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心悟
14088200000009

第9章 适时无为,则无不为(1)

庄子是最难得的开悟者之一,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庄子对于世界上一切对立事物的看法,生死、美丑、错对……主张的是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思想表面上看的确有些“消极”,但这是对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是另一种更加精彩的活法。虽然它与当今时代崇尚的东西并不相同,但绝不能因此将其视之为“消极”。庄子的这种无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步伐急促的现代人找到了一丝精神上的宁静。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无为思想更是当今人静守心灵的智慧宝典。

专访十九:“无用”之用

【引子】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

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

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

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专访】

庄子把人对世界的占有总结为“立足之地”,如果你立足在自己所在的那块地,那么,此块地对人来说是有用的,而其他的地方对人来说是没用的。但是,如果你仅仅这样认为,只用脚下那块地,而将其他不用的地都铲除掉,那么,你所拥有的仅仅是立锥之地,无半点可移动的地方。然而,如果这样,那么人也就只能自生自灭了。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生活中那些在现今对我们来说没用的东西其实也是有用的,只是它的用处并没有你当下有用之物那样大而已。由此可见,“有用”与“无用”永远是相对的,“失去”与“获得”也是相对的。

关于这一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先生是如何解释的呢?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位年逾百岁的老翁招招摇摇地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简单地行了礼后,说:“听说先生很有学问,今日,老翁我想向先生请教。”

老翁自鸣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106岁了。但不瞒先生,从小到大,直到现今,我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生活。和我年纪相仿的人都已经驾鹤西去,他们开垦了众百亩的田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而我虽然一生也不曾拥有他们那样的耕作,但我依然是吃着五谷;虽然一生也没有置过片砖只瓦,但我依然居住在能够挡风避雨的屋子里。请问先生,对于他们一生的劳作,我是否可以认为忙忙碌碌一生,辛勤耕作一生,到头来却仅仅换来的先人一步而去呢?”

老子听了老者说的话,笑了,然后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了老翁面前,接着说:“这两样东西,如果我让你选择其中一个,那么你会选择砖头还是石头呢?”

老翁笑了,然后很自傲地拿过砖头,说:“砖头是我的选择。”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老翁看了看石头,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砖头,然后说:“石头连棱角都没有,我要它又有什么用呢?但砖头却不同,它很有用。”

听了老翁说的话,于是老子又问周围的人:“你们都选择哪样东西?”众人也都给予了同样的答案:“要砖头。”

接着,老子又问老翁:“请问石头和砖头相比,两者谁的寿命长?”

老翁回答说:“那肯定的石头的寿命长了。”

老子笑着说:“虽然石头寿命长,但人们却将其抛弃,而选择寿命短的砖头。这主要就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都是这样,即使寿命短,但只要对人是有用的,那么,人们都会选择它,短亦不短;相反,寿命长的东西,如果它们对人们没有用处,那么,人们也一样会摒弃它,这么说,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庄子的寓言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做有用。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

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既然放错了地方,就不妨给它换个位置,谁找准了这个“地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一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呢?

庄子是提倡“无用”的,他认为,只要我们拥有广阔的价值取向,那么,“无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用”,它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因此,不论是“有用”还是“无用”,只要能够秉持开阔的视野,它就都是有用的。

【专访总结】

人们都知道活着要有价值,但如何才算有价值呢?在庄子看来,只要做到没有用,就是最有用,这样看似无所作为,但人生在世最根本的东西得到了保证。生活本身就是人的作为。

专访二十:低调是一种高明的智慧

【引子】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专访】

庄子透过这段话告诉世人,不要总是想着如何管理他人,管理好自己,把自己管好,就是最重要的。

庄子说:“道德毁败是因为他追求名声,智巧外露是因为他喜好竞争。名声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是凶器,不可以推行于世。”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告诫世人,为人处世要懂得低调,不要为了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而过分炫耀,这样很容易树敌,给自己带来灾难。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谦虚谨慎”四个字浓缩了做人修养德性的精华。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都以“谦虚谨慎”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修心养性,慎言谨行,从不张扬自己,终能成大业。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很多人,他们总是喜欢在人群中自我炫耀,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自己很优秀,自以为是。可是这样的人,一旦你分配给他们一项任务要求他们完成时,他们却又变得拘谨起来,平时爱炫耀的他们此时却变得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打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本事,仅仅是依靠嘴皮子哄骗人而已,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往往就败下阵来。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为人一定要谦虚,如果你有才能,那么,无需你刻意去表现,别人也一样会发现,就像人们常说的“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但如果你仅仅拥有一点才能或者根本无才能,却总是喜欢在人前人后炫耀自己,这样你只会遭人厌恶。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崇尚彰显自己的社会中,这种保持低调的风格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遗忘,甚至抛弃。尤其在职场,人们更是提倡张扬自己。然而,低调更是一种修养,一种谦和,一种现代人必需的品格。没有这样一种品格,过于张狂,就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好用而易折断,终将在放纵、放荡中悲剧而亡,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然而,对于此,庄子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庄子·内篇》中说,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意思是说要是存在出人头地的心理,何尝又能够超出众人呢?

