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青史传医——小说家
§§§第一节街头巷尾又一流——小说家概略
【先秦的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刘歆列九流十家,唯小说家不在九流之列,影响甚小。
然而小说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却是其他九流学派都无法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说。孔子评小说家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小说家著作有《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佚。今据存目观之,小说家著作体例似外史、别传、笔记之类,其立说托诸古人者有《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天乙》《黄帝说》;杂记古事者有《周考》《青史子》《虞初周说》《百家》等共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多篇。
【稗官与史官】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而稗官,是指古代的一种小官。他们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圣览。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稗官之说首见于书。后来称小说为稗官,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
【青史】
何以名“青”
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而称史书为“青史”。
这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史”是指历史或史书。因为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古代,一般的书籍大都使用竹简所制成。竹简也就是串起来的竹片,古人将其编联成形状像“册”字的书,是古代人用作书写的工具,亦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世即以青史作为史书的代称。成语“名留青史”便是指在历史上留下功名,永垂不朽。
另外有“汗青”一词亦指史书而言,因为竹子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水分,不易刻字,所以古人将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经火炙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当时人们把这炙烤的程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所以汗青一词亦被后世引申比喻为史书。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有:“皇恐滩头说皇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子的养生药用
竹,不但是君子形象的象征,而且也是中药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很多中药材和饮片,都是以竹子为来源的。
竹叶,味甘淡,性寒,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用于治疗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研究表明,竹叶提取物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扩张毛细血管、疏通微循环、活化大脑、促进记忆、改善睡眠、抗癌症、美化肌肤等功效。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而赤;用于热淋尿痛(如急性泌尿系感染),常配生地、木通、甘草;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之燥热心烦,常配生石膏、麦冬。
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味甘苦,性寒,可清热滑痰,镇惊利窍。多用于治疗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寒性咳嗽及脾虚便溏的病人,不宜服用。
竹茹,是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作用。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第二节历史长河医作舟
【《汉书》里的医学】
医经与经方
《汉书·艺文志》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的记载。
医经七家计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共二百一十六卷。
经方十一家计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痹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疭瘈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共二百七十四卷。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已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黄帝内经》仅是医经派的代表作之一。上古著名医家有僦贷季、岐伯、雷公、俞拊、少俞、少师、巫彭、伯高、马师皇、鬼臾区、苗父、巫咸、巫妨。
四个穴位治大病
针灸推拿,是起源很早的中医特色疗法,由于具有显著的疗效,被广大群众所喜爱。这里为您介绍四个小小的穴位,必要时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让您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地解决很多健康问题。
足三里,又名下陵。位于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属足阳明胃经。该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功效,是全身重要的强壮穴。可用于治疗胃痛、便秘、腹胀、下肢疼痛、水肿、癫狂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能增强肠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血液循环,对白细胞、血小板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委中。位于腘窝横纹中点,属足太阳膀胱经。凡腰背不适的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疗。该穴具有散瘀活血、舒筋活络、强健腰膝的功效。《丹溪心法》中云:“当腰背痛起步难时,取委中穴。”历代医家治疗腰背疼痛、下肢痿痹、小腿拘急、丹毒、腹痛、小便不利、遗尿也都颇有效验。
列缺。在前臂桡侧(拇指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所。按摩列缺穴,不但可以治疗头痛、齿痛、口眼歪斜等头面部疾患,而且还能疏通颈项部经络气血,解除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由于此穴属手太阴肺经,故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病症也很有效。
合谷。位于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由于手阳明的经脉和经筋都在头面部循行,因此穴取合谷,经气通过经络的传导,上达头面,从而具有治疗面口部疾患的功能。《玉龙歌》中说:“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如神。”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的作用。平素若有目赤肿痛、头痛牙痛、耳鸣齿痛、发热恶寒等病症,均可按掐合谷穴,可有明显疗效。
所以,当您出现身体的轻度不适时,不妨按这首歌诀中说的试试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四库全书》中的医学】
四库之中四部书
《四库全书·子部》中收录有关医家的书籍,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洗冤集录》等。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医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术理论,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选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约成书于东汉以前。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腧穴为重点。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泻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年),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书中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坚持小方法,就能治未病
“治未病”词语见于《黄帝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以及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坚持几“多”几“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践行“八字”诀: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是说要心境淡泊。猴行,就是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的部位,使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就是依靠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三通”记心间: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造成了我们体内的“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