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14094600000017

第17章 为人与处世(1)

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他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1.自律是通往成功的钥匙

李嘉诚说:“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很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

自律具有强大的力量,没有人可以在缺少它的情况下获得并保持成功。可以说,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过人的天赋,若不运用自律,就绝不可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自律促使每个人步步攀向高峰,也是使能力得以卓有成效地维持的关键所在。

自律是将自己固定在一个既定的生活模式中,这个生活模式,有多项内容。

第一,自律的人一定会在道德上律己,即是一定不会做出任何不道德的事情,不论这些不道德的事情是犯法,还是合法但不合情理,一个有自律的人,都一定不会做的。就像有好多人做事情也会有一个基本原则一样。

第二,一个自律的人,一定会极其看重个人名声,因为个人名声是要其他人信任,得到其他人尊重,其他人认同这是一位有诚信,与他交往从来不会担心会被欺骗的人,有这种个人的品格,才会赢得其他人的信任。

第三,肯自律的人,不会过度投机,不会豪赌乱性,不会做事虎头蛇尾,而是会脚踏实地,刻苦工作,在事业方面会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第四,一个自律的人,如果身在商场,一定会以其他人的利益立场,作为考虑的出发点,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将对方的利益置之不顾。

自律性越高的人,虽然一方面追求成就,但另一方面却不会流于奢侈浮华。自律的人明白,人生在世,匆匆数十年寒暑,应该有所作为。但得到成就和成就后穷奢极侈是两回事,自律的人即使得到成就,甚至很有成就,也一样会在生活上自律,应用钱时会用,不用钱的时候,却不会随便浪费,也一定不会乱花钱。

李嘉诚为何能够这样成功?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高度自律,而且坚持终身。李嘉诚如是说:“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你要别人信服,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有帮助。”

李嘉诚的这些个人原则是成功致富的做人原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自律就是自我修正的一种方法,这是由内而外的,别人强迫你做的事情和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心情,要知道,来自别人这种督促不会是时时有的,不会每一次应当有的时候都能出现。

2.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走过人生七十几个年头,李嘉诚扼要地说出成功之道:“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你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虽只三言两语,却道出了人生的感悟。的确,为人处处,讲究一个“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李嘉诚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概括为“德、诚、刚、柔、变、和”六字诀,但他真正高明之处正在于巧妙地把握住几者之间的“度”。

刚直本是好事,但过于刚直,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却往往为世所不容;随和本是好事,但过于随和,丧失原则,缺乏主见,委曲求全又往往被视为软弱。只有外圆内方,刚柔相济,进能攻,退能守,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成为一个举足轻重、魅力与实力并存的人物。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他是将儒家的重情义与西方的进取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为人处事之道是如何得来的呢?李嘉诚认为,为人处事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锻炼。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李嘉诚随着父亲从老家广东潮安逃到香港,当时李嘉诚年仅12岁,读了两年书之后他的父亲重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只好辍学挑起家担。5年后,创立一家小型的塑胶厂,叫“长江实业公司”,就是今天香港第一大集团长江实业的前身。

连小学学历都没有,光靠着生产塑胶花的李嘉诚是如何跨出他成为首富的第一步?1960年初塑胶花业不景气,1967年香港房价暴跌,李嘉诚即趁机低价大肆收购土地。就这样,李嘉诚在房地产的投资纵横39年,长时间的投资累积了他的超级财富。

李嘉诚的人生经历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但正如李嘉诚所说:“世情才是大学问!”要真正掌握为人处事之道,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运用中来领会其精髓。

一个人即使是有能力,在某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但也不要太骄狂自满,要注意谦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权利维护人格的尊严,不受侮辱,不被歧视。因此,在和别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平等待人,礼貌待人,不能以势利的态度,谄上而谩下。另外,还要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以自身的优点而骄傲自大。要有谦虚宽容的胸襟,自然能以谦和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致给人留下骄狂傲慢的不良印象。

一个人有地位,有才学而能谦虚待人,就能使别人信服。懂得谦虚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知识无止境。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只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人,才能追求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生。

3.旁敲侧击胜过当头一棒

李嘉诚把儒家的情义之道与西方的进取精神极好地融合起来:他外圆内方,刚柔相济;他重信诺、讲义气、宽厚待人;他勤奋坚忍、务实求进;他把中华文化中的立身、入世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嘉诚的成功既可以说是他意志力的胜利,又可以说是他人格的成功。

我们在办事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位有门路、伶牙俐齿的人才,让他尽其所能,从中撮合,传递信息,论理说情,那应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处理任何事情,婉转一点总会比过激言行收到的效果好很多。

孟尝君是齐国的名门贵族,几度出任相职,是当时齐国政界的实力派。但有一次他与齐闵王意见不和,一气之下辞去相职回到了私人领地——薛。

这时与薛接邻的南方大国楚国正待举兵攻薛。与楚相比,薛不过是弹丸之地,兵力粮草等均不能相比,楚兵一旦到来,薛地后果不堪设想。

燃眉之急,惟有求救于齐。但孟尝君刚刚与闵王闹了意见,没有面子去求,去了也怕闵王不答应。为此他伤透了脑筋,几乎一筹莫展。

绝路之中老天给他降下了一线希望,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他是奉齐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的。孟尝君高兴地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善随机应变,常为诸侯效力,与王室也有密切的关系。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很器重他。齐闵王时代他成了王室的政治顾问,且与孟尝君本人也有私交。

孟尝君决心已下,开口直言相求:“我将遭楚国攻击,危在旦夕,请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弃,从命就是。”

后人猜测,淳于髡此行,可能是有目的而来,专为朋友解危的,只不过这话须孟尝君亲自当面求他就是了。朋友之交,有许多心照不宣的东西,古来如此。

却说淳于髡赶回齐国进宫晋见闵王。正面的话题当然是要相告出国履行公务的结果,他真正要办的事情也早已盘算在心。

闵王问道:“楚国的情况如何?”

