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杰出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而另一主要代表端木赐是纵横术可考的最早使用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苏秦为赵国相位,“合纵抗秦”,并兼六国相印,威风八面。但好景不长,其“合纵”即刻瓦解,苏秦死于齐闵王车裂极刑。张仪受苏秦“提携”,做了秦国大夫,而当苏秦死后,立刻推行他的“连横”术,使苏秦的合纵荡然无存,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纵横家代表人物】
纵横家之祖乃鬼谷子,姓王名诩,战国时代卫国人,其长于持身养性。鬼谷子精于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之一,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郦(lì)食(yī)其(jī)、蒯通、孙膑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纵横家的产生】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乃后世策士夸张。史料载,苏秦当时是合纵五国,佩齐、赵、燕三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纵横之士智能双全,又不乏仁义之辈,其人其事若鉴于当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浅耳。
【纵横家的发端——合纵连横】
纵横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参与当时的百家争鸣,它的思想涉及世界观、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等多方面的讨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概念工具。在当时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的思想也相互渗透,纵横家思想明显具有与阴阳家思想融合的特征。在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常用阴阳解释自然现象,战国时以“阴阳”观为中心的哲学派别相当活跃,儒、道等诸家均受其影响,纵横家当然也不可能例外。鬼谷子就将阴阳家引为自己的知音,传说鬼谷子写过阴阳家的著作——《命书》和《定经》,在《鬼谷子》一书中“阴阳”则反复出现。在《鬼谷子·捭阖第一》中开篇就说:“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尹知章对之注道:“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这句话大致意思是说:“世界万物的生成关键在于‘阴阳之开阖’,即阴阳化生。阳气动,促物生;阴气凝,使物成。阴阳交互作用,才化生世界万物。圣人观此阴阳过程,遂为世界万物立名。”可见纵横家不仅接受了阴阳家的世界观,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具体来说就在于:鬼谷子告诫学生“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也就是说:在游说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皆以阴阳御其事”。郑杰文先生就认为“阴阳转化哲学观是纵横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阴阳转化哲学观由‘阴阳概遍论、阴阳转化论和柔弱为强说’三部分组成”。
【纵横至于阴阳】
然而如果纵横家的思想只是停留在“阴阳转化”上,那它就不是纵横家而是“阴阳家”了。纵横之所以可以自成一家关键就在于:他们将阴阳观念上升到了纵横观念。鬼谷子认为,长生、安乐、富贵、尊荣等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它诱导着人们去奋斗、拼搏,去与命运抗争;它可以激发人们奋发追求的积极性,从而对社会政治斗争起到促进的作用,所以纵横家将它们归为“阳性事物”。死亡、忧患、贫贱、苦辱等是人生之忌恶,如果人生奋斗、拼搏的结果是这些,那么人就会无力奋斗、无意抗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对社会政治斗争可起抑制作用,所以纵横将它们归为“阴性事物”。这种综合归类便于人们对社会斗争进行整体探讨和把握。
鬼谷子还把“阴阳的变化和转化”看做是社会事件发展的原动力和催化剂,把这种“促阴转阳”的努力称之为“捭阖”,在《鬼谷子·捭阖第一》中说:“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化。”这里的“化万化”就是促使万物由阴向阳转化,就是变动事物的阴阳性质。目的就是通过在事件变动中的接纳、滞留和抛弃、扬弃,使事件朝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天人合一的养生谋略——从纵横家思想看中医学养生
【《鬼谷子》的养生箴言】
《本经阴符七篇》是一部代表鬼谷子养生学派的著作。鬼谷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养生家。他天性“凝神守一,朴而不露”,以“黄老心术”论世事,讲求内外损益,养性持身之道。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六《鬼谷先生》记载其曾“受道于老君,入云梦山采药合服得道,颜如少童”“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世传鬼谷子的四门学问之一就是出世学,即“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举可矣”。修真,即调养真性,保养神气,使神气不散;养性,即炼心神,涵养本性;服食,指服用草木矿石类药物等以求长生;引导,是春秋战国时创立的一种以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的修养方法;冲举,又称轻举,即所谓的白日飞升。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以上方法的修炼,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些理论,对后世养生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也就是养性、摄生、治未病。预防的目的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界环境的节律同步。《四时调摄笺》说:“人能顺此调摄,神药频餐,助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竟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说明了养生应四时的重要性。
起居应四时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呆滞无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机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夏月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这些都充分强调了起居要应四时的重要性。
饮食应四时
不仅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配饮食。《内经》要求要“饮食有节”,如果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便会导致“半百而衰”的结果。四时饮食不节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厚味,足生大丁”“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等论述。《灵枢·师传》又说,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张仲景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说明饮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况,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选择调配,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一日中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夜半之食宜戒,申酉前晚食为宜。”一年中的饮食,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张仲景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肝旺补肝,脾气败尤甚。”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还要根据身体状况、阴阳的偏盛来调配食物。
情志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通过四时的调养,才能使精神内守,生气不竭,防止疾病的发生。情志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圣人治身之法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说明圣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摄。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秋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练功应四时
气功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自我锻炼方法,练功的功法、意念和呼吸都必须顺应昼夜、四时阴阳的变化。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功,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为之。《服气经·秘要口廖》云“凡服气皆取阳时”。阳时服气颇有道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服气以平旦之时最为相宜,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还要按四季的阴阳变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练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练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宜练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用三大养生观指导健康生活】
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与人类生存最为密切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