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14094600000035

第35章 富贵与博大(6)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生活相当清贫。两顿稀饭,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李云经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临终前,他哽咽着对李嘉诚说:“阿诚,这个家从此就只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

此外,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多的依赖心理,因而留下了“贫穷志不移”、“做人要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等遗言。

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生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使他终身受益无穷。但与此同时,父亲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他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后来有一个记者问起李嘉诚:“请您说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不是跟从小的志向有关,而一个人的志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诚回答说:“我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

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事,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在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因此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创业能力2:挑战自我

只有把自己当做对手,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成就大事。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有过与李嘉诚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一旦困难过去,就只求安逸了。

与此不同,李嘉诚在痛苦的经历过去以后,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向自己提出挑战,不允许自己有贪图安逸之想。如果说艰苦的环境激发了李嘉诚的斗志和潜能,那么这种不断的自我挑战则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经商锻炼,极大地增长了他的才干。

李嘉诚在长达数年之久的打工仔生涯中,先后做过多种工作,从服务行业跳到技术行业,又从技术行业跳到推销行业,每换一次工作,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其中最能体现其挑战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胶裤带公司的经历。

李嘉诚来到塑胶裤带公司做一名推销员时,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种劣势条件下的不平等的竞争。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于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有了压力,才会奋发拼搏。

坚尼地城在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别人做8个小时,他就做16个小时。

李嘉诚做任何事,都会感谢过去生活对他的磨砺。他不属那种身强体壮的人,更像一个文弱书生,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实在强勉其难。幸好他做过一年茶楼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十多个小时来回跑,练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楼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现在做推销正好派上用场。他在与客户交往之时,不忘察颜观色,判断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自己还该做什么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李嘉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正是这两点,使他后来者居上,销售额不仅在所有推销员中遥遥领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诚做事,从来是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本职工作内干出非凡的业绩的同时,还利用推销行业的特点,捕捉了大量的信息。他注重在推销过程中搜集市场信息,并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了解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产销状况。经过调研之后,李嘉诚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对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诚经过详细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批量。他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公司生机盎然,生意一派红火。

李嘉诚因此于一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这一年,李嘉诚年仅18岁。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李嘉诚逐渐成为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20岁刚出头,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确实令人艳羡。到了这一步,李嘉诚似乎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二字。正干得顺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只不过,这一次,李嘉诚不是到另一家企业去打工,而是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他要办一个工厂,自己当老板!

创业能力3:要做自己的老板

要想成就大事,你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挫折。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慎重万分。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分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创业的本钱。

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确实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行业。

由此可见,不管我们是在打工,还是在自己创业,都有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观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未雨绸缪。

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约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都觉得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的周折。

李嘉诚雄心勃勃,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极大希望,因此很想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于是,他就把厂名定为“长江”。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了一间破烂不堪的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涌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房租高得吓死人,李嘉诚手头的资金实在太紧张,他只能找最廉价的厂房,暂且建起厂来再说。筲箕湾山青水秀,但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实在不是办工厂的好地方。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也让李嘉诚费了一番周折。

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谁让自己穷呢?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讨价还价,李嘉诚便租下了这间厂房。

李嘉诚想,创业之初,到处都需要钱,就这么点钱还是尽量用在生产上,等以后羽毛渐丰、收入有余时,再迁入市区吧。然而,这间厂房实在破旧不堪,窗户几乎没有一扇完好无损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上到处都是天窗。香港春夏两季雨水特别多,雨水经常漏泻得遍地都是。

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

创业能力4:吃苦耐劳

李嘉诚始终信奉“勤能补拙”,相信吃苦耐劳是创业的重要资本。虽然身为老板,他仍是当初做推销员时的那种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他最初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由于交通不便,等他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

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的人,但走起路来却快步如风。

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当然,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当长江厂刚一盈利时,李嘉诚就抽出钱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以稳定员工队伍。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吝啬之人,他的部下却说他“悭己不悭人”。他一片真诚对待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草创时期的长江厂虽然条件异常艰苦,却基本没有工人跳槽。后来,长江厂遇到困难,工人们一样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善待员工,是从小做大的一条基本原则。道理很简单,员工与老板相比,最大的赚家当然是老板。

创业开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挖掘资金、设备和人员的潜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塑胶杂志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商机。他发现这份杂志上登载的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质量优良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李嘉诚立即着手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头脑,他决定以最快的速度与这个外国厂家联系购买。然而,这种机器需要预先订购,而向外国订购,不仅订货周期长,而且价钱十分昂贵。

可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实在令李嘉诚欲罢不能。于是,他果断地决定自己动手研制这种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研究,反复试制,李嘉诚竟然真的造出了这种机器,投入使用后,运行效果良好,很快便生产出了新产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那种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目光和抢占市场的超前意识。

另外,李嘉诚这种敢于尝试的决心也值得钦佩。一点研制经验都没有的他,竟然造出了机器。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奇迹。其实,常人之所以觉得这也难,那也难,是因为没有去尝试,一旦投入地去尝试,也许发现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尽管如此忙碌,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李嘉诚的心中有危机感: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如果不尽快补充新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为节省时间,李嘉诚吃在厂里,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李嘉诚就这样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也使他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管理十分细致。此外,做老板的这般拼命,也给全厂员工起到了榜样作用。

样品生产出来后,李嘉诚亲自出马推销,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效果也很明显。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接踵而来。

决断能力1:把失败的教训变为成功的经验

千万不要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你的命运,要仔细研究失败的实例,如果你失败了,那么继续学习吧。李嘉诚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也有过惨痛的经历。

正当李嘉诚在塑胶花生产中春风得意之时,突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风浪。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他知道他太急躁了,在经营决策上一味贪大求功,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问题。

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不断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赔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就已是很不错了。

而这时,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也日益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