闵王的话题正投淳于髡的所好,顺着这个话题,淳于髡要开始展开攻心术,履行对朋友的承诺了。

“事情很糟。楚国太顽固,自恃强大,满脑子想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

话题有意识性地流动,谈到薛,但不露痕迹。

闵王一听,马上就问:“薛又怎么样?”

淳于髡眼见闵王入了圈套,便捉住机会说:

“薛对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没有远虑,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庙,规模宏大,却不问自己是否有保卫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出兵攻击这一寺庙,真不知后果怎样!所以我说薛不自量,楚也太顽固。”

齐王神情大变:“喔,原来薛有那么大的寺庙?”随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护先祖之寺庙,是国君最大的义务之一。为了保护祖先寺庙就必须出兵救薛,薛的危机就是齐的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闵王就完全不再计较与孟尝君的个人恩怨了。

整个过程,淳于髡没有提到一句请闵王发兵救孟尝君,而是抓住闵王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最大的弱点,旁敲侧击,点到痛处,令闵王自己主动发兵救薛,实际上却救了孟尝君。淳于髡的旁敲侧击、纵横捭阖之术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4.盛求全,衰求半

细节不是琐碎的意思,凡事追求完美,这个就叫做细节。李嘉诚说:“我永远比对手多赢一点。要成为领袖,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细节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完美。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你所要做的事情是多走一步。

有人追求完美,眼里容不得半点瑕疵,有人懂得知足,永远感叹上帝给他的太多。其实二者并不冲突,追求完美的人能在成功时精益求精,迈上新台阶;懂得知足的人能在失败时自我安慰,树立新目标。所以没有必要去划清“求全”、“求半”的三八线,而真正懂得“盛求全,衰求半”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何为“盛求全”?年轻即盛,成功即盛,拼搏之时也为盛。盛便意味着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此刻应该追求完美。求全非求过,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你心中的完美乐园。目标过于不切实际只是浪费时间,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求全。有了心中的完美乐园,你便会充满动力地前进,一路上披荆斩棘。偶尔也会有些绊脚石,但是你要知道,你有时间,有精力,为了心中的那片世界你一定要对自己高要求,劈开那块绊脚石,勇往直前。

一位征服了无数座险峰的登山者,曾多次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挑战,屡次的失败都未使他放弃,当人们询问他原因时,他只是淡然一笑:“Because it’s there。”因为它在那儿,因为我追求完美。正是这种求全精神让他征服了无数座山峰,一步步迈向新胜利;正是这种求全精神让他为了超越自己攀上珠峰而孜孜不倦。求全能给人动力,求全能让人进取。如果没有求全精神,刘翔还会成为奥运赛场上的“亚洲飞人”吗?站在成功的山峰上时,要求全,精益求精会让你找到更大的胜利。

盛时求全,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如果衰时也求全,那就成了固执,得不偿失。智者的选择是衰求半,半即知足,知足而常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官场失意之时,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放弃了追逐名利的世界,一花一鸟,一草一虫便足以让他满足。当我们失意之时,与其和现实硬碰硬还不如降低要求,学会知足;当我们年老体衰之时,与其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四处奔波,落个身心疲惫,还不如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有人说:“快乐的人不是得到的多,而是奢求的少。”想必鹤发童颜的老者最懂得给自己无价的幸福。

求半者不仅有“悠然见南山”的情趣,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求半者在失败面前懂得低下头,莞尔一笑,心平气和地包容一切错误,然后用敏锐的心洞察整个世界,抓住时机重新奋起。苏轼一生多坎坷,在官场上起起伏伏,正是求半的心态让他乐观,正是求半的精神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奋起。

在得意时要求全,正如东方旭日喷薄,照亮整个天地;失意时要求半,如夕阳落山,在半含半露间洒下最后一抹余晖,等待的是明日的东升。

如果你是智者,你一定会懂得“盛求全,衰求半”的道理。

5.把握分寸,过犹不及

一个聪明机智的人,一个做事有板有眼、把握分寸的人,一个养成一身良好习惯、消除了事业误区的人,一个虚心勤奋、肯于钻研的人,定会在人生事业的道路上步步走高,拥有很好的前程。这就是李嘉诚成功做事的秘密。

人生之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就是分寸二字。善把握、有自知、能稳重、持理性,就是待人处世的分寸了。

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寓意就是恪守分寸。分寸是一种力量。生活中对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首先是一个征服并升华了自己的人,是一个悟性高与定力好的人,这并不容易。

分寸是一种成熟。植物需要阳光和雨露,人生也少不了学习与历练。或许你年少无知时吃了不少亏,但有失必有得,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受挫一次,对生活的领悟就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就增添一分;不幸一次,对世间的人事就冷静一些;磨难一次,对成功的理解就辩证一点。人生,大凡借此渐入佳境。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

孔子想了一会,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

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

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