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溥仪退位以前历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就逃到了日本,革命党的新思想没有对他产生丝毫的撼动。1919年春回国后,他依旧是个顽固的保皇派,仍然留着小辫子,并且在天津当上了清朝遗老,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1924年春,他奉清废帝溥仪之召,进入直南书房,与王国维一起清点宫中古器物。冯玉祥将军把溥仪驱逐出宫之后,他跟随着溥仪来到天津,住在日租界的“张园”,溥仪将他任命为顾问。“九一八”事变后,他还积极参与到伪满洲国的活动中,并曾任伪满监察院的院长。
除了参与政治外,罗振玉还是个嗜古如命的收藏家。1894年,他在好友刘鹗家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刘家收藏了大量的甲骨,受刘鹗的影响,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鹗死后,他成为甲骨学研究的先锋。另外他家号称山海之富,收藏了书画、清宫档案、古籍、青铜器、简牍、明器等各类文物,这些藏品都是他几十年来历尽千辛万苦,跑遍全国各地,好不容易淘换来的,其中比较珍贵的有:元俞紫芝临《乐毅论》,明文徵明草书《赤壁赋》,明杨升庵诗稿,王羲之的《鹅群帖》等。把它们逐件整理后,罗振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把它们编进了《三代吉金文存》、《高昌壁画精华》、《明吴门四君子法》等著作。他作为学者型的人物,还参与了抢救刊行敦煌卷子,抢救大内明清档案,考证居延汉简的行动。
一般大学问家都不免木讷和刻板,罗振玉却不是这样。他头脑灵活,还开了个墨缘堂,经营书画、古籍、青铜等古董。在学术界,他是个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学者,但作为商人,他又露出了虚伪狡诈的一面,经常卖一些假古董骗人,这件事在古董圈里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罗振玉开古玩店的时候,北京和沈阳的古董商定期给他送货,作为鉴藏家的罗振玉自然知道其中的真伪,这些货当然是成色不齐、鱼龙混杂,但为了赚取更大的利益,无论真假罗振玉一律照收不误,然后再把一些假货愣充真的卖出去,以至于很多老朋友都上了他的当。
1918年春,罗振玉刚从日本回国,住在天津。一次,他到北京去拜访清朝遗老、他以前的恩师、原学部侍郎宝熙,顺便带了一件青铜簋给他。这簋圆腹、带盖、侈口、圈足、有两兽头耳。宝熙看着造型、锈色和花纹比较一般就说:“这东西不错,还是你留着吧。”罗振玉说:“这是位朋友的东西,他想出手,我刚从日本回来,手头紧,买不了。您要是看着好就留下吧。”一番话说得宝熙不好推辞,便问要多少钱。罗振玉一听有门,面露喜色,忙说:“不多,2000大洋。我看是商代的东西,这些钱也值呀!”宝熙只好答应下:“好吧,钱过两天我给你,眼下手里没那么多。”
罗振玉走后,宝熙拿着簋仔细看了起来,越看越不对劲,满心狐疑的他自己又拿不准,立即派人到琉璃厂把古玩商会会长、式古斋经理孙秋帆请来。孙秋帆一到,宝熙便拿出两件青铜器给他看,他先看一件长方形的簠,有盖和双耳,花纹清晰,锈色翠绿,是西周晚期的东西;再看那件簋,圆形,有头盖和双兽头耳,大口,圆腹,圈足,锈色有点不对。
宝二爷见孙秋帆不说话,两眼只顾盯着看,就急着问:“这两件东西是商还是周?”孙秋帆沉吟了一会儿说:“我看都是周代的东西,但这簋是件仿品,不像是三代青铜。”
宝二爷一听,拿起来掂量掂量,心里一下凉了半截,感到手头有些重,再看锈色显浮,底子有些闪白,确实不像真品。看到这里,心中升起一股怨气,不由得暗暗骂起了罗振玉:这家伙又拿着假货来骗钱了,真不是个东西!可是已经答应给他钱了,又不好收回,怎么办呢?
他想了想对孙秋帆说:“你能帮我把这两件东西卖了吗?”孙秋帆有些为难:“我只能帮您卖簠,不能帮您卖簋,因为那是假的。”宝二爷挥了一下手:“干脆就帮我卖簠买簋了!”
