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14094600000030

第30章 富贵与博大(1)

我的钱来自于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1.内心的财富才是真财富

李嘉诚说:“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也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否则,也不过是‘富’而不‘贵’。”

“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诗是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名句,表达的是作者对洒脱放达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向往。“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真正来源是孔子的《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是乐在其中的。那些不义之财,在我看来就好像浮云一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座右铭让李嘉诚几十年来始终保持对公益事业的激情。

李嘉诚在公开场合多次声明,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

在李嘉诚心中,公益事业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财富,他说:“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段时间,你能够快快乐乐地回想起,这一生虽然人家也为我服务很多,但我也为人家服务不少,那么,你就会真真正正快乐。”

“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乃真财富。因为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价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变为一半。只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这个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回来。”

“最要紧的就是内心世界,你会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么,你能够做得到的,你这一生应该好好尽心尽力去做。你明明有多余10倍、100倍都不止的钱时,为什么不做这件事情?这使得一生有意义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社会要进步,离不开支持关怀,这方面,你可以带给很多的百姓幸福安乐。”

“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使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所以,如果你去看我们中国的很多哲学家,他是讲‘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主要是一个普通大众,从事低下工作,未必是贱,而天子也不一定是贵。主要是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讲的话,怎么样对人对事,这个是我自己领悟出来的。”

有的人,他虽然非常长寿,但是,并没有做出有益于他人的事情,所以他这一生是有一点浪费。如果有的人虽然年纪非常轻就去世了,但是他对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好的贡献,所以,他虽死犹生。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富贵,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或者说义务,或者说责任。

2.创造财富,奉献财富

李嘉诚曾说:“如果能够在支持医疗、教育方面帮助很多的话,你叫我给他叩头都可以。”

李嘉诚是香港首富、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也是社会公益事业不遗余力的支持者。他不仅把他的慈善事业称为他的“第三个儿子”,更是作为他晚年“富且贵”的一种精神追求。

有人说,李嘉诚有两个事业。

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李嘉诚“王国”的业务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统领约22万名员工;他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享有着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拥有着最大的手机运营商的头衔……

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李嘉诚基金会”由1980年成立至今,捐款已近80亿港元。2006年8月,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未来将把1/3的个人财产捐作公益慈善之用,有关资产会放入“李嘉诚基金会”。据《福布斯》2006年全球富豪排行榜资料,李嘉诚个人的财富约188亿美元(约1500亿元),1/3即约500亿元。

作为中国商业界的成功典范,为什么李嘉诚会以如此巨大的热情投入公益事业呢?这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抗日战争期间,幼小的李嘉诚跟着父母来到香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的父亲去世了,因此,他12岁便辍学到社会上谋生。回忆起童年的经历,李嘉诚早就下了决心:“如果有一天,假如我的事业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我就要为医疗事业做一点事。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政策,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教育能够令社会进步,而医疗是一种关怀。如果一个社会有进步,有关怀,这个社会就非常和谐,也会充满理想,充满关心和爱。”

经过奋斗,他的事业终于“达到了某种程度”,开始“心有余力”了,他便开始热心公益,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事业。把基金会当成“第三个孩子”,致力于公益事业。

李嘉诚常常捐助上亿元的巨资,用来造桥铺路、兴办教育、支援医疗、赞助科研、弘扬文化、赈济灾民、造佛像、修寺庙等等公益活动。他于1980年成立李嘉诚基金会,借以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做更有系统的资助。李嘉诚基金会的项目为不少人所熟悉,包括为内地偏远地区贫困病人提供“医疗扶贫”行动;推出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及捐资筹建和发展长江商学院等。李嘉诚经常把基金会称为自己的“第三个孩子”,甚至说:“如果能够在支持医疗、教育方面帮助很多的话,你叫我给他叩头都可以。”

财富人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感觉。“身心托付天下大,财富回报社会生”,这是新一轮财富修炼,更是财富人生的圆满写照。如果说创造财富是一种苦乐相济的体验,那么,奉献财富便是一种情有独钟的享乐,“聚财的苦楚自己揽,创富的甜果大家品”;“钱财之枝结金银之果,美德之树长名望之根”;“赠出金钱心坎富,捡来好话嘴不贫”。只有兼收并蓄,才能不断开拓美好的财富前程。

3.以平和心态顾全大局

人不能只是考虑自己的事情,还要考虑别人,考虑整体。

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是不容易的,以平和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成功则更不容易。很多人做生意一旦有了一定的资本,就会自我膨胀,觉得自己了不起,谁都不放在眼里,这样往往会吃大亏。李嘉诚向内地投资时,已经是成功人士,但他却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就是一切,自己做的事情都正确,相反,他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凡事应以大局为重,以利国利民为重。而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他对内地的一次投资活动中。

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向外界表示,可以考虑与外商合作王府井旧城区改造工程。一时间,香港各大财团闻风而动,都想分得一杯羹。

众所周知,王府井是首都北京最繁华、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区,地位有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铜锣湾。一般来说,在这些黄金地段,想找一间铺面都是难上加难。现在居然有希望获得以公顷计算的大幅土地租用权。众多地产大亨们喜出望外,谁也不想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要知道,如果能拥有王府井的一块土地,就等于拥有了一个聚宝盆。

