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让孩子说“不”
反抗是孩子正在顺利成长的标志。一般孩子在两岁前后便开始动不动就说:“不。”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欧美等国家就非常重视孩子说“NO”。很多妈妈会为孩子学会说“NO”而感到高兴。只有在反抗期里不会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担心的孩子。
但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就来火:“怎么能对父母这样”“小小年纪就这样将来还得了”……让孩子说“不”,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需要勇气的,就连孩子也需要勇气。
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对父母、对老师不敢不尊,多为默许,而一旦当孩子涨红着脸、嘟哝着小嘴,怯生生地说“不”的时候,也许父母会无比诧异,甚至震怒,认为这一声“不”冒犯了自己的“长辈地位”。
但若父母静下心来反省,以孩子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许你会明白:做小孩不容易,做一个敢说“不”的小孩更不容易。
的确,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涂鸦;孩子是一棵幼苗,需要呵护;孩子是一块生铁,需要锤炼。但这不是包办,也不是放纵,是正确的疏导,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疏导;是善意的诱导,是孩子做人求知上进的诱导。
面对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与之对抗,更不要训斥他,而要巧妙地应付过去。
1.培养孩子从小说“不”的意识
在家里,多让孩子从小参与家政,大到房屋改建、家电家具添置,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多听取孩子的看法,多与孩子说话,听听孩子的独特感受。父母要教导提醒孩子做任何事情不盲从、不附和,多善辨、多求异。
2.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接受孩子的“不”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是在尽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是父母成功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
从这点来看,如今的孩子心理发展不健全,经不了风雨,经不住打击,多少与父母的专制、严厉不无关系。有一篇文章叫《乌塔》,讲述的是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在罗马的青年旅馆与作者相识的故事。乌塔才14岁,可她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让作者敬佩也会让很多孩子自叹不如。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没有乌塔勇敢,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和生活能力没有乌塔强。
而事实上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就在于父母老是把孩子绑在裤带上,父母的爱心多半表现为让孩子少受苦,自己累点、苦点。如果父母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说“不”,就要考虑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强化孩子的生存意识,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记住:“处处为孩子着想,已经成为不少父母溺爱孩子冠冕堂皇的借口。”
3.孩子有了自信才敢说“不”
父母要让孩子生长在成功和被他人赏识的自信之中,孩子才敢于说“不”,即使是处在批评中,他也会觉得是善意的、是甜蜜的,也才敢于去质疑,敢于去实践,敢于去体验,敢于去创新。让孩子说“不”,是孩子的权利,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平静倾听,冷静接纳。只有这样,教育才有生命的精彩。
给孩子一个时间和机会来让他自己发现他的能力和智慧,这是相当重要的。这意味着要听他说话,并且尽可能认真地对待他的“不”。如果在一岁时,孩子自然倾向的说“不”从不被尊重,那么他可能变得过分顺从,因为他也非常需要他父母的爱和赞同,不然就完全相反,变得很固执。
大部分的父母都会赞同地说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而不是卑屈地听从他人的指令。说“不”毫无疑问包含了好斗和拒绝的成分,而且在这个决定性的阶段,孩子需要有一些这样的经历,即能够表达这些感情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者使自己感到仅仅是顽皮而已。
5.2 尊重孩子的个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美国家庭,家里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她还有一个弟弟,加上父母是个四口之家。
一天,大家谈起周末去野餐的事,星期三大家已商量过此事,这时女孩说:“我不去了。”理由是她与邻居小孩约好了一起去看电影。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中国家庭是不会轻易同意的,可能指责孩子:“为什么全家都去,就你特殊?”
但那美国人的家庭却马上同意了孩子的请求。但到了周五,邻居小孩却说有事不能看电影了,女孩很难过,她说朋友不去,她也不去了。
于是她的父亲大怒:“人家不去,你也不去了,究竟是你想看电影还是她想看电影?”但如果是中国家庭,父母会说:“看,还是大家一起去吧,太好了。”
通过这则故事,可以看出美国父母是很重视培养孩子的个性的。他们对于孩子的有关个人责任的教育是很重视的。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大同小异,他们愿意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责任感。
而中国的大多父母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愿意自己的孩子循规蹈矩,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别的孩子学什么,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学什么;别人的孩子参加特长班,自己的孩子也要参加。这样做就是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个性,等于逼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遗传基因造就了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有的孩子听话懂事,有的孩子聪明伶俐,有的孩子则固执不听话,还有的孩子更是成天调皮捣蛋。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是尊重孩子的个性?