庄子认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想出人头地,但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着平常心态,不可强出头,否则事情不仅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自己原有的设想出现偏离。因此,庄子告诫世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须学会低调哲学,收敛自己的锋芒,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少地受到伤害,才能保护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森林里的大象经常遭到猎人的捕杀,但他们捕杀大象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大象的躯体,因为大象的身躯太庞大,他们捕杀大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象牙。于是,大象为了保护自己免遭杀害,四处躲藏,但是,人是聪明的,无论大象怎样躲藏,聪明的人依然能找到大象,并将其杀害。然而,在这些大象中,有一头大象特别聪明,它从未遭到过人类的捕杀,甚至,很多的时候,它还经常到人们居住的地方溜达,与人类相处得十分友好。对此,其他的很多大象都感到难以理解。

于是,很多大象针对此事向它询问缘由:“你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啊,为什么人类不捕捉你,而且还和你相处得十分友好,而总是残杀我们呢?”

“那么,你们发现我和你们的不同了吗?”那头大象反问道。

“啊!你没有牙,你的牙呢?”其他大象很诧异地问。

“我的确没有牙,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磨牙,也正是因为我没有牙,所以人类与我很友好,从不捕杀我,我的生命很安全,我也很自由!”这头大象说。

自古以来,象牙都是备受瞩目的,尤其是在大象这个群体中,象牙更是它们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也正是这个荣誉给它们带来了灾祸。而文中的那头大象,它却懂得磨掉象牙,将自己的荣誉放低,这不失为绝佳的保身策略。

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庄子在《人间世》中,多次告诫世人要懂得低调,不要像“志大才疏”的螳螂一样,自恃本事大,性格狂妄,喜欢卖弄自己,结果最后死于非命。

一个人如果很有才华,处处展露锋芒,彰显自己高傲的姿态,那么,这样不仅难以引起他人的重视,反而会加剧别人对你的嫉恨,这样往往是自制陷阱。

所以说,一个人,即使你非常有能力,但也要懂得低调,不要总是摆出一副全能型人才的姿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彰显自己是正常的,但一定要懂得选择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不要处处展露锋芒,这样的行为貌似聪明,实则愚蠢至极。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寓言,很受启发。

有一个大大的果园,很久以来,里面生长着很多的果树。这些果树被高高的围墙保护着,一直以来,果树们都健康、安全地生长着,它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谐相处。然而,突然有一天,果园里来了一棵核桃树,核桃树长得高大英俊,很受其他果树的欢迎。于是,很多果树们都主动上前与它谈话,与它结交朋友。但渐渐地,核桃树与大家熟识之后,它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对大家说:“我们长得如此美丽,结果却每天生长在高高的围墙内,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我们拥有这么多的才能,何苦要生长在这里呢。我们要走出高墙,让所有经过这里的人都见识一下我们。”

听了它的话,其他的果树奉劝它说:“千万不要这么想,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正是因为有高墙的保护,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身体伸出墙外,那么,经过这里的人就会摧残我们的身体。那时,我们就会受到伤害了。”

然而,高傲的核桃树并没有听从其他小伙伴的劝告,一意孤行地将自己的身体伸出墙外。到了收获的季节,核桃树结出累累果实,十分吸引众人。结果过路人都伸手去摘它的果实,甚至在无法摘到的时候,直接将它的枝条折断,或者用棍棒敲打。结果,没过多久,核桃树原本健硕的身体被路人摧残得遍体鳞伤。

因为自己有着出众的地方,就自命不凡,一定要走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去展示自己,并美其名曰“超凡脱俗”,殊不知“超凡脱俗”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灾难,这是难以预料的。而只有在自己受到伤害之后,才会意识到,但此时已经悔之晚矣。

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争强好胜正是祸患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低调做人”不是胆怯与懦弱,它会带给你别样的境界。

【专访总结】

古人云:“勿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古木,方信闲人是福人。”楚王请庄子做官,庄子推辞不去,正说明他对“木秀于林”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在人的一生中,能够建立自身根基的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心机”便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专访二十一:不争是一种境界

【引子】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