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心悟
14088200000002

第2章 紧守心斋,生命不能太负重(2)

【专访】

人世间的争斗自古有之,而人无时不刻不存在于争斗中,蝉—螳螂—大鸟—庄子—栗子园守庄园的人,看到这里,庄子颇有感触。他心想,为了这么一点蝇头小利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太不值得了。而在此刻,庄子突然意识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危险的境地,为了捉住这只大鸟,他也忘记了自己的周围环境,忽视了自己所处的境地,因为很可能自己也正被当做猎物呢。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在利益面前的生存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物欲对人的危害。一个人一旦有了欲望,那么,他就会被这种欲望而迷失自己;一旦这样,他的心志也就随之被迷失了;心志一旦迷失,那么,他自己也就随着迷失了。

面对这种欲望,如何将这种欲望简化到最少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内心保持一份平和与宁静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试想,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产生“欲望”?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的心里藏有欲望的种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望越多,而人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越多。欲望并不是想当然就能得到或者能够实现的,一旦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实现,那么,人到最后可能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累,而使自己终生陷入欲望的漩涡之中。这样的人生恐怕并不是人最初的本心,违背了人最初的本心,那么,人就会感到很累,而这就是欲望惹的祸。

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庄子·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人的一生,无论你如何被欲望驱使做出有悖自己的事情,也无论你如何被欲望驱使获得更多的财富,然而,仔细想想,所有你得到的这些都会在你离开人世的那一瞬间毫无保留地给了别人,无论受益者是你的亲人还是他人,而陪伴你的仅仅是那一个小小的箱子或者一抔土,这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然而,看着自己最终的结局,仔细想一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活着的时候做出种种错事值得吗?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的正当追求,但如果你将正当追求变成以非法或者卑鄙的手段获得,那么你的这种追求就成了贪婪,而你也成了欲望的奴隶。

生活中的人儿啊,常常口中喊着“累!累!”却从不知松手,从不知放松自己,在筋疲力尽的时候依然不知停留,将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全部透支干净,不知这样的你是否想过,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怎样过。

【专访总结】

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一个人内心被欲望驱使,那么他就会不断产生疲倦、忧虑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他也将很难走出这种疲倦、忧虑的境地。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看似很长,但也许在转瞬间,它就走到了尽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你要懂得经营自己的心灵,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切勿成为欲望的奴隶。

专访四:不攀不比做自己

【引子】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又复问。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应帝王》天根闲游殷山的南面,来到蓼水河边,正巧遇上无名人向他求教,说:“请教治理天下之事。”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见识浅薄的人,怎么一张口就让人不愉快!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结成伴侣,厌烦时便又乘坐那状如飞鸟的清虚之气,超脱于‘六极’之外,而生活在乌有的地方,居处于旷达无垠的环境。你又怎么能用梦呓般的所谓治理天下的话语来撼动我的心思呢?”

天根又再次提问。

无名人说:“你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专访】

这是无名人的淡泊,即永远调整自己的心境到“空”的境界。

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避免会与人进行攀比,而在攀比的过程中也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获胜。而人也总是在攀比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流尽自己的生命。然而,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人为什么要攀比呢?而又有什么比让自己保持一颗空心、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更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的呢?

人们究竟在攀比什么呢?也许看了下面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一天,一位老大爷赶着一头毛驴外出,结果没走多远,后面就有一个骑马的人追赶上了他,赶驴的老大爷看马赶上了他,心里十分生气,对着驴生气地说:“你这没有用的东西,你和人家都是有四条腿,结果你跑得这么慢,白给你吃饭了!你要是赶不上马,今晚回家不给你吃饭!”可驴怎么能跑得过马呢?如果能跑得过马,当年战场上的厮杀,马就不会成为驰骋沙场的坐骑,而应该被驴取而代之。

然而,当老大爷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超过了一个推车的人。道路崎岖,无论推车人怎样用力,车都难以移动。老大爷骑着毛驴回头看看被自己超过的推车人,心中窃喜,心想,别人能超越我,我也能超越别人啊!

