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分清界限
14094900000033

第33章 父母要帮孩子克服的坏毛病(4)

为什么父母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而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父母没把情感看作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看作是孩子成长中自然流动的一种生命气息和情绪。

情感本身既美好又纯洁,它是孩子长大的一种标志,也是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需要的一面镜子。所以,面对孩子生命展露出的这份自然,父母若是以不自然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结果就会让父母和孩子同时陷入到一种对立的困境之中。

对于孩子的早恋,父母要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以平常心处之,不夸大它的严重性,不伤害孩子纯真的感情,当然也不可小视它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多给孩子一份关心,鼓励他们将眼光放远,从而走出早恋的迷雾。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对待早恋的孩子?

1.鼓励孩子坦率地和父母沟通

早恋的孩子基本都怕父母知道他们的恋情,所以一旦父母要和他谈有关他早恋的事,他都会持有戒备心理。所以父母在和孩子谈他的情感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焦虑、担心或者愤怒的情绪,要尽可能地做到心平气和,像聊天一样。

假如有可能,父母可以从自己十几岁的相关经历谈起,然后肯定进入青春期后都可能对异性产生好感,都可能会面临如何处理两性关系的挑战,然后步入主题,询问孩子的情感生活。

假如日常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和谐,不经常发生冲突,孩子在父母营造的宽松、民主的谈话氛围中,都会说出实情。但父母要注重,让孩子说出实情不是根本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表达出他的感受、他对他早恋的看法、他对早恋对象的熟悉以及他对未来的设想。

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有利于父母了解事情发展的程度,全面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又有利于孩子自己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为了让孩子能大胆地无所顾忌地说,父母一定要内心倾听,在听的过程中,不要做出任何评判,即使父母听到的内容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2.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的情感生活的忧虑和建议

许多父母害怕孩子早恋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怕孩子早恋会影响学习。这样的父母在发现孩子早恋后,就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明白早恋会影响学习,希望孩子能通过明白这一道理从而放弃早恋。结果,孩子往往是不接受父母放弃早恋的要求,反而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早恋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孩子之所以早恋,一方面是由于性生理成熟带来了性心理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孩子没有成熟的爱情观,不能用成熟的爱情观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所以,孩子早恋了,正是在提醒父母孩子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爱情观,父母要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父母不能单纯从影响学习的角度谈孩子的早恋问题。

父母可在表达对孩子学习状况担心的同时,表达对孩子情感状况的忧虑。例如,父母对孩子这样说:“进入青春期后,每个人都面临着处理自己情感问题的挑战,你这么快就决定和她确立恋爱关系,是不是快了点?早了点?”“成人在确定恋爱对象时,都会非常慎重、谨慎,你对你们的事情认真考虑过吗?”“你想过你们的未来吗?”“成年人恋爱时搂抱、亲吻是正常的,我担心你们交往过密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你怎么看待婚前性行为?你觉得中学生早恋可不可以有性行为,中学生性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父母还要给孩子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说:“你们应该尝试着保持一种同学间的深厚友谊关系?”“你们需要探讨什么样的关系不会给你们双方带来压力,对你们双方都是有益的。”“你们的生活里只有你们俩而没有别的朋友会影响你们个性的健全发展。你们需要商定一下,如何减少你们私下的交往以便使你们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

3.通过协商,引导孩子接受父母对他与异性约会的要求

当孩子不能接受放弃早恋的建议时,父母要和孩子就他约会的事情达成一致意见。例如,不可以在阴暗、密闭的场所约会;约会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不做与年龄、与中学生身份不符的行为;不把交往限制在两个人的小圈子里,而要保证必要的和他人交往的时间。

