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么管好叛逆的孩子
14097400000027

第27章 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14)

40.恶习,让我们无从适应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如果用几句话表达家庭教育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

情景一:

青青4岁半,今年刚上中班,暑期回了老家。从老家回来后,妈妈总感觉青青学了许多坏习惯。晚餐前,青青一直在吃肉松,妈妈担心她吃了肉松,吃不下饭,就多说了青青几句。没想到青青居然对妈妈说“呸”,妈妈很吃惊。青青向妈妈说,我最喜欢打扮了,我要小孩的唇膏和指甲油。妈妈批评了青青,青青再次说:“我要打你!”这次,妈妈感到了震惊,这是原来绝对不会出现的。

情景二:

飞飞今年六岁,长的虎头虎脑,身体反应敏捷,小家伙天生拥有一套娴熟的运动技巧。与其它小男孩一样,他聪明又好胜,可就是有一点不好,与人论理,稍不留神就用小拳头对付,为此,老师和家人很伤脑筋。

有一天,小朋友正在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不多会儿,就听见嘶叫声,只见两位小将已扭在了一起,谁也不相让。飞飞一只手抓住对方的前胸使劲的推耸着。原来,两人为争辩玩具汽车的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各不相让,你一句,我一句,几个回合下来,飞飞按捺不住使出了“看家本领”。

老师批评他,只见他铁青着脸,像是一只遭到围攻的小老鼠急急声辨:“我说这是红色的嘛,可他要说绿色的!”老师想了想,走上前去,蹲在他跟前,沉住气说:“我知道你的小手伸出来一定是想摸摸自己的小耳朵,不小心打着了人,这样吧,以后要跟人恼了,小手伸出来就摸摸自己的耳朵,摸摸自己的脖子,好吗?”“好!”飞飞歉意中略带一丝狡黠。老师轻轻的吁了一口气。

为彻底改掉他的坏习惯,在随后的一连几天中,老师有意让他与小伙伴一块儿玩,注意着他与人发生争执的那一刻。一见他的手伸出来,就暗示他摸摸自己的小耳朵,聪明的小家伙心领神会。功夫不负有心人,飞飞动手打人的坏习惯通过“摸摸小耳朵”的过渡终于得以制止。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就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

许多父母几乎都用同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通常,父母先是以一种怪表情(厌恶或不屑)表示孩子又在做不该做的事;然后出言制止他、教训他。有的父母会带一点羞辱的话:“你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蠢的样子?”甚至拍掉他的手或打他一个耳光。然而,孩子依然出现这些不良的习惯,这种方法有效吗?

虽然孩子有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做,但是他们的行为一定有其目的,因为他们如此做可能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也会对这些行为表示关切,做出不当的反应。所以,父母这种态度和反应不但对改变不良习惯毫无帮助,反而是增强或鼓励了这种不良习惯的重复出现。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父母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对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

(1)多给予正面引导

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哪怕孩子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赞许的微笑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2)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和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因为很多小孩子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孩子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纠正。例如发现孩子不洗手就吃东西时,要及时给孩子讲明“病从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当孩子再吃东西时或许就会想起了上一次妈妈(爸爸)的教训。对于孩子的进步,你也要及时地表扬他。

(3)循序渐进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因此纠正孩子现有的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期内把坏习惯完全纠正过来。家长要多一些宽容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况下,以前的坏习惯可能又会在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操之过急。

(4)放弃“关注”

当你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始终“屡教不改”时,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在故意违抗你,也许孩子自己还没意识到又犯错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又在咬自己的指甲了,你可以让她帮你打扫打扫房间,这样孩子会忘掉自己刚才的行动。这样避免因为对错误行为的关注而引起的孩子的“屡教不改”。

(5)确立家庭规则

想清楚可以容忍以及决不能容忍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明确你对孩子的目标和要求,订立家庭生活中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也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

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要有的放矢,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然后让孩子了解您的想法以及目标。务必牢记,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对他(她)的期望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6)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良行为

假如孩子一直重复出现某种不良行为,那么就要集中注意力。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有一大堆的行为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要改善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次只解决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永远不要超过2种)。这样你将更有可能去永久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再度出现。因此请缩小范围,明确目标,集中全力消除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那些不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以及妨碍孩子个性的健康养成的具体不良行为,例如嘀嘀咕咕地抱怨、耍脾气、很晚才回家等。

规范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掌握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巧妙地加以引导。

专家提示,对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坏习惯,家长应使用不同方法来进行纠正。

1~2岁:咬人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愿,于是,咬人就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

建议:孩子的咬人行为应引起父母的警惕。如果孩子已经咬了别的孩子,父母应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受害的孩子身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并不能引起父母对他的重视。当父母发现孩子因此出现焦虑情绪时,应马上通过玩具或改变环境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2~3岁:占有欲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萌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有欲也开始变强。与他人分享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

