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心悟
14088200000017

第17章 养生养心,生命健康(4)

饮食不节,包括饮食过多、饮食过少、饮食不清洁等。饮食过多以儿童为多见,逢年过节,有的小儿有偏食的毛病,碰到自己喜爱吃的东西,贪食过量,入胃以后难以消化,停于肠胃之中,出现胃脘部及脐腹胀满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食积内停,使气机阻滞所造成的。而饮食长期过少,导致水谷之气没有产生的来源,久而久之,又会出现气短疲倦、乏力等气虚之象。至于吃了不清洁的食物可以使人上吐下泻,或见下痢脓血等,久之也可伤人体之正气,引起气虚。此外,过于劳累,四肢过力运动,也可以损伤人体之气,见有全身乏力的表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劳则气耗”。导致疾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事太过。中医认为,生殖系统的功能作用是肾脏所主,小儿肾气未充,老年人肾气虚弱,均可见生殖功能不足的表现,而青壮年由于肾气充盛,故具有生殖机能。而房事太过不注意节制,久之则损伤正气,进而使元气受伤,人体虚弱,百病丛生。所以说,饮食、劳倦等原因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性生活有一定的规则,婚姻带来的欢乐也来自愉悦的性生活,因此,有规律的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不能因性生活无节制而损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健壮,就能长寿。肾精匮乏,则五脏虚衰,多病短寿。

【专访总结】

《庄子·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专访三十六:天人合一

【引子】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庄子·天地》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无”,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个别的形体。万物从混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叫做自得;未形成形体时禀受的阴阳之气已经有了区别,不过阴阳的交合却是如此吻合而无缝隙,这就叫做天命;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这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自得,自得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时。同于太初之时心胸就会无比虚豁,心胸无比虚豁就能包容广大。混同合一之时说起话来就跟鸟鸣一样无心于是非和爱憎,说话跟鸟一样无别,则与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这就叫深奥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

【专访】

《齐物论》里有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天地与我同时存在,万物与我化成一体,合而为一。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讲“天人合一”,其实这个观点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他说的是“人与天一也”。由庄子的观点,后来,人们渐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实,天人合一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养生观点。

《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儒家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儒家曾经提出过天人相分、天人同类、天人共性、天人感应、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等各种学说,差异虽大,而指归则一,即如何达至天与人的和谐。其中,又以“天人合一”说最受推崇,影响最大,也最具有参考价值,堪称人类最为重要的生态智慧之一。儒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极力强调和追求的是天人的和谐相处。

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观点无论是对于儒家还是对于道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庄子倡导“天人合一”,说的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适者生存,适者有寿,适者精神。人们只有适应生存环境,才会有良好的心境去对待现实生活。一个人若能达到忘名、忘利、忘我的境界,就会做到心清神静,气定神闲,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有了这样一个健康的心态,就会活得快乐,就会激发活力。

一个人只有有了平常心,才可以静下心来修身养性,才能滋养身心。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倾轧,或许能逞快意于一时,可是转瞬之间,皆成粪土。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变的只有广袤的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一声:“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这样一来,或许能让我们心灵的湖水清澈而平静。

身处如此逆境,苏东坡却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自己摆到宇宙之中,不过是一粒尘埃,又有什么要斤斤计较呢?有社会学家说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毫无意义的,人的生物性就是饿了要吃,困了要睡,并且繁衍生息,到生命结束,留下的唯有一堆白骨而已。宋人诗里曾经写道:“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则稍显消极,但是有一定道理。

因此,对待生活,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的一生或出将入相,或躬耕垄亩,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左思曾经在诗里说过:“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以此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也就是说成败并非单单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有时决定因素是客观的、非人力可以改变的那些内在规律。古往今来的帝王,除了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等又有几个具有雄才大略之人?他们大多智力平平,甚至还有白痴,盖帝位乃传位所得之故。

大家所熟知的孔夫子,其一生先是开坛讲学,传道解惑,继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到晚年编《诗》制《易》,夫子自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且放言:“道之不行也,吾将浮桴于东海。”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是搞复辟,其实孔夫子是最讲顺应时势的。他曾经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曲肱骨而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夫子称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有一颗知足心。孔夫子对富贵的态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义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志。”就是说,富与贵当然人人喜欢,但是要顺应自然,并不是盲目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孔夫子在不经意之间,开创了影响古今中外的儒家学派。

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即使事事如意又能怎样?也许是极度的无聊。况且一个人永远不会事事如意,贪婪支配着人永远追求他们没有的东西,而对于已经到手的也就不屑一顾了。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好像在追求,其实换一个角度看看,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追求目标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专访总结】

如果我们大家能够参悟透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那么,大家就能够发现天地其实是何等的广阔和美好,就连路边的野草也在向你微笑。李白屡遭挫折,依然不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流传下来了大量的诗篇。他在欣赏和歌颂名山大川的同时,享受了美给他带来的巨大享受,我想他是快乐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悦亲戚之情话,审容膝之亦安,”何等的快乐和闲适。不是比战战兢兢地做什么县令强上一百倍吗?还有王维笔下的野老,“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多么舒缓和平静的图画,其中蕴藏了多少美的真谛。难怪引得诗人唱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一美丽图景出现在面前,谁会不动心呢?

一个人只有有了淡泊之心,才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才可以静心补气养神。

专访三十七:外化也是一种养生

【引子】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讠高者、叱者、吸者、叫者、讠高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

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号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

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专访】

庄子所主张的是人要与自然和谐,强调要懂得内在修炼,而外在的行为要追求和谐,要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