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14094000000028

第28章 公文写作技巧解疑(6)

209.怎样把握“为……”与“……了”的句式?

【解答】党政公文几乎千篇一律地要交代“行文目的”。为了把行文目的准确、简明地表达出来,便于受文一方理解、掌握,所以人们积多年之经验形成了以介词“为”“为了”做句首并由作者直接加以说明的目的句式。在具体的方法上有两种:一是在“为”“为了”的后面直接写出目的对象、内容。例如,“为加强土地管理”“为了进一步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等。二是在“为”“为了”的后面用“此”“这一问题”来指代先行语句中通过叙述所提出公务活动中的问题,以此说明为什么要行文。

公文中还大量使用以“……了”为特征的陈述句,特别是在工作总结、报告、通报、简报、调查报告等文种中更为多见。公文中对陈述句的运用是有其特点的,一般以“解决”“完成”“锻炼”“推动”“开展”“巩固”“克服”“取得”等动词后面加助词“了”字,直接表示事情的已然时态,后面带宾语,形成一种完成了某一种工作、任务,解决了某一问题、困难,取得了某一成绩、进展的已然时态的动宾句式。

210.为什么公文写作要注重句式的变化?

【解答】公文写作中要注重句式的变化,是由公文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要使所写出来的公文显得有活力、有生气,就应当采用不同的句式,特别是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之间注意交替使用,使语言富于变化。

长句是指字数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字数较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的特点:表意周详、气势畅达;短句的特点:简明活泼、刚劲有力。要写好公文,既不能只用长句,也不能偏重于短句,前者使公文显得繁冗、沉闷,而后者又会使公文过于跳跃、有失庄重,因此,有长有短,长短结合,使两者长处兼容并取,才显得语言富于变化,充满生气。例如,“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严肃性。坚持以法治税,统一税法,集中税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长短一致或接近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灵活,长短不一的句子。整句的特点:条理清晰,富有节奏。散句的特点:长短不一,灵活方便。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有利于增强公文的表达效果。

211.公文写作中如何正确使用“该”字句?

【解答】“该”字句是公文中用于表示第三人称的特殊句式,能使行文体现出简洁、庄重的特色。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句式往往是带有贬义的,如“该同志思想一贯消极”“该犯好逸恶劳”等。因此,必须注意不能滥用。实践中,很多同志对此把握不准,不论是用于表扬的还是用于批评的都用“该同志积极靠拢党组织”“该生”“该领导”等等,是不尽妥当的。

212.如何恰当使用“模糊语言”?

【解答】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在讲用语清楚、准确的同时,又千万不可忽略用语必要的“模糊性”,因为很多文件是十分需要模糊用语的。如属于词方面的有“不少”“近来”“近期”“早上”“清晨”“中午”“傍晚”“上午”“下午”“深夜”“大家”“许多”“大多数”“少数”“极个别”“绝大多数”等等;属于句的方面有“程度不同”“总的来看”“宏观运转”“基本上做到了”“初步取得共识”“大体上看是可以的”“他几乎天天早来晚走”等等。这些模糊词语具有弹性,在本质上具有中介性,而且表义上又具有模糊性。所以公文需要这种模糊词语,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的环境下,不仅不会造成语言模糊,恰恰有利于语言的准确、清楚。当然,模糊词语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公文所反映的对象本身是模糊的,人们的认识是模糊的,实际情况又需要加以模糊表述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模糊语言,否则将会造成语言模糊。

213.什么是公文“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

【解答】公文“修辞”是指在公文写作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提高表达效果。公文的修辞,主要表现为消极修辞。所谓消极修辞,是以内容上明确、通顺,形式上平匀、稳密为标准。但有些文件,例如,调查报告、专用书信、工作总结、工作研究等,特别是一些讲话稿,为了表达的需要,也要积极地、恰当地利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增强所要表达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因而其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式都是积极修辞。但这里讲的积极修辞,非指文学写作中那种一般意义上的积极修辞,而是在力求简明、准确、庄重、平实的前提下,大胆突破“禁区”,巧用多种辞格,这种“巧”用(或称“创造性”)的突出特征是大多具有仿真性,而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大多具有想象性。

辞格是指各种修辞的格式,又称“修辞格”或“修辞方式”。辞格是从人们的长期修辞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各种修辞格式,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语言的艺术化。它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受语言材料的特点所制约。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辞格有一二十种,这些辞格对文学写作的适应性是十分广泛的,对于公文来说,像排比、层递、对比、对偶、回环、引用、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反语等也是不乏其用的。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了做到“慎重初战、务求必胜”,有的文件中讲到具体做法时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中央号召我们要“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有的文件中提出“要压缩过热空气”“努力解决头脑发热、经济上空气膨胀的问题”;以及我们在公文中常见的“公文旅行”“开源节流”等,都是运用了借代、比喻等修辞方式。胡锦涛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上(2003年3月18日)讲话中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个排比句,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语言简练明快。

214.公文“修辞”有哪些方式?

