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心悟
14088200000014

第14章 养生养心,生命健康(1)

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理解生命和外物的关系,这对于养生来说是最根本和重要的东西。在庄子看来,养生主要并不在于养形而是养心,在于全性保真。世间没有一种财富,能胜过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过内心的喜悦。心中喜乐是人的生命,是圣德的无尽宝藏。人心愉快,可享长寿。

专访二十九:远离世间纷扰,保持元气

【引子】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后就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您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又问:“那么像您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可以啊!我原以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些超脱物外的人,现在才知道并不是这样。刚才我进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像在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像孩子在哭自己的母亲。他们之所以聚在这里痛哭,一定有人本不想诉说却情不自禁地诉说,本不想哭泣而情不自禁地哭泣的。这样喜生恶死是逃避自然、违背真实的,忘记了人是受命于天的道理,古人称这种做法就叫违背天理的过失。你们的老师匆匆地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匆匆地离开人世,是顺从自然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且顺应变化,便不会生悲喜哀乐,古人称这是自然的解脱,就像解除了倒悬之苦似的。”

烛薪的燃烧最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会传续下去,永不熄灭。

【专访】

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在养生问题上,不要有太多的禁忌,不要让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身心,不要刻意地强迫自己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一个人远离了世间的纷纷扰扰就叫懂得了生命常有的法则;懂得了生命常存的法则就叫做智慧精明;被卷进人世间的纷纷扰扰而不能自拔就叫做招致灾殃;卷进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就会耗费精气,也叫做硬性消耗阳气。

持守纯和元气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能使精神凝聚。这也是我国古代养生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的这种持守住纯和之气,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的智慧,也表现在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上。

道家的另一本经典著作《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不期而遇。

子桑户说:“天下谁能够相互交往于无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帮助却像没有帮助一样?谁又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呢?”

这正好说到两个人的心里去了,大家心领神会,于是成为好朋友。

天有不测风云,子桑户因故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就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到了那里,子贡惊呆了,只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二人一个编曲,一个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

见此,子贡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请问,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不太合乎礼仪吧?”孟子反和子琴张二人相视一笑,不屑地说:“你这种人如何懂得‘礼’的真实含意!”说完,连理也不理子贡了。

讨得一身无趣,子贡只好回去了。回来后,子贡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礼仪,把自身的形骸置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简直不可救药了。什么人哪?”

孔子沉思良久,说:“他们都是远离了世间的纷纷扰扰的人,我却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环境中。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不相干涉,可是我却让你前去帮助料理丧事,我实在是浅薄得很呀!他们正跟天地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他们把人的生命看做像赘瘤一样多余,他们把人的死亡看做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他们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把生死看得不同呢!凭借于各种不同的物类,但最终寄托于同一的整体;忘掉了体内的肝胆,也忘掉了体外的耳目;无尽地反复着终结和开始,但从不知道它们的头绪,茫茫然彷徨于人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无所作为的环境中。他们又怎么会拘泥于世俗的礼仪,有意识地做给人看呢!”

《庄子·养生主》中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意思是说,生活在沼泽地中的野鸡虽然很艰难,寻找很长时间才能够找到饮食,但它还是不愿意被关在笼子中。尽管在笼子中吃喝无忧,精力充沛,但却不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使它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本性。

由此可见,庄子说的养生,是提倡要养护自己的本性,因为只有能这样活着,才会活得富有生机,才能展现出生命的本义。反之,违背自己的本性去活着,活的时间再长也是毫无意义的。没有意义地活着,跟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

【专访总结】

生活中,累这个字常常从人身上表现出来,而我们却从未看见花鸟虫鱼有过累的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它们远离了世间的纷纷扰扰,持住了自己的精气。而这与人类养生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花鸟虫鱼这样的状态,那么,你的一生都将受益无穷。

专访三十: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

【引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厨师庖丁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妙呀!你的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我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19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的锋利程度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19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于是我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专访】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庖丁在讲解牛的道理,但文惠君却说懂得了怎样养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养生与解牛具有相似之处,这就是不要做危害己身的事。刀刃要保持长久的锋利,就不要去碰牛体的硬骨;人的身体要想长存,就不能触及那些有伤于己的硬东西。而这就需要我们顺应自然。

自古以来,人们就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要健康与长寿,颐养天年,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学习和切实遵循养生之道。

《庄子》一书记载,纪淆子替齐王训斗鸡。10天后,齐王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太骄横,不够参战的资格。”20天后,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虽然不骄横了,但见了鸡的影子还冲动。”过了30天,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还不行,它虽然不冲动了,但眼睛还有锐气,气势也太强。”40天后,齐王看已经训好的鸡,其状态是听到别的鸡叫毫无反应,神似木鸡一般。纪淆子说:“它的神已凝聚于心里,没有外露以致泄掉。现在已没有鸡敢应战,即使想应战,也必定被它内在的力量所镇服。”经当场实验,果然如此。

上面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力量在于心,才能和自然交融。当你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时,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养生也是如此,当心悟出天地间大道理时,才能健康长寿。所以,养生也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养生之道要遵循养生原则,这就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法于自然,与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融为一体。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环境中,势必受自然的制约和影响。只有认识天地,掌握和适应自然规律,进而调神摄生,才能健康长寿。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天供养人以新鲜空气,地给予人以营养物质,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正是通过对五气五味的物质代谢,构成了人类生命活动,而且生命的活动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必然对一切生物产生影响,而一切生物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不例外。中医正是据此而提出了“四气调神”的观点,要求人们的活动(包括精神活动)与四时季节的变化相适应,在春夏季节精神活动要活泼,以顺应时令之生长;在秋冬季节精神活动要收敛,以顺应时令的收藏,可概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违背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不随自然界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的变化,就有可能会破坏体内阴阳的平衡,从而容易招致疾病的发生,甚至过早夭亡,即所谓“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那么,人为什么要顺应自然养身呢?

因为人所处的环境是纷繁复杂的,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处理好这些事情,首先就需要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顺应自然的发展而行,这样才能颐养天年。即便自己遇到了困难,也要小心处理,将事情处理好之后,还要将自己的锋芒收藏起来,这样可以保养生命。

人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人体也存在着自然的发展规律,既然如此,那么,人就需要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否则,如果你逆自然规律而行,那么,你的身体规律就会被打乱,你的健康将受到威胁。所以,想要养生,就要练就庖丁一样的技术,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天年。这大概就是庄子的养生之道。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专访总结】

人应该自然地活着,活得心理健康,活得滋滋润润,活得简单快乐。道家有语“心静养智”,以恬静的心境孕育智慧,再以生成的智慧养心,水乳交融,最终达到极致。

专访三十一:清静无为可以养生

【引子】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庄子·庚桑楚》排除志欲的干扰,解脱意念的束缚,去掉情性的牵累,打通阻塞大道的障碍。贵、富、显赫、权势、名、利六者,是背离为道的志欲;容颜、举动、色欲、伦理、心气、意识六者,是束缚为道的意念;憎恶、欲望、喜、怒、哀、乐六者,是牵累为道的情性;离去、趋就、取、与、知识、能力六者,是堵塞为道之路的障碍。这四个六者,不来我身震荡我胸,心神就必平正,平正则宁静,宁静则明澈,明澈则能虚无,虚无就必然无为而又无所不为。