他的一席话把孙秋帆说糊涂了:“明明都是您的东西,干嘛一个买一个卖呢?”宝二爷便把罗振玉前几天来卖簋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孙秋帆听了急忙阻止道:“您可千万别买,不值呀,这簋是典型的‘潍坊造’!罗振玉卖假货可是圈里人出了名的,您怎么能上他的当呢?。”
宝二爷无可奈何地说:“他刚从日本回来,手头也不富裕。他是我多年的老部下了,我都答应给他钱了,说话怎能不算数呢?你把我的簠卖了,就算我帮他的忙了,我刚好把钱给他。”
“可是我听说罗振玉在日本名气可大了,称作什么中国的考古权威,他被日本人捧上了天,赚了好多钱呢!专门帮日本人鉴定古玩字画,怎会手头紧呢?您可真是好心眼!”
宝二爷笑了笑说:“你知道罗振玉的事还真不少,不说这么多了,就当是花钱买了个教训,既然我答应了他,就这么办吧。”孙秋帆听了这番话也不好说些什么了,只把那件真簠拎了去,从此罗振玉卖假古董的丑闻传遍了古玩行。
青铜器辨伪过招
第一招手搓闻味
真品无刺鼻的臭、酸、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磨,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第二招看锈色
疙瘩锈色成较均匀的小块状,深浅不一,用涂料、油漆和乳胶做成,粉绿色锈多为浮锈,这是用酸、碱腐蚀而成。锈色过分单一,通体硬绿锈,缺乏变化与对比者,一般都是“速成”的赝品。
第三招辨声
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真器声音低沉短促,为了模仿真器的“哑音”,有意将器物弄出裂痕。
第四招细察材质
常用新铜(黄铜)制作赝品,或腐蚀后埋入地下,或涂以假锈色包浆,用20倍以上放大镜,通体仔细观察,如发现有黄色晶体状亮点即为伪造。
11.蓝眼睛福开森和郎窑红瓶
在民国时期的古玩行里,经常看见一位外国人,他在中国住了将近60年,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是个无所不知的中国通。他爱好收藏中国的古董,不知有多少珍贵的国宝被他卖到了美国,编有《历代吉金目》和《历代藏画目》。他头戴二品顶戴花翎,身穿马蹄袖朝褂,脚蹬朝靴,这个人就是美国人福开森,他的中文名叫福茂生,人们都称他为“福大人”。
这个“福大人”是琉璃厂的常客,和很多古玩商混得都很熟。有一天,博韫斋开张,福开森闻讯前来祝贺,走进店堂便拱手说:“听说你们今天开张,我特意来捧场,祝贺生意兴隆,大吉大利!”掌柜杨伯衡急忙拱手作揖道:“小店开业怎敢劳福大人的大驾。以后还请您请多加关照。”福开森笑着说:“别客气,杨掌柜。你这儿有什么好玩意呀?”原来他也是过来淘换古董的。杨伯衡拿出一件发着红光的瓷瓶给福开森看,见多识广的福开森一看便知是郎窑红,只是瓶子的造型是叫什么,他一时说不清,杨伯衡告诉他叫油槌瓶。他一边观赏一边说:“郎窑红是当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的新品种,产量极为稀少。”杨伯衡点头说:“是呀,福大人的眼力真好!”福开森听了夸奖话就更多了:“郎窑红是仿宣德宝石红,有人说它如初凝牛血,有的称之为猩红,我觉得都说得比较恰当。我看郎窑红比宝石红浓艳,不错,不错。”福开森照本宣科地讲了一大通理论。
看了半天,福开森还是有些拿不准这个郎窑红油槌瓶是真是假,杨伯衡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说:“我是看好了以后才给福大人看的,您要是相信我就留下。”“相信!相信!”福开森听了这话也就放了心,付给杨伯衡2000块大洋,拿着油槌瓶高高兴兴地走了。
过了几天,有一位张翰林拜访福开森,福开森想炫耀一番,于是就拿出刚买的郎窑红瓶。“这瓶底是苹果绿色,米汤底,应该是透明米黄色,这瓶的口沿轮状白线不明显,灯草边说是口沿因釉层较薄,出现轮状白线,我看是仿的,不是真郎窑红。”张老先生仔细看了一下,皱起眉头说道。
福开森一听就来了气,马上派人把杨伯衡叫来了。福开森一见面便很气哼哼地说:“你这郎窑瓶是假的,请你拿回去吧。”杨伯衡愣了愣神说。“福大人如果不相信我的眼力,我也没办法。没关系,这瓶子我拿走就是了。”当他要走时,福开森又来了火,声言从此不准杨伯衡进他的门。杨伯衡离开福开森的家,憋了一肚子火,再也不想答理这个不讲理的老外了。
后来杨伯衡从老太监手里买了一对宋钧窑鸡心杯,大家都来看货,都认定这鸡心杯是宋代钧窑烧制的贡品。福开森听说后又去了,杨伯衡一看福开森又来了,脸上堆着笑说:“福大人来了,有失远迎!”心里却嘀咕:今天怎么找上门来了?不是不让我登你家门吗?福开森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买了对宋钧窑鸡心杯,给我看看好吗?”于是杨伯衡便给福开森拿来杯子。绮丽的釉色和玲珑的造型,福开森觉得很合心意,问:“这对杯子你出价多少钱?”杨伯衡还记着一个月前卖郎窑红的时候留下的过节,不想卖给他,但也不想得罪他,于是就委婉地说:“我要留一些时候,仔细鉴定一下这对鸡心杯,免得卖出去赝品,惹人生气!”福开森听出对方话里有话,但他也不好说些什么,只好说:“等你鉴定好了,再给我送去吧。”杨伯衡一语双关地对他说:“您的话我记住了。福大人!”福开森没有买到鸡心杯,有些怏怏地离开了博韫斋。
