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把话说到点子上
14089500000010

第10章 职场生存篇(4)

小王是在一家大商场工作,主要负责电冰箱的销售兼任仓库的保管员。周日,正在休假的同事小赵来到商场,要买冰箱。他看遍了所有陈列着的样品也没有找到一台满意的。于是他说:“小王,我听说仓库里还有几台新式的冰箱,你带我去看看吧。”“经理不是说了吗,平时除了两个保管员谁都不能进仓库。就是我们,也要经理批了条子才能进去。哎,那天开会你不是也在吗?”这时小赵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略有不满地离开。

为什么你感到难以拒绝呢?因为你害怕拒绝会损害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其实拒绝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不意味着拒绝了一件事就会拒绝所有的事。在上述的场合下,你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同事:“对不起,我实在是不能喝酒。我很容易就会醉的。”或者编造出一种不适合饮酒的疾病。如果你的同事是通情达理的人,他们会理解的。如果你觉得这样不够委婉,那么不妨提议大家一起做些别的事情,比如说去打保龄球,去唱卡拉OK。

在第二个故事里,小赵作为商场的员工当然知道仓库是不可以随便进的,小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而且还搬出了经理做挡箭牌。言外之意就是:“不是我不让你进,是经理不让”。并且强调经理是在开会这样的公开场合说出的话,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样的说辞也起到了一个缓冲矛盾的作用,小赵虽然不愿意但是知道这是经理的规定也无话可说。

在这里我们看到找个借口去拒绝他人比直白地说“不”要有好得多的效果。

回避职场敏感话题时,怎样把话说到点子上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之前在海军部任职。一次,他的一位好友问他打听海军建立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的潜艇基地的情况,罗斯福十分谨慎地察看了四周,压低声音说:“你能保证不说出去吗?”

“当然能!”朋友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面带微笑看着他说,“我也能。”

罗斯福当然是不能把军事机密外泄的,但是面对好朋友却又不便直接拒绝。于是他选了这样一种巧妙的说法使朋友缄口。当朋友听到罗斯福这样说的时候一定会立刻察觉到他的为难之处,当即就“免开尊口”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十分受西方国家敌视。在一次记者会上,一个西方记者对周恩来总理发难了:“请问总理阁下,目前的中国有没有妓女?”此话一出全场顿时一片哗然,有的人窃笑等着看笑话,也有人立刻绷紧了神经,额上冒出冷汗。但是大家都想知道周总理会怎样回答这样一个刁钻的问题,所以会场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出乎全场人意料的是周总理简洁明了地回答了一个字:“有。”会场又有些混乱了。没想到周总理话锋一转,说道:“不过是在中国的台湾省。”与会人员无不为周总理的迅捷反应而折服,顿时掌声雷动。那位企图在各国记者面前出新中国领导人洋相的西方记者也是瞠目结舌,脸色尴尬。

其实这位记者的用心十分险恶,如果周总理简单地回答“没有”就等于否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如果仅仅说“有”而不作出任何解释说明,也会让记者觉得我国的现实状况不符合一贯对外宣传的社会主义社会。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周总理这样一个轻轻巧巧的转折就化解了这个尖锐问题的攻势,维护了新中国的尊严。

职场当中总是有些问题你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肯定也不行,否定也不行,发问者几句话就把你僵在那儿了。难题归难题,你总是要回答的,如果生硬地拒绝不回答,或者回答得不妥当,恐怕你就会遇到更大的难题了。

与同事意见产生分歧时,怎样把话说到点子上

没有两个人的思维习惯是完全一样的,在工作中和同事产生意见分歧也是很正常的。有些人可能会忍住不和老板、上司争吵,因为老板、上司决定着他的“生死”,但是他会毫不吝惜自己的力气和同事大吵特吵。问题得不到解决,自己也搞得疲惫不堪,最后还要说一句:“我再也不想和他说话了。”不但如此,你们的争吵还严重影响了整个办公室的气氛,降低了其他人工作的效率,引起大家的不满。如果你把和同事争吵变成自己的习惯的话,那么你就准备离开这个办公室吧,或者调到其他部门,或者被公司扫地出门。

一天下班后,A君对另一个部门的B君说:“C真是混账,按照我的方法问题很容易就会解决的,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和我争个不停。”

“那你为什么不用事实证明你的道理呢?”

“他那个人懂什么道理,如果他懂我就不用费这么大劲跟他吵了。”

“你连试都不试就这样作结论恐怕不太好吧!”

“如果是你,你也会吵的。”

看到A君这样冥顽不灵,B君也不好再多说了。

一个月后,A君被老板以缺乏团队精神,不能和同事协调工作为由辞退了。

中国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说法,但是同事不是你的敌人,“狭路”则完全是自己造出来的。其实无论你与对方谁对谁错,争吵都是没有必要的,争吵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实际上争吵的结果是双方都更加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争吵中是没有胜利者的。即使你在争吵中占了上风,你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会更加恼火,更不会放弃自己的初衷。因此,在争吵中你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对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却是徒劳的。万一你错了,那将更难收场。

不能说凡是发怒的人,看法都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根本不懂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讨论的原则是: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及从容镇定的声音,努力不让对方厌烦,不迫使对方沉默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一旦你开始争吵了,就说明你已经失去了对情绪的掌控能力。而你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口中的话呢?“优秀的职业人从来不怒气冲冲”。而当争吵从问题本身发展到人身攻击、互相咒骂的时候,语言甚至不能算是文明的象征了。

在争论中取胜的唯一办法就是避免争论。当你在工作中发现和同事有了分歧的时候,你不妨平心静气地听他把话说完,而不是听到和自不同的观点就立刻打断他。然后你可以对他说:“也许你说得对,让我再想想。”或者“你的话很有到道理,不过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从而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实际上在争吵中没有胜者的。即使你在争吵中占了上风,说到底你还是失败者。即使你是胜利者,那又怎样呢?你将洋洋得意,而你的对手又怎样?你使他觉得低你一头,你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当然恼火。而被迫放弃自己观点的人从来就不改初衷的。争吵的结果是,双方都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背后的好话,如何巧妙地说到点子上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作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有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体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徐洋这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徐洋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徐洋的心里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也上升了。而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对这个员工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议员,便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赞美这位议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之后,肯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个议员。后来,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政治盟友。

喜欢听好话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豪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背后说一个人的好话比当面恭维的效果要好得多,你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容易就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谢你。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险。你的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你的“胸怀”和“诚实”,有事半功倍的效用。比如,你夸上司,说他公平,对你的帮助很大,而且从来不抢功。以后,你的上司在“抢功”时,可能会有那么一点顾忌,也会手下留情。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的动机的。其好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说者在听到别人“传播”过来的好话后,更感到这种赞扬的真实和诚意,从而在荣誉感得到满足的同时,增加了对说好话者的信任感。

打圆场的话,如何巧妙地说到点子上

“打圆场”有别于“和稀泥”,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打圆场”有技巧,如何才能使之收到最佳的效果呢?这里,不妨先听一个小故事。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