建议:当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应记得告诉他,要把自己的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如果他做不到,那么就应把玩具收起来。当然,事先可以允许宝宝收起两三样他最喜欢的玩具,保留一些他的权力。

4岁以后:告状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是非对错有所认识,因此,当他看到有人在违背规则时,会理直气壮地把这种行为告诉家长或老师。

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当他发现别的小朋友正在做一件很危险的或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事时,确实应该马上告诉大人。但是,告状也是一种不受人欢迎的行为。

有时,孩子会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大人的帮助,例如,当小伙伴不愿和他分吃一个苹果时,父母最好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通过协商的办法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这样可以让孩子慢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5岁:霸道

分析: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出现小皇帝的霸道心态,他们常常会为所欲为。

建议: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其他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千万不要姑息迁就,而是应该及时给他制定必要的纪律,每次外出或参加集体活动前,都要跟他反复重申纪律。例如在游乐场游戏时必须排队,遵守秩序;在小区的游乐区玩一件器械时不要霸占时间过长,因为其他小朋友也等着玩。

父母还应告诫孩子,如果他做不到遵守纪律,必须承受一定后果,例如结束游戏提前回家或缩短看动画片的时间;如果他在活动中能够很好地遵守纪律,应及时表扬或给予奖励。

6岁:说脏话

分析:学龄前的孩子有时会故意说些脏话来试探父母的反应。但有时,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仅仅是模仿他人的话。

建议:父母可以对孩子明确说明哪些词汇属于禁区,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说不好。如果孩子刚刚开始说脏话,应平静而严肃地警告他;如果孩子说脏话成了习惯,父母应给于必要的惩罚。

7岁:反叛

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试探父母的底线,“抗旨”不遵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建议:当孩子无视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应对他发出严正警告,告诉他如果再这样下去将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例如当孩子不愿关电视睡觉时,父母应告诉孩子,如果在20秒内不关电视的话,明天将失去看电视的权力。当然,在发布类似命令时,父母的态度不要太强硬和不近人情,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给他一个选择权是对他的尊重。

7岁以上:说谎

分析:孩子说谎主要是为了逃脱惩罚,有些时候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的场面,为自己争得面子。

建议: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说谎,首先应跟他说明诚实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为什么父母不能原谅孩子说谎。如果孩子继续通过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么父母一定要让他受到惩罚,必须要让他知道,说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规范行为的经验之谈:

(1)孩子在1岁左右时,已经能理解前因后果了,父母要让他明白“如果做错了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

(2)由于小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父母在发指令时越简单,孩子接受的效果也就越好;

(3)孩子犯错了,一定要帮他及时纠正,因为过了时间,他就会忘记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4)平时应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他表现好,就应及时表扬。

41.目标太高远,孩子不可行

自打孩子出世,你就有了做老师的机会,这是权利,也是你身为父母的责任。

(1)给孩子制定恰当的目标

给孩子制定恰当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不少家长都给子女制定了学习的奋斗目标。制定目标是好事,但如果目标定得不恰当就可能事与愿违。

①目标应可行

有的父母其子女成绩基础较差,却一心想子女上名牌大学。因而,给子女定的目标过高,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孩子的成绩不仅不会好起来,可能还会退步。所以,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可行的,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②制定目标应参考孩子的意见

有的父母制定目标完全由自己想,不参考子女意见。如父母想孩子读医科大学,要求孩子高中读理科。而孩子自己则文科成绩很好,想读法律。这时我们就应该参考孩子的意见。当然,孩子社会阅历浅,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孩子的意见只能作参考,不能一切由孩子说了算,必要时可找几位内行的人商定。

③目标最好是阶梯式的

如子女目前成绩处于下等,可要求孩子努力争取中下等。等孩子的成绩达到了中下等,给予表扬和鼓励,再要求孩子向中等奋斗。达到了中等再争取中上等。这样孩子既有成功的快感,又有进一步奋斗的希望和压力。持续下去,就可形成良性循环,孩子就会越读越有信心。

给孩子制定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曾于1979~1989年间对毕业生做过一个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1979年,哈佛大学MBA专业的毕业生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把它写下来了?你是否已经制定好了计划去实现它?”,调查对象的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的毕业生有清晰的目标并把它写了下来,13%的毕业生有目标却没有写下来;其余84%的人除了打算离开学校后好好过个暑假以外,什么目标也没有。

目标决定方向,10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研究人员又找到了当年那些被调查的学生。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初那13%制定了目标但没有写下来的毕业生挣的钱,是那些没有目标的84%毕业生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把目标写下来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平均是其余97%的毕业生的10倍。10年来,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10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