【解答】要使公文语言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就必须讲究修辞。公文用语修辞是根据公文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去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公文用语常用的修辞类别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势性的修辞

“气势”是一篇公文的精神支柱,是论势和文势的统一。“论势”,即立论的雄辩性,在情理上使人感到无可辩驳,在发展方向上使人感到是历史趋势;“文势”,即论述方法,要从理直引出气壮,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一篇写作十分成功的动员令、宣言、声明、公开信以及重大问题的指示、通知、决定、讲话稿,等等,往往都伴随着斩钉截铁、令行禁止、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气势主要来自对排比、顶真、层递、综说等辞格的运用。如“判断姓‘社’姓‘资’,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里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方式,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排比运用,构成一个强大而又肯定性的语势,令人不可置疑。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9页)。这段话从“决心”追溯到“判断”,又从“判断”追溯到“侦察”与“思索”,首尾相接,使用的是“顶真”,亦即“蝉联”的修辞手法,其势如江河直泻,川流直奔。

(2)完整性的修辞

在我国,公文是社会政治集团,即党和国家机关在领导党的事业和治理国家施政方面,表达意志、传递策令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特殊性的地位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完整性,即在阐述正确观点、正确思想、成功做法、规范行为的同时,伴随着要指出什么是反面观点、错误思想、失败做法与不应当有的行为。不仅法规性文件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就是一般地制发通知、意见、决定、决议等也常需要这样。把正反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交代,也是党和国家公务活动的客观需要,因为公务活动的内容本身就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对比交代就是把这样一对矛盾突出在人们面前,有利于公文用语的准确,防止出现偏颇,大大增强人们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与认识。

完整性的修辞,主要表现于对比、回文、反复、对偶、进解等辞格的运用。例如,“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历史最后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这是“对比”,用“小米加步枪”与“飞机加坦克”来对称,说明正义的力量必然战胜邪恶势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这是“对偶”。以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为例:“必须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239页)“执行”与“一致”在这段话中反复使用,故称“反复”的修辞方法。“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回文”的修辞方法,即利用语言形式回环往复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辩证统一关系。

(3)生动性的修辞

公文虽然不是文学,但同样是需要生动。只有写得生动,才有利于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加深阅者的具体理解,以利于贯彻执行。古代公文浩如烟海,但流传今世的寥若星辰。像李斯的《谏逐客书》、刘禹锡的《陋室铭》、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之所以经久流传,至今不衰,这与它的生动性有着直接关系。翻开毛泽东撰写的那一篇篇公文,写得是那么生动,无不闪烁着艺术的光辉。

(4)精粹性的修辞

公文用语十分需要言简易赅,文约事丰,这是公文用语的一条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紧扣主旨,力戒重复,讲求概述,删繁就简等外,运用“省略”“浓缩”“综说”等辞格进行用语修辞,也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例如,“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这是一个综说句,其中的“必须大力……部队”为综合,“革命化……建设”是三个并列成分。假若不进行综说,按其同义内容,必然写成“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革命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显然这段话很啰嗦。由此可见,经过“综说”修辞,既可节省文字,又使用语达到精粹干练。

借助于数词或数量词进行“浓缩”修辞,是使公文用语达到言简意赅的重要手段。例如,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浓缩为“一国两制”;把“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高度浓缩为“五讲四美三热爱”七个字。

公文写作中“省略”一些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以期达到用语精炼。例如:

“遵照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的指示,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今冬明春,特别要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坚决刹住争相购买和更换进口小轿车的不正之风。二、坚决刹住滥派人员出国的不正之风。三、坚决制止……四、严禁……五、严格……六、对于……”。

上述这段文字的一至六条,都省略了“各级党政机关”这个主语。至于地名、机关名称、事物名称等更普遍采用了“省略”的做法,例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分别省略了其中一些成分,简化为“中共中央”“国务院”。

215.公文写作如何做到“泾渭分明”?

【解答】公文在阐述正面观点、正确思想、成功做法、规范行为的同时,总要伴随着指出什么是反面观点、错误思想、失败做法与不应当有的行为(或者与上述情况相反,在指明错误的东西的同时,伴随着要讲明什么是正确的东西)。

不仅规范性的文件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等),就是一般制发通知、决定也通常要采用这种技法,把正反两方面事物或问题放在一起对比交代,俗称“泾渭分明”,这就是公文写作技法上“令行”与“禁止”的对立与统一。例如:

“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题词、贺信,要认真签收保存,不得随意挪用、拼用,不得断章取义,更不得作为要编制、上项目以及要钱、要物的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邀请国务院领导同志出席内事活动和题词的有关规定(试行)》)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对外地产品或经销、使用外地产品的企业擅自增加税费、变动税率;不得制定封锁市场的惩罚性规定,收缴企业的合法收入;也不得超越权限擅自对经销本地产品的企业减免税收。”

(国务院《关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