1992年6月25日,李嘉诚、郭鹤年在上海闸北联手搞定一块土地后,共同乘机飞往北京,于26日与北京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意向书。签约的双方分别是香港嘉里发展公司和北京东城区房地产公司。

郭鹤年身为香港嘉里发展公司主席,在香港的名气虽说不如李嘉诚,却是大马首富。李、郭两人能如此神速搞定这么大的项目,是他们多年来在内地耕耘(捐赠与投资)的结果。

位于王府井大街南口的这块地皮面积共5.11公顷,可规划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计划建成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商业中心。

双方签署的意向书中并未涉及该项目的地价、投资金额、工期、物业规划等内容,可见合作意向是在匆忙中敲定的,细节有待以后再谈判。消息传来,在香港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逐渐把李嘉诚看成神了,似乎世界上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然而,形势却在时刻变化着。1993年,因经济发展过热,中央政府决定加强宏观调控,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这意味着要与北京方面谈妥这一项目,将会异常艰难。面临此境,不大善于谈判的郭鹤年知难而退,留下李嘉诚孤身应对。一时间,发展王府井地盘物业的控股权便顺势完全落入“长实”手中。

李嘉诚依然信心十足,再一次运用他非凡的智慧与谈判技巧,使得有关立项、规划等异常繁杂的手续在1993年间全部获得市政府的批准。该建筑被正式定名为东方广场。

东方广场建筑高度计划为70多米,地盘面积10.1万平方米,这比当初意向书中的14万平方米要少许多,但毕竟这一年的形势和去年大不相同,能达成这一协议,已经很不容易。

该大型物业投资预算超过12亿港元,“长实”负责起楼价,合作伙伴东城区房地产公司负责地价。香港是地贵楼贱,内地则正好相反。

当地居民与商家的搬迁本来可能会成为最大的难题。李嘉诚将这道难题交给北京市政府去做,即由他负担地价和搬迁费,请市政府做好原住户和业主的搬迁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搬迁过程非常顺利,很快就基本完成了。李嘉诚感叹道:“北京的老百姓真是太好了,这在香港简直不可想象。”

但是,搬迁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全球最著名的快餐集团麦当劳成了此次搬迁的“钉子户”。王府井麦当劳分店是该集团最大的一家分店,两层楼面共计2.8万平方英尺,设有700余个座位,每天平均有1万多人光顾。在开业之初,顾客排队竟有几里之长,盈利之丰厚,自不待言。

麦当劳当然不愿意把这棵摇钱树从聚宝盆里连根拔出。但是,北京市政府依照其最新文件,责令麦当劳限期搬迁。于是,麦当劳抛出了它的杀手锏,即麦当劳集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的长达20年的经营合同。营业地区为王府井现址,租期要到2010年才满,而现在才经营两年多。此时,王府井这块地盘已快夷为平地,只剩下麦当劳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废墟上。

其实搬迁只是北京市政府与拆迁户之间的事,李嘉诚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但李嘉诚一直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僵。于是他出面与北京市政府协商,表示只要麦当劳答应迁出王府井,日后东方广场将留一个比现在面积更大的铺位给麦当劳。

北京市政府只好与美国麦当劳公司重新进行谈判。除了李嘉诚提出的条件外,又列出了一系列更优厚的条件,包括批准麦当劳在北京多开若干家分店等。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麦当劳当然同意搬迁了。

李嘉诚一出手,立刻化干戈为玉帛。一场全球性的风波就这样平息,兴建东方广场的障碍终于扫清了。

终于,已经空旷无物的王府井地盘开始动工了。按照计划,建成后的东方广场将高达70米,不仅可以俯视昔日皇宫里的一砖一瓦,就连稍远的中南海全景亦可尽收眼底。

对于见惯百米以上摩天大楼的香港人来说,70米的高度实在不算什么;但在首都北京兴建如此高的建筑,非同小可。很多人都担心如此高大的建筑会破坏北京的人文景观。李嘉诚觉得,建筑现代化与保护古都风貌并不矛盾,是完全可以统一的。但后来的事实表明李嘉诚显然没有考虑周全。正式方案公布后,北京各界人士一片哗然。

人们的担忧的确是有原因的。根据国家规划委员会规定,北京市的规划以故宫为中心,其他建筑必须配合故宫的外观。按规定,从故宫中心向外望360度的视野范围内,不应见到任何其他的建筑物。故宫的城墙高有3丈,也就是说,站在故宫内朝外望,只能望到城墙和天空。离故宫的距离越远,建筑物方可逐渐升高。而国务院批复的1991~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长安街、前门大街西侧和二环路内侧及部分街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然而,东方广场大厦在“30米以下”的建筑高度区内,却拟建70余米高,显然不符合要求(规定高度只有40米)。

除此之外,东方广场的土地面积比率也超出城市规划要求的7倍,所以这幢大厦不仅是过高的,而且过大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必然会夺去附近的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的风头,从而影响到天安门广场的中心地位。

因此,专家们联名上书中央要求依法调整东方广场工程方案。

1994年,中央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再次决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通货膨胀。对基本建设规模也做出了要求,即缩小以盈利为目的的高档建筑项目。凡不符合国家规定,无正式手续的项目一律要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