协商有关孩子与异性约会的规定,不是放纵孩子的早恋行为,而是避免孩子把早恋转入地下,避免孩子的早恋完全处于自由的、无指导的状态。

早恋是每个孩子都可能面临的成长问题,父母不要把其当做洪水猛兽。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真诚交流所思所想,悉心指导孩子的行为,孩子也可以在早恋的经历中成长、成熟起来。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关爱,表面看来他们长大了,有很强的叛逆性,经常故意跟父母作对,但他们的内心很脆弱,也很孤独。他们渴望倾听,如果大人能平心静气地倾听孩子说心里话,让他们把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说出来,就等于完成了一种平等的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尊重他们长大了的想法和情感,尊重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所以说,尊重是打开与孩子心灵沟通的钥匙,拥有这把钥匙,孩子就不会拒父母于千里之外。

8.9 面对孩子,如何进行“性”教育

性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然而却有不少人一听到“性”这个字,眼睛就睁大了,耳朵也竖起来了,在这些人的脑海中,总把性和黄色、淫秽、低级、下流联系在一起。

在家庭中,做父母的对子女闭口不谈性问题,夫妻之间对性问题也是讳莫如深、羞于启齿。大量事实证明,封闭性教育是有弊而无益的。对青少年不谈性问题,不进行性教育,难道他们就不想,就不学了吗?不,他们会悄悄地学,会因为朦胧的性意识和对性知识缺乏正确认识而走入歧途。

如某少管所有一位年仅15岁的强奸犯,其作案动机十分简单:一天下午,他到附近书摊市场闲逛,一位摊主神秘兮兮地从角落里翻出一本没有封面的书,说此书内容十分精彩。

他买回家后就一头埋进书里,书中的淫乱描述令他面红心跳,恰好此时邻居家的女孩来他家借东西,他盯着女孩姣好的身段,想着书中的情节,突然间昏了头,猛地把女孩拖进了自己的卧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恩格斯曾经批评那种认为研究性问题就是淫秽、邪恶的假道学传统,他说:“法国社会主义者也应当有一天公开地扔掉法国市侩的这种偏见,小市民虚伪的虚怯心。”

社会调查表明,父母应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观念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因此在性教育中,做父母的本身首先应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的学习,对性及性教育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父母感觉性是不洁的,对孩子所问的有关性的问题不但不正确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孩子自然就会感到性是神秘的、不洁的。相反,如果父母感觉性是美好的,如同日出日落,月亏月圆一样自然,那么孩子对性问题也会有正确的概念。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应及时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父母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和适当的时机告诉他们:由于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性激素产生过多,少男少女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男孩子会长胡须,声音变粗,阴茎、睾丸增大,并出现遗精等生理变化;女孩子乳房隆起,臂部变宽,声音变细并伴有月经来潮。对男孩的遗精和女孩的月经初潮,应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

鲁迅先生说:“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就有一种本能,这就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性交才有后代,继续了生命,所以,性交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

因此,父母对性问题大可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应平和地和孩子谈论它,交给孩子书本的性知识,解答孩子的疑问,特别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它,以增强孩子对性犯罪的免疫力,避免走入歧途。

那么,父母应如何正确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

1.不要模糊孩子的性别意识

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

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2.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方法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3.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

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6岁的孩子都很喜欢玩一种医生游戏。许多父母看到之后都会做出很大的反应,但是大声的责骂并不是处理这种情况的好方法,你可以坐下来跟孩子好好地谈谈,解释说虽然你明白他可能对其他小朋友的身体产生兴趣,但是大人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在公共场合能够把身体遮盖起来。

用这种方法可以不让孩子有犯罪感。你可以告诉孩子身体是属于自己的,他们有权保持他们的隐私。如果有人用很奇怪或者不舒服的方法去碰触他们的身体的话,应该叫那个人立刻停止并且要尽快告诉父母。

4.正面回答孩子有关性方面的疑问

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

比如孩子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你可以指着肚子对他说,孩子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同时一些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看的相关书籍也十分有帮助。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应该用一种坦诚的态度,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可以从你的回答中得到满足。

5.父母自身行为的模范也很重要

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6.对常遇到的问题应恰当予以理解

如人是怎样出生的?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也可以从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示范性比喻。浅显地介绍人类生殖的生理,有助于孩子弄清问题。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