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14094600000002

第2章 理想与求知(1)

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

1.船长的理想,似船的人生

李嘉诚祖籍潮州,潮州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潮汕又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于明清,而潮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则在上世纪中叶,潮人极富有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

李嘉诚生活在这种大的文化氛围之中,尽管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但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创业致富的传奇故事,虽说历经艰辛,但仍能构成潮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李嘉诚从小就酷爱读书。据其堂兄李嘉智回忆说:“嘉诚从小就像个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子。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不小。”

从教的父亲李云经从小就教育李嘉诚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气、有毅力。他不仅仅教给嘉诚知识,更教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些,李嘉诚从小就铭刻于心,终身不曾忘却。深受父亲的影响,李嘉诚也一心向学,如果不是风云突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也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虽然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由于父亲早逝,家境陷入贫困,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从商。

李嘉诚后来回忆说,从商之初,他的理想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深受父亲的教诲,李嘉诚从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李云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尽管他很疼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知道,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他把自己心中的慈爱,转化成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

李云经喜欢带着儿子去看海。他认为,海的浩淼、海的雄壮,能够使孩子的心胸博大,让他的生命充满激情。

有一次,李云经领着小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着生活的道理。

李嘉诚一边似懂非懂地听父亲讲述,一边用他那大大乌黑发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蓝天下波光粼粼的大海,看着万吨巨轮。他简直弄不懂这深深的水,怎么可能稳稳地浮着这么大的船,而且还是铁的,他太佩服船长了。

他认为能让这么一条大铁船稳稳地浮在海面上的人,一定是个大英雄。于是他向着大海,向着那艘万吨巨轮喊道:“爸爸,将来我也要做大船的船长!”

李云经疼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发,高兴地说:“好孩子,有志气!阿诚,做一个船长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很全面的问题。”然后,父亲又极其认真地告诉李嘉诚,“你看,现在天气很好,是难得的晴天。但是,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呢?做船长的,就要提前想到,就要提前做一切事情。而且,阿诚,要记住,做任何事情就像做大船的船长一样,既要预先准备好一些事情,又要随时准备应付突然来临的一切事情。”

从此以后,船的形象,船长的意识紧紧地伴随着李嘉诚奋斗的一生。李嘉诚从小就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条船,把他驰骋商场、纵横东西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所以,他很自豪地宣布:“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行进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在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是李嘉诚在看不见硝烟却战火熊熊的商场上,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

这短短的15个字,却是李嘉诚在几十年的商海拼打中总结出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替人端茶倒水的小杂工,到初露锋芒的工厂推销员;从50年代独树一帜的小厂长到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大王,再到80年代戴着“超人李”的桂冠,最后一跃成为香港首富和全球超级富豪,他始终铭记着这15个字。

2.由小到大,积沙成塔

李嘉诚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也塑造了一套独有的人生哲学。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精明能干,更来自于他真诚坦荡地做人。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学渊源对少年李嘉诚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李嘉诚的许多优秀品德就是在这深厚的家学中得到了培养。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自幼聪颖好学,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由于家境贫寒无力继续求学,只得秉承家训,走上了治学执教之路。李嘉诚3岁时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诗文,正是幼童时代的启蒙读物,使李嘉诚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5岁时入小学念书,“之乎者也”的读书声与观海寺的诵经声交相混杂,回荡在街头巷尾。年幼的李嘉诚并不满足于先生教授的诗文,极强的求知欲带领他展开了更为广泛的阅读,尤其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他更是沉醉于其间,这在少年李嘉诚的心里,深深埋下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氏家族的故宅,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李嘉诚每天放学回家,便泡在这间藏书阁里,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由此,他被表兄弟们称为“书虫”。年少的李嘉诚读书非常刻苦自觉,经常点灯夜读。

李嘉诚在这样的求学、求知的氛围中,读完了小学,也完成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影响的少年时代对国学知识的汲取,为李嘉诚后来的发展与辉煌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李嘉诚对儒学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看很多哲理的书,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但不是全部。”他又说:“我认为要像西方那样,有制度,比较进取,用两种方式来做,而不是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儒家。儒家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短处,儒家进取方面是不够的。”

李嘉诚摒弃家族式管理,而采取将中西方管理的优长糅合在一起的管理机制。李嘉诚常说:“唯亲是用,必损事业。”

唯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于表示,对“外人”不信任。在李嘉诚的长实系,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他们都没有因这层关系而获得任何照顾。相反,得到他重用和擢升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老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

