都是极不礼貌的。

辩论的气质要好,风度、仪态也要好,这些都是人的平时修养的表现,无不与人的道德涵养、人格水准有关。所以,热爱辩论者应该平时就从小处着眼,注重修身养性,锤炼自己的道德情操,追求从行为到思想各方面的提高和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一个优秀辩手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第三节当众辩论艺术的实战技巧

辩论是智力、能力的竞争,更是意志的竞争,在辩论时,辩论者的辩论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高辩论技巧是获得辩论成功的关键。

一、针锋相对,主动出击

在辩论中要掌握主动权,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之处,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要掌握主动权,就要针对对方最薄弱的环节先攻,争取先声夺人。只要你牢牢掌握主动权,你就会牵住对方,你到哪里,对方就会跟到哪里。反驳的方法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反驳其错误论点,用事实分析,直接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和荒谬;二是反驳其论据,直截了当地揭穿其论据的虚假性,论点的不正确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了;三是反驳论证,通过揭露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错误,最终推翻其论点。在反驳过程中,尽量做到稳扎稳打,不要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例如:1984年,里根为竞选连任总统与对手蒙代尔展开了电视辩论。此时的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竞选人,在辩论中蒙代尔对里根的年龄大加攻击。他说:“里根总统,您的年龄已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对此,里根笑着说道:“蒙代尔说我年龄过大,我却不会利用对方年龄太轻、经验不足作为把柄来攻击他。”里根的巧妙回答使选民在笑声中接纳了他。

二、以谬制谬,出其不意

为了驳倒一个错误论题,先假设他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根据,用言语或行为合乎逻辑的推出下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以便对方从这个结论中很自然的反推到自己论题的错误之处,从而使对方的观点随之被驳倒。

例如:古时候有个富翁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给他陪葬。富翁之弟是个有识之士,反对这样做。他嫂子坚持道:“你哥哥死了,在地府无人侍奉,我们决定用活奴陪葬,谁阻拦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还是嫂子和管家虑事周全,用心良苦,可见嫂子同兄长夫妻情深,管家对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不过,让别人去服侍兄长,我们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长定会非常满意的。”其嫂和管家哪愿去死,只好把活人陪葬一事作罢。以谬制谬法的运用,要注意相同性质的谬论的可比性,若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谬制谬的效果。

三、顺水推舟技巧

辩论者抓住对方的话茬儿,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对手折服。这种方法是借用他人之力,为自己所用,引诱对方深入,将其引向荒谬的极端,把对方逼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天,苏格拉底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正巧有一个过路人,他就问道:“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能向您请教吗?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忠诚老实,不欺骗人。这就是道德行为。”苏格拉底又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可以说成是不道德的吗?”“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说。“与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成功了。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吗?”苏格拉底接着发出反问。那人回答:“那是在战争中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停顿了一下问道,“儿子生病了,却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请问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那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那人被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能做到道德。”而它恰恰说出了苏格拉底要说的。在这里苏格拉底就采用了顺水推舟的技巧,使路人说出了苏格拉底想说的道理。

四、釜底抽薪技巧

要想止“沸”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抽薪”,这种方法是指在辩论中,抓住对方论据的纰漏,然后将其论点的支柱猛然击塌,导致对方失败。运用这一辩论技巧时应注意两点:一要找出对方观点或言词中的纰漏,这是在“釜底”“抽薪”的突破口。二是“釜底”的“薪”可能很多,也就是支持对方观点的论据很多,应抓住主要的、本质的论据下手。

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赛台湾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关于“考试制度是衡量个人才智的最佳途径”的辩论中,正方以“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开篇:仙女送给灰姑娘一双玻璃鞋,让她到王宫的舞会上去跳舞,从而使灰姑娘有了一个表现自己美貌和才能的机会。然后话锋一转,指出考试制度就像这双玻璃鞋,它提供了表现个人才智的机会;并且呼吁给世界上无数“灰姑娘”都送一双玻璃鞋,让她们有机会脱颖而出。这个妙趣横生的开篇,引起了全场的掌声。正方以此为立论的开始,力图造成先声夺人的优势,一开局就掌握主动权。但是,台湾大学队的一辩王文华同学从容不迫,竟然续起了对方并没有讲完的童话:舞会散了,灰姑娘走了,王子也离开王宫,拿着这双玻璃鞋,到处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灰姑娘。说到这里,王文华同学突然发出攻击,反问正方:如果一个丑八怪的脚大小正合这双玻璃鞋的尺寸,王子岂不是要找错人吗?考试制度看起来很公正,其实正像这双玻璃鞋一样不可靠。王文华同学敏锐的反应,机智灵活的战术收到了极好的场上效果。原来给正方增添了不少气势的“灰姑娘”,经过王文华的即席发挥,完全变成了为反方建立功勋的例证。反方运用釜底抽薪的技巧抓住正方的依据为我所用,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为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是辩论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进攻技巧。它能借用对方的材料或论据驳斥对方,对方的进攻力量越大,反击的力量也就越大,往往能使对手猝不及防、自取其辱。

巴依财主听见乡亲们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就挟了一匹布前来刁难阿凡提。他对阿凡提说:“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又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也不是青的,我要染成不是任何颜色的颜色,你明白了吗?”阿凡提一口答应下来:“没有问题,我一定照您的意思染就是了。”巴依非常惊讶:“什么,你能染?人说话可得算数?我哪天可以来取呢?”阿凡提说:“就到‘那一天’来取吧!”巴依追问:“‘那一天’是哪一天呢?”阿凡提说:“‘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连星期天也不是。亲爱的巴依老爷,你就到‘那一天’来取吧!”巴依听了不禁目瞪口呆。不是任何具体颜色的颜色,是无法染成的,阿凡提如果说染不成,就会遭到巴依的奚落,如果和这种无理取闹的人讲道理,将会纠缠不休。于是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巴依在不是任何具体日期的日期来取布,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巴依出的难题交给巴依自己去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