福开森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杨伯衡师傅的大观斋。大观斋的掌柜是赵佩斋,是北京古玩商会的会长。福开森见到赵掌柜就把买郎窑红瓶的经过告诉了他,并且气哼哼地说道:“这瓶底是苹果绿颜色的,可是康熙郎窑红是米汤底,是透明的米黄色,而且说是有灯草边,口沿釉薄有白线,可这瓶的口沿白线不明显。”
“鉴定郎窑瓶不能以这两点判断真假,再说郎窑瓶的底足里边,不都是米汤底,灯草边明显不明显也不是鉴定的要点。”赵掌柜微笑着告诉他。福开森更是不解,接着问他怎么才能辨别真假呢。“康熙年间烧造的郎窑红,如初凝牛血那样猩红,色泽深艳,这种红色是仿不出来的,胜过宣德宝石红。它的红色如牛血向下垂流,釉面透亮,器物有条不紊,里外开片。底足内釉色透明,釉色有三种:有苹果绿色的、米黄色的,还有本色红釉底的,因而不能以米汤底否定其他两种颜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古玩行人说:‘脱口垂足郎不流’,康熙朝瓷器器物底足旋削,保证了流釉不过足。脱口说的是口沿出现车轮状白线,施釉薄,所以又叫灯草边,垂足说的是红釉往下流,越流越浓艳,但流釉不过足。郎窑红能够令人观赏不厌。”赵佩斋接着说道。
进过这么一番讲解,福开森终于听明白了,又兴奋又后悔地说:“他的那件郎窑红油锤瓶是件真品,是我错怪他了,真是抱歉。”这时他才明白杨伯衡为什么不卖给他鸡心杯的理由。
福开森的藏品捐赠
1934年,福开森无偿将个人家中几十年的收藏全部捐赠给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金陵大学(汇文书院的后身),共千件之多,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书画等许多珍贵文物。这批文物曾经保存在故宫博物院,20世纪50年代初交回金陵大学的后身南京大学,长期尘封在仓库,或仅在考古教研室小范围陈列,从未对外开放过。2002年,南京大学成立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福开森的赠品得以正式展出。其中一幅南唐画家王齐翰(晋卿)的《挑耳图》,价值连城,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12.鲁迅先生和钱币收藏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2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改名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又将姓名改为周树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文学巨匠,引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向封建恶势力坚决宣战的枪手。鲁迅先生以文学战士而著称,以他的文学奇才和不朽的千古文章名扬天下,他对中国社会睿智的思考及深刻的警醒流淌在他犀利的笔端。
当教育部成立后,非常敬重鲁迅先生不凡的人格的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就想到了这位大才子并向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鲁迅先生接受了邀请,便立即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后来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随教育部迁移北京。
供职教育部期间,鲁迅先生为京师图书馆的藏书付出很大精力。当时,他作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兼教育部佥事,负责管辖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艺、演剧等诸多事项。开馆之初,他为了充实馆藏,以教育部名义咨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将它们入藏京师图书馆。1913年,一部铜活字版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被拨予京师图书馆,同年,又为京师图书馆征取各省区最新修刊的志书,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被征求而来。在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经鲁迅先生据理力争而来的。
鲁迅先生不仅是锋芒锐利的文学大家,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学者,而鲜为人知的一面是他在古籍入藏方面的贡献以及对古钱币的特殊爱好。
鲁迅先生曾经收藏了不少古钱,在教育部任职的几年里,政治黑暗,心情压抑,而收藏钱币为他沉闷的生活平添了不少雅趣。他经常去逛北京的钱币市场,闲暇时,他总能够在林林总总的钱币堆里淘换难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