加拿大记者John Demont记录过李嘉诚的一件小事,为此赞叹不已:“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他不摆架子,容易相处而又无拘无束,可以从启德机场载一个陌生人到市区,没有顾虑到个人的安全问题。他甚至亲自为客人打开车尾箱,让司机安坐在驾驶座上。后来大家上了车,他对汽车的冷气、客人的住宿,都一一关心到,他坚持要打电话到希尔顿酒店问清楚房间预订好了没有,当然,这间世界一流的酒店也是他名下的产业。”

3.总凭知识铸辉煌

李嘉诚说:“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

李嘉诚从小就喜欢读书,经常在父亲的书房里点煤油灯看书,很晚才睡觉。如果不是时局动乱,他可能会继续沿着求学治学的路走下去。可是,老天并没有给他过多的学习机会。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李嘉诚的家乡潮州沦陷,小学未毕业的李嘉诚失学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了学业,因为他知道,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明白事理,只有读书才能救中国。于是,他躲进自己家中的藏书阁读书、学习。在此期间,他博览中国古典文学和历代英雄事迹,尤其喜欢屈原、陆游、杜甫的诗词,深受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鼓舞。他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掌握最有用的知识,为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尽一份力。

在全家逃难到香港后,他进了香港一所中学读书。虽然那时香港还未被日军占领,学习条件比在老家好多了,但是,李嘉诚并未因此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能让李嘉诚上学,他的父亲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家人省吃俭用给他筹学费。在他的父亲生命垂危之际,为了能支付李嘉诚的生活费,父亲宁愿不治疗、不住院。家人的支持和父亲的行为,让李嘉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刻苦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学会了说广州话,还能听懂英文课,用英文进行答题解题了。每当李嘉诚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时,父亲总是流露出宽慰的笑容。

后来由于父亲病逝,辍学的李嘉诚来到茶楼打工,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回到家后,他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由于学习太用心,他经常会忘记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的时候,已到了上班的时间。他的同事们闲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在啃,时间长了,厚厚的一本《辞海》被翻得发了黑。后来他到舅父的中南公司做学徒,白天做工,晚上的时间全由自己掌握。这时,李嘉诚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尽管李嘉诚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却为没有教材而发愁。因为他的工资微薄,既要维持家用,还要供养弟妹上学,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买教材,李嘉诚只能买旧教材。

当李嘉诚回首这段往事时这样说道:“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每当谈起这件事,李嘉诚都非常兴奋,好像比赚了几亿港币还要高兴。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财富人生百事乐,总凭知识铸辉煌。”古往今来,知识日益成为财富的代名词。中国广为流传的《劝学》诗歌,无不折射出令世人奉若珍宝的财富之道。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等。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领悟到:“书籍是打造创富平台的奠基石,知识是瞭望财富世界的探照灯。”

4.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

李嘉诚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

少年时的李嘉诚,就显示出与众不同。只是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楼打工时,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默读英语单词。他怕遭到茶客耻笑和老板训斥,总是靠着墙角,迅速地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饭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给自己定下最低目标——不遗忘学过的单词。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他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父,像茶楼遇到的大老板,干一番大事业。

李嘉诚总是说:不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成功,不会总结的人就难以战胜失败。创业、成功,要把握商业道德,要有勇气和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去克服过程中的艰辛。从清贫困苦的学徒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的大亨到股市的大腕,从商界的超人到知识经济的巨擘,从行业的至尊到现代高科技的急先锋……李嘉诚一路走来,几乎都能占得先机,发出时代的新声,争得巨大的财富。他一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靠知识引导前行,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未曾涉猎的领域,并屡有丰厚的收获。他的每一次战略抉择,既能适应产业、行业趋势的变迁,又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学者评价李嘉诚说:“他是跃进到现代化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的人。”

曾经有记者问李嘉诚:“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商业王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回答:“依靠知识。”有人问李嘉诚:“李先生,你成功靠的是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是的,“不断地学习”就是李嘉诚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

在六十多年的从商生涯中,李嘉诚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或杂志,学习知识、了解行情、掌握信息。他说,读书不仅是乐趣,而且令人启迪心智,刺激思考。据他自己讲,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但不读小说。他不看娱乐新闻,认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他在回忆过去时这样说过:“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我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样离我的目标就不远了,现在仅有一点学问是不行的,要多学知识,多学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