生活中很多人都如同这位老大爷一样总是习惯性地与别人比来比去,生怕自己落在后面,一旦发现别人有了什么,自己也必须拥有,否则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面子。

生活中又有什么事情值得去攀比呢?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他们总是比来比去,穷人比富人,富人比更富的人,同龄人比同龄人等,似乎生活中值得人们去攀比的地方很多。

一个月收入仅仅1500元的小伙子,每次去未来的岳母家都要买三四百元的东西,结果一个月下来,买东西的钱就要占去自己工资的3/4,而剩下的那点钱连他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因为其他人也都这样做,而自己也必须这样做。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总是在与别人攀比,而难以做回自己。

一天,在一处山崖边生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并不好看,就像一棵遭人遗弃的小草一样,样子难看,十分可怜,别人都不愿意认真地看它一眼,因为它的外表不好看。但小百合知道,虽然自己的样子难看,但自己就是一棵百合,不是野草,它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向世人证明自己就是一棵美丽的百合。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并在心里不断地默念着:“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用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我就是一朵美丽的百合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它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为原本满目凋零的悬崖增添了一抹美丽的风景。以后,每年百合都要开花,结子,后来,这个凋敝的峡谷成了百合的谷底,人们把这里命名为“百合谷”。

由此可见,不要总是与他人攀比,要做自己,按照自己的心去做事。这样,你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实现你生命的圆满和美丽。

造成人们攀比的根源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满足我们自私的欲望,攀比使得人的欲望不断提升,而自己的收入又无法满足自己的攀比心态。当这种思想与现实产生差距的时候,人的快乐感就会丧失,人的幸福感也随之消失。我们不懂得愉快地享受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趣事,而是去羡慕和嫉妒别人的快乐,因而失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人内心的一种缺失。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快乐,也并不缺少幸福。

我们为什么不对自己拥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而要去向往别人的奢华呢?为什么总是去关注富有的邻居,而不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呢?你会发现,他们为这种欢娱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专访总结】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多人被攀比这种东西腐蚀,失去了自我。其实,这是错误的,面对生活,我们只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刻意去与别人攀比,追求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看到别人有什么,而自己却没有,心里就会感到不平衡,为自己徒增无谓的烦恼。

有句话说得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你走到任何地方,无论你结识什么样的朋友,如果你一味地与别人进行攀比,那么,你所看到的只能是自己不如别人,这样的人往往也总是处在困苦之中。世界之大,相信自己最重要。只有看清自己,相信自己,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而这些往往也是他人所不具备的,这样你才能活得潇洒,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

专访五: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引子】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庄子·刻意》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生命自然长久,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才是像天地一样的永恒之道,这才是圣人无为的无尚之德。

【专访】

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处在一个紧张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压力的原因而产生浮躁的心理,而有些人却明智地选择了让自己的心保持宁静和淡泊。其实,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准确把握和定位。

选择宁静而淡泊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严肃和庄重,是一种修养。因为人生百态,迥然不同:或浓墨重彩,大起大落,轰轰烈烈;或耕读人生,清风细雨,夕阳远山。激昂是人生,散淡也是人生,淡泊可寄情山水,也可寓意花鸟鱼虫。同是飘摇细雨,明月繁星,有人看得着,有人看不到;俯仰之间,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这就是心境的不同啊!

宁静而淡泊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宁静而淡泊的人生是一种气度,一种志向,一种修养,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策略。让心灵保持宁静和淡泊,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就能保持一份恬淡,不居功自傲、不愤世嫉俗、不贪图享乐……生得潇洒,活得从容,它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模式,也不需要什么严格的规范,它就是一种坦荡,一种自然,一种不迫,一种执著的超脱。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对自身淡泊的最好诠释;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也是一种对淡泊的追求;弘一法师的“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更是一种对淡泊心境的最好写照。然而淡泊的心境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倘若一个人能从生活中品味出淡的滋味,以这个味道垫底,那么这个人就找到了生活的大智慧。

那么,如何守护好这份宁静淡泊呢?

古人云“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意思是看遍了人情的冷暖,才认识到旷达闲逸十足可贵;备尝了世间味道,才知道了恬淡寡欲实在真切。

这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也是道家清静无为的处世思想。心灵宁静淡泊是一种很美好的心境,是浮华散尽之后的怡然自得,是一种历经了冷暖、世态炎凉之磨难后的感悟,是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之后的一种沉淀,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状态,是一种对个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桀骜不驯、超然脱俗的情怀。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懂得保持宁静而淡泊,生活既让我们依赖于它的很多恩赐,但同时也让我们限定了依赖的程度,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的“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谨曲,不若疏狂”。所以,在生活中,无论你涉世的深浅程度如何,你都应当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淡泊,而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应当懂得超脱,懂得达观,做到心中无私天地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宁静是一种心境,淡泊也是一种心境,而且只有淡泊一切,才可达到宁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