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分清界限
14094900000027

第27章 自我管理——让孩子自己成长(2)

自我管理在管理界非常受重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走上社会前,必须会进行自我管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会意识到需要管好自己,也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许多孩子由于经验太少,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在自我管理上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有专家认为,中国学生的问题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他将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

如果父母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而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1.让孩子自己吃饭,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经常能见到这种画面,妈妈或奶奶拿着饭碗追着孩子,不断地让孩子再吃一口,而孩子则发脾气,怎么也不肯吃。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影响身体发育,但事实上“逼迫”孩子吃饭更不利于孩子成长。因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在很长时间内对某种食品产生反感,慢慢形成厌食、拒食。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而不是强迫孩子多吃。

(1)喂饭是对孩子吃饭权利的剥夺。

婴儿从3个月起添加辅食到1岁吃主食,由于自己没有吃饭的能力,所以要靠喂进食。但是,1岁左右的孩子自己会捧奶瓶喝水,而且自己要求拿勺子,模仿成人吃饭的动作,这时应当让他用勺往嘴里送饭,不要怕弄个大花脸,即使弄个一塌糊涂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像说话和走路一样,孩子吃饭也需要有个学习过程,应当给予孩子学习的机会。

要为他准备合适的碗、勺或叉子、桌子和凳子,一次少盛点,饭不要太烫、太稀。要知道,婴儿1岁半左右是独立性最强的时候,吃饭、走路都要“亲自”身体力行,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到2岁左右,很多孩子就有了依赖性,吃饭要喂,走路要抱。一旦喂饭的习惯养成,就会大大削弱他的独立性,影响他的意志、自控等重要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形成。

(2)从“要你吃”变为“我要吃”。

吃饭不能强迫,不饿可以不吃,不要担心会饿坏孩子,一两顿不吃饿不坏孩子的。只要一顿没吃足,下一顿肯定能多吃。体内能量不足就会发出饥饿的信号,肚子饿了自然要吃东西。

(3)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和气氛。

餐桌干净而漂亮,饭菜花样多而美味可口,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与家人共餐,让他感到是一种享受;或者让孩子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吃得多、吃得快。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按时吃饭,饭前不吃零食;先洗手后拿食物;进餐时不说话,不看电视,不边吃边玩;不挑食,不剩饭渣,不撒饭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议论哪种食物不好吃,特别不要在吃饭时吵闹、打骂、斥责孩子。

2.让孩子管理自己的个人卫生,培养讲卫生的好习惯

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包括培养孩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培养孩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和能力,既有利于健康,也是文明美德教育的一个方面。孩子应养成以下这些好习惯:每天早晚洗脸、刷牙;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手脏了要主动去洗,定期洗澡、洗头、理发、剪指甲;随身带干净手帕,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帕掩住口鼻,用手帕擦鼻涕;注意环境的整洁,不随地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东西用完后放回原处,排列整齐等。

3.多劳动,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1)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学一件,都要先由父母示范,而后让孩子在父母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一般说来,从二三岁开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到五六岁时,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2)要求孩子学做家务。

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他们帮助提东西,拿肥皂、扫帚、挎包、拖鞋、小板凳等;开饭时可让他们帮着搬凳子、摆碗筷,饭后让他们帮着收拾碗筷;可让他们和父母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如扫地、擦桌椅柜橱;可以让他们帮父母一起刮土豆皮、择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不远的副食店买醋、买酱油等。这些事情经常让孩子去做,他不仅不厌烦,还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干事情了。

(3)鼓励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带孩子或让孩子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家属;还可以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

除了上述习惯外,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礼貌习惯等,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父母要有耐心与毅力,只有父母坚定不移,孩子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下去。通常,当孩子学会做一件事时,会乐得手舞足蹈,过一段时间当他不再感到新鲜好奇时就不再坚持,而是又去寻找另一种有吸引力的东西。这时父母就要注意,应该教给孩子怎样坚持做一件事,不能一教会就结束,应要求孩子应用起来,并保持下去,使之形成习惯。

7.4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艾森豪威尔10岁时,他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

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恨又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遇事不如意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顾后果,容易冲动。而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就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等。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他们虽然知道骂人、说脏话是不对的,每次骂人、说脏话以后也常常后悔,但是由于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总无法控制住。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许多孩子骂人其实是对自己所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例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自己被他人踩了一脚,等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他人之间的摩擦,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

此外,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还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告诉父母或其他人,以缓解心中的不快;鼓励孩子用自我隔离来达到冷静;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有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他的父亲为了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贴个图标。”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叠图标。

一周后,墙壁上果然贴上了许多图标。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一天不发脾气,你就从墙壁上撕下一个图标。”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周内,男孩居然有三天没发火。一个月后,墙壁上的图标都被撕掉了。

那天晚上,父亲又把孩子叫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标虽然被你撕下了,但是,图标的痕迹还在。这说明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很少再发脾气了。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1.给孩子创造温暖、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孩子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而且孩子缺乏表达自己情绪的氛围,即使要表达,也是与家庭气氛相关的负面情绪。

2.培养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

有的孩子在外面碰到不愉快的事,怕父母责怪而不愿意对父母说,把消极的情绪压抑在心里。对于这种孩子,父母首先要表示理解和宽容。你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今天有点不高兴,要是爸爸妈妈遇到这种事,心里肯定也会难过的”。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往往会诱发孩子宣泄不良的情绪。

父母还可以经常跟孩子谈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并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不过,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与你交流,窥探孩子的想法)。这样既给孩子提供了与同伴交流的范例,又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分析、表达情绪的机会,使孩子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父母要避免自身表达情绪的不良方式,如暴躁、武断、专制或施以威胁和惩罚,或者从不向孩子说自己的心里话等。

3.培养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

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控制父母自己的不良情绪,为孩子做榜样。

孩子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对于自己的情绪能否很好地控制,是孩子能否养成控制不良情绪的榜样。作为父母,重要的是不要急于惩罚孩子或者探究谁对谁错,等平静下来之后,可以通过角色换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说:“如果你是妈妈,孩子这样做你高兴吗?”从而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真实用心。

(2)帮助孩子调整不良情绪。

当孩子害怕某人某事时,父母应该先表示理解,并以轻松的语调与孩子谈论他害怕的事情。如果有的孩子害怕鬼怪,父母可以告诉他,世界上从来就没有鬼怪。千万不要想方设法地保护孩子,这会在无形中强化孩子的恐惧感。对处在激动之中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调节他的情绪。如让他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让他在游戏中学习调节不良情绪。

(3)让孩子学会自我鼓励。

积极的自我鼓励包括兴趣、热情和信心等情感的激发。这些往往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当孩子遭受失败时,父母要引导孩子用一定的方式鼓励自己继续努力。比如,孩子玩拼图,拼了几次都失败后,可能会泄气。这时,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在孩子拼完图以后,父母还可以进行一个小结:“你看,拼好了吧!妈妈知道你能行!”

(4)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从小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父母应鼓励而不是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同时,应避免孩子过早形成“优越感”。孩子被同伴拒绝后,常常有孤独、沮丧、自卑等不良情绪反应,父母不应该表现出过度焦虑,而应该帮助孩子分析被拒绝的原因,鼓励孩子改进交往的方法。

父母可以营造气氛,让孩子主动带自己的朋友、同学到家里玩,热情接待这些小客人;也要鼓励孩子到别的孩子家玩,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流锻炼的机会。

7.5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聪明的父母想必已经猜出这是时间了。

伏尔泰是这样解释的:“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对他来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时间对他来说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都令人忘却;伟大的,它都使它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