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14095300000012

第12章 自负型(2)

要引导孩子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到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看不起别人。

(5)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给孩子创造一点儿遭遇挫折的机会

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孩子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给孩子们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当他们看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具专长的人,认识到“强中还有强中手”,就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小成绩而自负了。因此,建议家长们应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避免孩子们出现“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心理。

培养孩子养成豁达乐观的性格,自大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

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6)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像朋友般相处,适时吸纳孩子的个人意见和想法

小华刚上初中,但是近来做什么事情都自以为是,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甚至屡屡发生争执。做父亲的认为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事例已然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孩子们性格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不受家长老师的约束。调查显示,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心理转变很大,尤其自我意识增强。“我现在已经上初中了,是大人了,不用再让父母管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想法表示无奈。其实,家长完全可以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来交流,一种平等的交流。什么事情要给孩子几种选择的机会,让他自己学会辨别是非,千万要注意改变对孩子发号施令的习惯。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有时候面对孩子的争论,也要分两面看。至少孩子有这种意识啊!这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和质疑精神的培养。

因此,家长应改变过去完全以鼓励为主的教育模式,开始实行“打击教育法”。目的是,首先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因此,他不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但是有缺点是正常的,只要我们知道我们的不足在那里,我们就可以改正和完善。如同生病一样,三种情况:什么病吃什么药,很简单;知道生病不吃药,最终会病情加重或无法治愈;明明生病但压根儿不知道自己生病,最可怕!面对孩子的自负,大胆而适当的揭示缺点,让他们正确面对是必要的。

其次,用恰当的形式和方式提及他们在意的“敏感”话题。敏感实际上是不愿意面对,对自己在此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提及不是为了打击,而是树立他们对自己的自信。比如,有些孩子体重偏胖的,最讨厌别人喊他“小胖墩”。暂且不论这种不雅的类似绰号的称谓是否应该在学校教育中予以制止,但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能够保证做到让所有的人并不去这样做。因此,你要让孩子面对外界的时候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但同时反问他:你是否喜欢现在的自己?

孩子若回答说:喜欢。

家长可以再告诉他: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都很喜欢这样的你。如果你希望你能再瘦一点的话,那就更棒了,要做到这些的话其实很简单,只要戒掉巧克力和饮料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达到了树立他自己的自信,同时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所有的事情要想解决都不是很难的事情。通过“打击教育法”的试点调查,我感受到,所有的育儿方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专业性的教育理念也不见得能够针对所有儿童。天下唯有“树人”最难,而这最艰难的工作需要每个有心的爸爸妈妈不断的思考、摸索、交流……父母要不时提醒孩予,虽然他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但还有做得更好的空间。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如说人永远读不完所有的书,永远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等等。

下面的这个案例来自于一位妈妈的口述,可以用它来解释上述方法的具体运用。

今年暑假是儿子的第一个人生转折——幼儿园毕业。这一段时间,小家伙表现的特别反常,敏感、易怒、慌乱,甚至有些反叛。幼儿时期的乖巧似乎逐渐在淡化,显现出男孩性别特有的进攻性。一时真有点接受不了。

孩子幼儿园毕业,由幼年逐渐走向成长期,接触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孩子的认识能力也不断在扩充,走向成熟。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方面皆倡导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而手段多使用鼓励,孩子在赞扬声中成长无疑会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和认知能力的成熟,完全的鼓励似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便不好也不能允许别人指正,或是批评,因为他们的字典里只有“赞扬”。

5.教师如何应对学生自负

学年结束,在给学生写学期评语时,教师们是怎样做的呢?笔端下的“你很聪明”这句话是不是常常出现?为什么这么多聪明的孩子成绩却不理想?为什么这些聪明的孩子身上却总有很多不良的习性?一学期结束了,这些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记忆力强、思维开阔的孩子的思想到底有了多大转变,成绩有了多大提高呢?抛开孩子们贪玩、自律性差和家庭教育的因素,作为老师和班主任身上有什么没做好呢,是不是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存在什么缺漏呢?

教师们总是在操行评定中,在班会中,在个别谈话中,甚至在家访中,有意无意地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你很聪明,以此鼓励学生上进。而学生是怎么理解“聪明”二字的呢?他们听后的神态和反应,也许是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和侥幸。教师应当思考,对学生的赏识是不是使学生自我陶醉而迷失了方向?当他们失败时,他们认为不是自己不聪明,而是自己太马虎或不够勤奋,有时甚至会想,我天资不错,成绩不好没有什么大碍,不丢面子,如果我勤奋学习了成绩仍不理想,那脸上才无光呢!其实,教师的不当鼓励无形间增强了他们身上的惰性与傲性,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

那究竟怎样的褒扬才是既富于激励又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忠告——不要夸自己的孩子聪明,而应当赞扬孩子勤奋,因为赞扬孩子勤奋,就能使孩子从小形成勤奋比聪明更重要的观念。周恩来曾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事实的考验。”是呀,应当把“勤奋远比聪明更可贵”这一观念传达给孩子,可以夸他吃苦耐劳,夸他的努力,夸他创造性的劳动。为师者应在赏识中传达对孩子的努力的承认和成功的尊重,让孩子做一个地道的“老实人”,做一个勤奋的耕耘者。孩子们从小就要开始接受这一理念的教育熏陶,作为教师,最好是尽早向学生传达这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