1.不要拿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比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能力与性格。因此没有任何一套标准可以适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父母更不应该拿孩子和其他小孩作比较,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其实,如果希望孩子更好,父母应该只要帮助孩子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作比较即可。
2.允许孩子的不同意见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当孩子发表与大家不同主张的时候,要洗耳恭听,不要无端指责。而且,如果孩子一个人要去做的事并无大碍的话,不妨就让他去做做看,并且让他后果自负。
3.对于孩子的无理的“个性”要循序善诱
有位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
在我所带的三年级这个班中就聚集了一群个性鲜明的孩子。别看他们一个个稚气未脱,其实他们有时还真是“精”得很。特别是我们班的小胖墩陈同学,当他耍起个性来,再厉害的老师也别想治得住他。批评与训斥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能改变他,反而会导致他的脾气变得更大。于是,对于他的教育我改变了教育方式,我把尊重孩子的个性放在首位,并用点滴小事去影响他、感化他。
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孩子那么言听计从。记得有一个中午,我来到教室看到地上有几张纸屑,便说:“啊呀,我们的教室真脏啊!有这么多的垃圾。”边说,我便弯腰开始捡起纸屑来。这时,在教室里休息的孩子们见此情景也纷纷和我一起捡纸屑。
只有陈同学还是接着玩他手中的东西。我走到他身边问他:“你怎么不捡你课桌底下的这张纸屑啊?”他低头看了看说:“这纸不是我扔的。”
听他这么一说,当时的我真想批评他几句:“你怎么这么不关心班级,这点小事都不肯为大家做……”可又一想,这样的批评与质问也许会使他弯腰捡起那张纸屑,但这只是他被逼无奈时的举动,以后这样的情景还会重演。
于是,我便说:“好吧,那你继续做你的事吧,这垃圾就当是我扔的,那只能我来捡喽!”说完,我便捡起这张纸屑转身和其他同学一起继续打扫教室。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注意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习惯。我悄悄地发现,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也能和大家一起弯腰捡自己课桌下面的垃圾了。
看到他的这个变化,我深切的感受到,其实再有脾气的孩子也有他懂事的一面。有时,我们如果能尊重一下孩子的个性,适当放宽对他的要求反而会触动他进行自我教育,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就是尊重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有了兴趣与爱好;孩子就有可能在这方面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就是尽可能少给孩子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有益处的。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就是要针对孩子的个性、特长、爱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更多鼓励、支持,为孩子个性拓展提供最广泛的空间。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因为孩子的将来不可预期,也许是个伟大的发明家,也许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许是个能摘取数学上的皇冠的人……
5.3 训育孩子的任性
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说孩子脾气大。犟得很、特别任性,不让他做的事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闹啊……
比如这位妈妈所讲述的:
我的儿子今年九岁了,有时比较任性。昨天他在楼下跟别的小朋友玩,过了一会儿回家对我说:“他们用枪打我(儿童玩具,子弹是小塑料圆球)。”我说:“打着你了吗?”他说:“没有。如果打着我怎么办?我要拿我的枪打他们。”我说:“不行,你的枪威力太大,如果伤着人怎么办?”他说:“我不打他们了。”我说:“你把子弹拿出来后可以拿枪出去玩。”他不肯,说:“我不打他们,我拿出去跟他们玩,我打别的东西。”我怕他伤着人,然后说:“我跟你一起下去玩。”但他说什么也不听,就是不让我跟他一起下去,还非常生气又是哭又是闹,并且还扔东西……
他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其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应但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就会对孩子不满,就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天长日久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其实,孩子的任性与父母很有关系。1~2岁的婴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岁以前的小孩虽自我表达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
父母要弄清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对孩子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父母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进行训练;对于不正当的要求,父母没民需与他讨论,因为他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父母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以后就会常用这种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不正确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经常无原则的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孩子任性的坏习惯。
对于2岁以上较任性的孩子,父母及时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其缺点的。对于孩子的正确要求,父母要给予满足,对无理要求要明确的回绝,而且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父母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
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特别是有老人时,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意见常不统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对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以帮助父母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
1.冷处理
这是对正在发脾气的任性孩子使用的一种方法。孩子发脾气时,情绪兴奋、激动,有时甚至大哭大闹、大嚷大叫。如果父母耐着性子采取亲和、安抚、哄劝的方法,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哭闹不休;如果大人态度粗暴,急躁地打骂孩子,仍然难以阻止孩子的任性行为。
冷处理法要求父母此时应持平静的态度,要求孩子停止哭闹,让他安静下来,此时没有必要说服孩子立即承认自己的任性是不对的,待孩子平静以后,再用平缓的语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比如,当遇到孩子发脾气、哭闹不休时,父母不必理他,让他发泄一会,然后给他喝些开水,让他喘口气,帮助他平静一些;条件允许的话,可让孩子一人留在屋内,父母离开一会;如果屋里人多,可让他在别的空屋,把门关上。但不要锁上,告诉他等他平静了可自己出来。要注意语调要坚决,但不可用责备口吻。把孩子隔开,只是让孩子明白发脾气会影响别人的学习和休息,而不是惩罚他,待孩子平静下来后给他洗脸,安静睡觉,过一会或明天和他再好好谈谈。
2.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例如,孩子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孩子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以脾气。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